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在西方戏剧史上曾有过辉煌的时代,那就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根据那时代的悲剧实绩总结出来的理论至今仍被视为经典。他认为,悲剧是对一个完整的、伟大的、可能的行为的模仿;这种行为是被戏剧诗人表现出来而不是叙述出来的;这种行为能够引起我们的恐怖和怜悯,通过这两种情绪的渲泻,从而帮助我们平息心中的这两种激情。简单一些,从结局上来说,与喜剧相反,悲剧总与流血和死亡相连,差不多的主要角色都要死去。
古希腊悲剧多强调命运的多舛以及人物之间的仇杀,往往闹成“流血复仇剧”。后世剧作家沿着这条路子走,一直到莎士比亚时代,这种观念还很盛行。莎士比亚本人更多地受到古罗马戏剧家塞内加作品的影响,比较注重表现人性中固有的弱点,剧中人物因这些弱点招致毁灭。
如果将莎士比亚的悲剧同他的历史剧、喜剧等摆在一起比较地看,它有这样一些特点。第一,虽然剧中出现的人物很多,但真正的主人公却只有一个或两个(heroandJ/orheroin),而且,即使有两个人,悲剧也总是偏重其中的一个。相应的,它应该描写一个人的一个或单一的行为,它不能是一个人的生平历史。从这个意义上,就排除了历史剧,虽然它们也可能有悲惨的结局;第二,悲剧的故事情节的终端是主人公的死亡,而且这死亡必须由这事件引起。人们在为莎剧归类的时候,将这作为一个主要标准,因此就将《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归入喜剧类(悲喜剧),将《辛白林》归入传奇剧类。此外悲剧故事应是描述主人公的生活的苦痛,这些苦痛要发生在他死亡之前并导致他的死亡,如果主人公正在欢乐之时因意外事件突然死去就不能算是悲剧故事;第三,主人公的痛苦和结局应该是异乎寻常的;第四,这些痛苦和灾难要降临到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身上。莎士比亚悲剧的人物,大都是身居高位的帝王将相,如哈姆莱特、李尔王、科利奥兰纳斯、安东尼等。至少也应该是在某地有影响的人物如《罗蜜欧与朱丽》中的两豪门成员,他们之间的仇恨会波及当地民众的生活。而奥赛罗虽然原来是个平民,但后来当了共和国军队的统帅。在人们心目中,这些人享受着荣华富贵,有高贵的品质,一举一动都可能影响国家的福祉和安危。所以当这样的人物突然从高位上跌到尘埃里,被毁灭,他的命运会更令人同情,使人产生一种强烈的对比意识,感受到命运的反复无常,害怕自己有同样的遭遇,从而达到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净化怜悯与恐惧两种情绪的效果。如果没有这种强烈的对比,我们设想他描写一个人因为贫穷和疾病的折磨,因为一些自己的或他人的小过失而死去,也许这可以被称为悲惨的,在几个世纪后的法国也被称作悲剧,但莎士比亚不会这么写。莎士比亚悲剧人物的灾难性结局来自他们的行动,而行动与他们的性格相一致。就是说,他们自己制造了后果。这是因为因自身的弱点引起的悲剧更能引起人的怜悯。人物之间的冲突是必须的,但在莎士比亚这里却不是唯一的。特别是在他成熟期的作品中,我们更不能简单地将悲剧说成因某些集团间或某些人之间的冲突所致。譬如在《哈姆莱特》中国王与王子是死对头,他们之间的冲突是激烈的吸引人的,但比这更深刻更激动人心的是王子本人内心的冲突:他的不可治愈的内心痛苦,造成他的迟疑不决的性格,正是这种性格加上外部冲突最终导致一个血流满地的悲惨结局。主人公灵魂内种种矛盾的冲突纠结,在莎士比亚一些著名悲剧作品如《奥赛罗》、《麦克白》、《裘力斯·凯撒》等中都多多少少得到展现。
一般地说,悲剧主人公本质上是善良的,这样他之犯了过失导致毁灭,才会引发我们的同情。因为他具有优秀的品质,我们也才会在这种同情中激起心中善的东西。莎士比亚的悲剧绝不会令人意志消沉,俯首于专横的命运和世间种种恶势力。他笔下的人物有时有可怕的激情,但绝不是卑微无聊的。还是象鲁迅用简炼的语言概括的那样,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折毁了给人看,我们在悲剧中看到生命的力量,人类的智慧之光,特别是他的高尚和尊贵。那神秘的命运以及人间的多种形式的冲突将人们击垮、摧毁,使他们经受无量的可怕的痛苦,然而他们受苦但崇高伟大的灵魂,正是人类希望之所在。悲剧向我们渲染这种神秘感,向我们展示这种有价值的品质怎样被毁灭的过程,带给我们的不是悲观、绝望,而是充满希望向命运抗争的决心和勇气。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