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保尔·萨特(1905—1980),法国当代最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把存在主义哲学同存在主义文学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存在主义哲学风靡欧美各国。
1905年6月21日,萨特出生于巴黎一个海军军官家庭。他的童年孤苦而不幸,父亲早年去世,母亲改嫁,他寄居在外祖父家。外祖父的思想对他产生过影响,使他小小年纪就在思考人生的价值。后来他埋头于文学作品、哲学著作中,在高深莫测、奥妙无穷的哲学王国里遨游。
1924年,萨特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学。1929年,他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通过了中学哲学教师资格考试。此后,便在中学执教。1933年,萨特作为官费生去德国,在“法兰西学院”进修哲学。在那里,他成了“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的弟子,接受了曾经改造过胡塞尔的现象学并创立了存在主义哲学的海德格尔的影响。1934年后,萨特形成了自己的“存在主义现象学”,创立了独树一帜的存在主义学说。1935至1939年间,萨特先后发表了哲学著作《论想象》(1936)、长篇小说《厌恶》(1937)和短篇小说集《墙》(1939)等作品。
战前,萨特是一位孤独的自由人,没有汇入社会斗争的洪流。战后,萨特由封闭式的个人生活转向开放式的社会生活,开始“干预生活。”
1943年,萨特发表了长达七百多页的哲学巨著《存在与虚无》,标志着他的存在主义哲学的成熟。在这部作品里,他首次提出“存在先于本质”的存在主义的重要命题。
1946年,萨特发表了《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进一步阐述了他的存在主义哲学观点,他解释说:“‘存在先于本质’,这意味着人首先存在着,遇到他自身,涌现到世界上,然后才给自己定性”。
四、五十年代是萨特的文学成就到达顶峰的年代。他的创作以戏剧和小说见长。萨特先后创作、改编了十一部戏剧。从剧本内容看,一类描写抵抗运动,歌颂反法西斯英雄,如《死无葬身之地》;一类反映资本主义生活,揭露官僚机构罪行,如《禁闭》、《涅克拉索夫》;一类同情被侮辱被损害的人,反对恐怖主义,如《可尊敬的妓女》、《肮脏的手》;一类颂扬人的自由意志,谴责神的专制统治,如《苍蝇》等。萨特的创作由此便进入了“境遇剧”阶段。所谓“境遇剧”,即“自由剧”,是萨特为宣扬自己的存在主义观点而采取的表达方式。另外,二战以后,法国很快战败,萨特则在几年内体验到战士、战俘和地下抵抗队员的复杂生活经历。这就为萨特提供了广阔的创作提材。
五十年代起,萨特把越来越多的精力投入到社会政治活动中。1952年,法共党员亨利·马丁反对印度支那殖民战争,因拒绝服役遭到监禁。萨特上书总统,要求特赦。这一正义之举受到了法国共产党的高度赞扬。1955年,萨特怀着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热情赞颂新中国。他在1947—1958年间写作发表的文集《境况种种》,长达十卷之多,许多文章批露了法西斯主义的累累罪行,抨击殖民主义,呼吁世界和平。1966
年,萨特参加罗素组织的越南战争“战犯审判法庭”,调查美国侵略越南的罪行。总之,萨特是一位嫉恶如仇、刚正不阿的资产阶级进步作家,他一生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1980年4月15日,萨特与世长辞,享年七十五岁。他的逝世在世界各国引起强烈反响。法国总统德斯坦说:“萨特的逝世,使我觉得当代的一盏伟大的智慧明灯熄灭了。”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