具有世界影响的德国剧作家——席勒和《阴谋与爱情》

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除了歌德外,还有席勒。席勒(1759—1805》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德国剧作家,他著有历史著作和美学论文,但他主要是写戏剧,并且主要从事历史剧创作。席勒青年时代的戏剧主要有四部,即《强盗》(1777—1780),《斐爱斯柯在热那亚的谋叛》(1783),《阴谋与爱情》(1784)历史剧《唐·卡洛斯》(1787)。1787——1796这十年间席勒没有从事文学创作,而是沉醉于康德哲学,专注于历史和美学研究。1796年席勒重新开始戏剧创作,到死写下了著名剧本《华伦斯坦》三部曲(1799)、《玛丽亚·斯图亚特》(1801)、《奥尔良的姑娘》(1802)、《墨西拿的新娘》(1803)、《威廉·退尔》(1803),还有一部未完成的戏剧断片《德梅特里乌斯》(1804)。

《强盗》一剧是席勒的处女作兼成名作,它反映了狂飙突进时代席勒的思想。剧本的情节是这样的:老伯爵莫尔有两个儿子,长子卡尔在莱比锡学习,生性酷爱自由,富有正义感,次子法朗兹外表阴险,内心狠毒。法朗兹为了霸占遗产,想陷害卡尔。莫尔伯爵听信了法朗兹对卡尔的造谣中伤后,竟与长子断绝了父子关系。卡尔在对个人处境和时代不满的情绪支配下,纠
集了一批无以为生的青年人,入绿林为盗,并成了首领。法朗兹为进一步使其阴谋得逞,佯称其兄在战场上被打死,并想借此机会占有卡尔美丽的未婚妻——阿玛丽亚。阿玛丽亚和老莫尔居然相信了法朗兹这一伪造的消息。老莫尔伤心欲绝,昏倒在地。法朗兹乘机将老父囚入林中宝塔,并自立为继承人。一天卡尔率群盗打回老家,无意间救出了囚禁在塔中的父亲,父子见面后,真相大白,法朗兹对父亲的凶残陷害激起了卡尔莫大的愤怒,于是命群盗捉拿法朗兹。法朗兹在众盗面前无言相对,也无法逃遁,只得自缢而死。老莫尔因久囚古塔,健康受到损害,获救后不久也离开了人世。阿玛丽亚在慌乱中逃入林中,认出了卡尔。卡尔见到阿玛丽亚,想离开众盗,随阿玛丽亚去过家庭生活,众盗不同意,因为他们早已订下了生死与共的盟约。卡尔无法,只得打死阿玛丽亚,最后自己去向政府自首。《强盗》受莎士比亚剧作的影响,不过此时的席勒艺术技巧还不够成熟,如台词冗长,长篇激昂的独白犹如演说。《强盗》是狂飙突进运动的重要成果之一。

席勒的第二个剧本《斐爱斯柯在热那亚的谋叛》是一部历史剧,剧情发生在十六世纪现今意大利境内。该剧主题在于揭露封建统治的残暴和贵族的专横。《唐·卡洛斯》是席勒青年时代的最后一个剧本,它表明了席勒创作上的转折。《唐·卡洛斯》也是席勒的第一部诗剧,它表明席勒已经开始在思想上作理想王国的探求。剧本的题材取自法国十六、十七世纪时所描写的十六世纪西班牙的宫闱故事。《唐·卡洛斯》所表达的思想实际已离开了狂飙突进精神,因此它标志席勒青年创作时期的结束。

市民悲剧《阴谋与爱情》是狂飙突进运动最成熟的果实之一,成为席勒狂飙突进时代的创作顶峰。这一剧本并不取材于历史,而是直接取材于德国现实,矛头直指封建贵族统治。故事发生在当时四分五裂的德意志某一小公国。费迪南是公国宰相华尔特的儿子,他不顾阶级偏见与门第观念爱上了音乐师米勒之女路易丝,并决意与她结婚。公爵因某种政治原因要娶一位夫人,因而需要与其情妇英国女人米尔福特夫人作一表面的分离。公爵为此正要为她物色一个表面配偶,以便制造一个十足的骗局。很明显,谁若成全了公爵就必会成为他的亲信,并由于掌握了他这一秘密,也必将使他成为自己罗网中的人物。华尔特觉得这一笔交易于自己颇有益处,便命令儿子与公爵的情妇结婚。为了达到此目的,华尔特和其秘书伍尔姆布置了一个阴谋。他们逮捕了路易丝的父亲,诱使路易丝亲笔写一封情书给根本不认识的宫廷侍卫长卡尔普,并让她明白,这封假情书将是释放她父亲的条件,他们还要路易丝起誓不说出事情的真相。路易丝深感等级相差悬殊,她无法和宰相之子结合,别无选择,只好被迫投入了宰相设下的陷阱。路易丝的假情书按预先布置的阴谋落到了费迪南手中,费迪南看罢妒火中烧,急匆匆前往路易丝处责问。路易丝迫于誓言拒不说出真情,反而承认信确实出于她的手笔。气急败坏的费迪南痛苦地在饮料中下药毒害路易丝,当路易丝明白自己即将死去时把一切向费迪南作了坦白。费迪南这才知道路易丝是爱他的,但他自己的酒杯中也同时下了毒,因此他也随路易丝离开了人世,悲剧便在这对情侣双双惨死之中闭幕。

《阴谋与爱情》以现实主义手法反映了当时市民阶级和封建贵族在政治和意识形态上的斗争。它完全否定了封建贵族堕落的封建道德,否定了他们寡廉鲜耻的行径。这出戏剧的反封建性鲜明而强烈,恩格斯称它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阴谋与爱情》的结构十分谨严,剧中人物语言
富有个性,基本上克服了《强盗》中的长篇演说式的台词倾向,《阴谋与爱情》由于艺术上的感染力以及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冲突,至今在欧洲舞台上仍然屡演不衰。

席勒后期的著名剧本《华伦斯坦》是一部取材于德国十七世纪三十年代战争的历史剧,这部诗剧包括《华伦斯坦的军营》、《皮柯洛夫米尼父子》和《华伦斯坦之死》。剧情发生于1634年,地点在波希米亚的皮尔森和艾格尔。诗剧的第一部描写了三十年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以及华伦斯坦部下对他的忠诚和拥戴。第二部描写华伦斯坦部下的分裂。首先是华伦斯坦手下的一员大将奥党泰维奥·皮柯洛米尼,被皇帝派来与华伦斯坦筹划军事的钦差大臣奎斯顿堡拉拢,奎向华提出种种削弱军权的要求,向皮私下出示皇帝要贬黜华并让皮来指珲华全军的手谕。皮柯洛米尼用挑拨离间等方法从华伦斯坦手下笼络了几员大将,如依索朗尼和布特勒,这样便壮大的自己的力量,孤立了华伦斯坦。第二部还描写了华伦斯坦已风闻皇帝要贬黜他的消息,因此他采取的措施,办法是准备叛变国王,把军队交给瑞典人并与瑞典人共同行动。第三部描写华伦斯坦在皇帝的压力下,在他的亲信伊罗、泰尔茨基和泰尔茨基夫人的怂恿下,最后决定把他的部队交给瑞典人。正当瑞典人节节胜利,华伦斯坦在艾格尔等待瑞典军队到来的晚上,随从布特勒为泄私愤把他暗杀。

《华伦斯坦》是一部现实主义剧本,它真实地反映了三十年战争时期德国的社会面貌,成为德国乃至欧洲戏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品。在结构上,三部曲的第一部是导引,第二部是两个阵营各自谋划并进行暗斗,因此第一、二部情节不多,第三部才是双方行动,情节十分紧张。

《奥尔良的姑娘》是席勒后期的另一部著名剧本,取材于中世纪法国抗英女英雄贞德的故事。剧情发生在十五世纪英法百年战争中的法国节节败退,巴黎沦陷之时,当时的法皇昏庸腐败,不顾抵御外敌只知成天迷醉在情妇怀中。主人公约翰娜奋起抗敌,扭转了战局。布艮第公爵为约翰娜英勇杀敌的事迹感动,决定与法皇联合起来共同抗英。当法国庆祝抗英成功之时,约翰娜的父亲不相信自己平凡的女儿会制造出此等奇迹,认定是魔鬼附身,是她把灵魂卖给魔鬼以求得世上的功名。当父亲指责约翰娜为女巫时,她的内心深感有罪,因此沉默不语。原来,约翰娜在一次战斗中放走了一个美丽英俊的英国青年将领,所以当父亲指责她时她想到了战场上的这件事。约翰娜的沉默不语致使人们都确信她为女巫,于是决定放逐她。在放逐途中,她被英军所俘。这时法军因失去她的领导又一败涂地。囚在英占区的约翰娜挣脱枷锁飞奔战场,使法军大胜,解救了法皇,但自己却在战斗中身负重伤而死。

席勒这一剧本的情节大体上依据历史事实,但这是一部“浪漫主义悲剧”,因此剧情富于传奇和神话色彩,具有浪漫主义风格。席勒创作该剧时,也正是德国浪漫主义作家流行取材于中古之时,消极浪漫主义美化中古,把中古理想化,引导读者向后看。但是同样取材于中古,席勒却赋予所选择的题材以爱国主义的主题,引导人们向前进。《奥尔良的姑娘》语言热情洋溢,充满激情,成为剧本的又一大艺术特色。

席勒后期的另一部剧本《玛丽亚·斯图亚特》以十六世纪英国女王伊丽沙白杀死苏格兰皇后玛丽亚·斯图亚特为历史背景,但是剧本的戏剧情节却是虚构的。席勒晚年的悲剧《墨西拿的新娘》运用希腊戏剧的合唱队形式,
作者希望以希腊文学为榜样,创造自己的悲剧用以丰富德国的民族文学。席勒最后一个完整的剧本《威廉·退尔》完成于1803年,它是席勒最具人民性的剧本。《威廉·退尔》的斗争精神激励了全世界劳动人民和受压迫民族的斗争意志。抗日战争时期,席勒的《威廉·退尔》曾在我国演出,鼓舞了我国人民的抗日斗志。

为您推荐

最早的儿童歌舞剧作家-黎锦晖

最早的儿童歌舞剧作家, 是现代的黎锦晖 (1891—1967) .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 致力于改革普通音乐教育和推广国语活动, 把自己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儿童歌舞音乐的创作.他认..

现代最有影响的历史剧作家-郭沫若

现代最有影响的历史剧作家, 是中国现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郭沫若 (1892—1978) .原名郭开贞, 号尚武, 四川乐山人.1914 年东渡日本求学.始学医, 后从文.191..

贝克特:荒诞世界与荒诞人生

贝克特深受现代主义小说大师乔依斯与存在主义者萨特、加缪的影响,他所思考的最基本问题是:这个世界从未征得我们的同意,我们就被抛到这个世界,那么,我们是谁?我们的本质..

荒诞派戏剧的意义与影响他山之石

戏剧作家的创作

明治末期的戏剧中,歌舞伎和新派剧还占着主导地位,但新派剧的创作同样也受着欧洲近代戏剧的影响。1907年,新派剧作家佐藤红绿(1874——1949)创作了社会剧《响彻云霄》,中译名..

“我是出于消遣才当上戏剧作家的”——博马舍

博马舍(1732—1799),法国大革命前夕启蒙主义文学中的著名喜剧作家。博马舍在剧本创作方面深受狄德罗正剧理论的影响,他继狄德罗之后,提倡戏剧改革。他的作品,预报着革命风暴..

“把德国戏剧从异族统治下解放出来”——莱辛

高特荷德·埃夫拉姆·莱辛(1729—1781)是德国启蒙运动的代表。德意志民族文学的奠基人、剧作家、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 莱辛的理论建树与文学成就同他一生的经历密切相关。172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