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蜜欧与朱丽叶》——爱与仇

《罗蜜欧与朱丽叶》大约写于1594或1595年,那正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繁盛期。在以往那些喜剧作品中,爱情得到热烈的赞美和温情的呵护,在这出戏里,年轻男女的爱情更深更瑰丽,但结局却是双双殉情,留下一个悲怆的故事,至今流传。主人公的名字已成为爱和情人的代名词。

悲剧的原由是意大利名城维洛那的两个富有家族的争斗。剧一开始,他们两家人就在街头互相挑斗,闹得全城沸沸扬扬。一个偶然的机会,这两家的一对年轻人,凯普莱特的女儿朱丽叶和蒙太古家的罗蜜欧在舞会上相遇,一见钟情。爱与仇恨的碰撞开始了,他们自己也分明意识到这可怕的局面,朱丽叶沉吟道:“昨天的仇敌,今日的情人,这场恋爱怕要种下祸根。”但爱的巨大热量慢慢地将仇恨的冷冰融化。在花园阳台一场戏中,朱丽叶用炽热的语言,借黑夜的遮掩倾吐内心的秘密,她的深沉的呼唤中透露出她内心的不安、痛楚的思索和爱的勇气:

罗蜜欧啊,罗蜜欧!为什么你偏偏是罗密欧呢?否认你的父亲,抛弃你的姓名吧;也许你不愿意这样做,那么只要宣誓作我的爱人,我也不愿再姓凯普莱特了。只有你的名字才是我的仇敌;你即使不姓蒙太古,仍然是这样的一个你。啊,换一个姓名吧!姓名本来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叫做玫瑰的这一种花,要是换了个名字,它的香味还是同样的芬芳;罗蜜欧要是换了别的名字,他的可爱的完美也决不会有丝毫改变。罗密欧,抛弃你的名字吧,我愿意把我整个的心灵,赔偿你这一个身外的空名。

有了这发自内心的倾诉,别的什么话都不用说了,封建家族仇恨的愚蠢和无聊也就不言自明。

但仇恨仍在盲目地加深。罗蜜欧在一次殴斗中杀死了朱丽叶的表兄提尔伯特。罗蜜欧本来是清醒的,他敢于参加凯普莱特家的舞会,不顾世仇偏见,深深地爱上朱丽叶并与她结婚,说明他不同于一般的人。他杀死提尔伯特实出不得已,因为提尔伯特先杀死了自己的好友茂丘西奥,又向他挑衅。他因为谋杀的罪行被逐出维洛那。日益恶化的仇恨给他们的爱情施加了更大的压力。

朱丽叶在听说这场决斗的结果是亲人被杀,爱人被逐时,万分悲痛。她的心理变化十分复杂。先是恨罗蜜欧,但她使用的咒骂的字眼却是“美丽的暴君”、“天使般的魔鬼”、“豺狼一样残忍的羔羊”等,分明是爱恨交织。当她知道了事件的真象时,爱情占了上风,仇恨随之冰释,为堂兄提尔伯特之死而流的伤心的眼泪化作为丈夫虽被逐但还活着而流出的高兴的眼泪。

法律的威严逼他们分离。封建家长的专横又雪上加霜。朱丽叶的父亲要她嫁给青年贵族帕里斯。朱丽叶忠实于自己的爱情,断然拒绝。面对父母无情的催逼,这位经历过痛苦磨炼的女子沉着冷静,借口去教堂忏悔,向曾为她和罗窜欧主持婚礼的劳伦斯神父求助。神父给她一种安眠药,吃下去可以假死,在坟墓里躺上一段时间,逃过这场包办婚姻。朱丽叶勇敢地吞下药丸,使父亲的计划落空。但不幸的是,远在外地的罗蜜欧听到爱人死去的消息,
以为是真的,急匆匆赶回来,见到朱丽叶的“尸体”,悲痛欲绝,万念俱灰,遂在爱人身旁自杀。朱丽叶醒来发现罗蜜欧已死,就拒绝劳伦斯神父的救助,面带微笑,拔剑自刎。

罗蜜欧和朱丽叶通过自己的死向封建社会制度和旧的婚姻道德发出强烈抗议。从表面上看:是家族的仇恨、是死亡战胜并毁灭了他们,但实际上,作者在宣扬那种永恒的观念:爱情克服一切困难。《圣经》上说过,爱如死亡之坚强。死亡奈何不了爱情。他们的死不但促使两个世代相互仇恨的家族迅速和解,而且他们的爱具有超越死亡的巨大的精神力量。全剧自始至终回荡着对爱的赞美。罗蜜欧临死前在朱丽叶身边所唱爱的颂歌象征性地表达了爱永远不死的观念:“一个坟墓吗?啊,不!这是一个灯塔,因为朱丽叶睡在这里,她的美貌使这一个墓窟变成一座充满着光明的欢宴的华堂。啊,我的爱人!我的妻子!死虽然吸去了你呼吸中的芳蜜,却还没有力量摧残你的美貌;你还没有被它征服,你的嘴唇上,面庞上,依然显着红润的美艳,不曾让灰白的死亡进占。”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出悲剧带着喜剧般的乐观情绪。

《罗蜜欧与朱丽叶》一剧有精湛的艺术技巧。全剧情节的发展前后呼应,浑然一体。结构严谨、对比鲜明,时而紧张,时而轻松,时而悲怆,时而欢快,跌宕起伏,错落有致,加上一些优美的抒情场面,收到生动的艺术效果。如争吵和决斗之间安排花园阳台相会这脸炙人口的抒情场面;男主人公的被放逐和随之而来的悲剧结局之间却有一次新婚夫妇相聚的良辰美景。在人物性格的描写上,作者也采用这种对比法。剧中的喜剧人物,朱丽叶的奶妈,象中国旧戏中的彩旦,对爱情抱着粗俗的观念,一会儿这样说,一会儿又那样说,没有定见,唯见风使舵而已,这与小姐的纯洁坚贞形成鲜明的对照。朱丽叶性格的成熟正是与奶妈的所作所为有紧密的联系。一开始,朱丽叶很信任她,派她当信使与罗蜜欧联系,此时朱丽叶初尝爱的甜蜜,需要人指点帮助。但当爱人被放逐,凯普莱特先生要女儿嫁给帕里斯时,奶妈就大夸这位贵族如何英俊潇洒,而且富有,说罗蜜欧遭放逐不能回来就跟死了

差不多,再说爱这东西也无所谓。当她这么劝朱丽叶改弦更张时,朱丽叶从此具有了坚定的性格,决定独自行动:“去,我的顾问;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把你当作心腹看待了。”

自然,因为是早期悲剧作品,作者在处理情节发展时,还留下一些粗糙的斧痕。如过多利用偶然因素,表现宿命观念。该剧的开场序诗里就说:“是命运注定这两家仇敌,生下了一双不幸的恋人。”主人公的死亡,似乎是可以避免的。如罗蜜欧的自杀是因为劳伦斯没有把消息准确地传递给他。不过我们须记得,莎士比亚写这出戏时,正是喜剧创作的巅峰时期,他注重表达理想,他把人物理想化为诗意的爱,象在喜剧中一样。在全部莎士比亚悲剧中,这部作品倒是别具一格。

为您推荐

《哈姆莱特》——再三推迟的复仇行动

在《裘力斯·凯撒》中,莎士比亚把勃鲁图斯塑造成高于凡俗的满怀理想的英雄,他的失败的命运不可避免,而这类英雄到了近代,如在《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王子身上,理想与现实的..

《奥赛罗》——阴谋与激情

在莎士比亚描写爱情的悲剧中,男女主人公不象在喜剧里那样终成眷属,而一般在开始或中间就走到一起,其终局则极为不幸。这说明他不再以描写浪漫的爱情为主,而转向实在的生活..

《李尔王》——普天同悲

《李尔王》作于1505—15O6年间,系根据民间传说和前人的戏剧作品改写创新而成。它的故事很简单。国王李尔因年老体弱,想提前退位,遂把土地分成三份,给三个女儿。但要女儿们轮番..

《麦克白》——坠入罪恶深渊的速度

《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罗马英雄与埃及艳后

这是一出描写爱情的悲剧,主人公是历史上显赫的人物。罗马英雄安东尼因为爱上埃及皇后克莉奥佩特拉到了不顾一切的地步,终于贻误战机,导致失败。两人都死于敌手。提起这出世..

《雅典的泰门》——愤世嫉俗

莎士比亚的最后一出悲剧《雅典的泰门》表现主人公对人类道德良心的绝望。泰门因为理想破灭及世俗社会丑行对他的精神压迫,产生痛恨一切人的变态思想。后世莫里哀写过一部喜剧..

莎士比亚传奇剧

莎士比亚的传奇剧,又称“田园喜剧”,是喜剧的一种。它出现在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末期,虽与早期和中期的喜剧有不少共同之处,但也有明显的区别。早期的喜剧是欢快乐观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