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再三推迟的复仇行动

在《裘力斯·凯撒》中,莎士比亚把勃鲁图斯塑造成高于凡俗的满怀理想的英雄,他的失败的命运不可避免,而这类英雄到了近代,如在《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王子身上,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仍然是尖锐的、难以解决的。哈姆莱特的结局也只有毁灭。当他站在城堡上,手里握着一把利刃,思考着是活下去还是了结自己的一生这个人生的根本问题时,我们可以知道,他比他的老前辈更多苦恼和烦闷。

时代不同了。这出戏的场景被安排在丹麦王国,实际上就是作者所在的原来快乐的英格兰。此时,英国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伊丽莎白女王风烛残年,她的亲信贵族也七零八落,最宠信的心腹埃赛克斯伯爵竟发动叛乱要推翻她的统治。国家的形势是阴云密布,预示着暴风雨即将来临。莎士比亚所写的丹麦王国正是这样。哈姆莱特王子看到这种混乱,惊呼:“世界是一所很大的牢狱,里面有许多监房、囚室、地牢;丹麦是其中最坏的一间。”他对此手足无措,叹道:“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但是他必须来担负这样的责任,不但因为他是王子,而且因为这个罪恶时代混乱社会中的最大罪恶就发生在他的家、王国的宫廷中。他的叔叔克劳狄奥谋杀了他的父亲,篡夺王位并娶他的母亲为妻。一件件罪恶接踵而至,逼得他几乎发疯。他从一开始就怀疑叔父的弑君罪,当父亲的冤魂在黑夜将那秘密显示给他时,他以装疯来掩饰自己内心的骚动不安。但最使他无法容忍的是,母亲在父亲死后不到两个月时间,“连送葬的鞋都没有穿旧”,“那流着虚伪之泪的眼睛还没有消去红肿”,就匆匆忙忙地嫁人。哈姆莱特后来找到一个机会,当面用感人肺腑的语言指出母亲犯了多么丑恶的过错。他说她不该轻易地忘掉已故的父王,这么快跟他弟弟结婚。她曾对那位老国王信誓旦旦,结果现在做出这样的事,这足以使人怀疑一切女人的誓言。有了她这种行为,世上一切的美德都算是伪善,结婚的誓约还比不上赌徒的一句诺言,宗教也不过是开开玩笑,一片空谈而已。“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

该剧的深刻之处在于,哈姆莱特由自己的不幸看到一切人类的不幸,由自己家里发生的罪恶,想及周围一切的不满和缺陷。当然他也开始怀疑女人的贞淑,怀疑爱情是否真诚。他的心上人奥菲利娅受国王和她父亲波洛涅斯指派来探听王子内心的隐秘。装疯的哈姆莱特厌恶这丑恶的人际关系几乎要真疯了。那个多嘴多舌的老廷臣波洛涅斯,老王在时他装出一副忠心耿耿的样子,百般阿谀奉迎,而今与新国王狼狈为奸,奔走效劳,用尽心机。哈姆莱特童年时代的好友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为了讨国王的欢心,顾不上骑士的荣誉和信义,出卖朋友。助纣为虐。雷欧提斯,这位受了新思想薰陶的有为的青年,竟然在比武时用涂毒的剑刺杀哈姆莱特。在这个充满罪恶的世界上,主人公势孤力单。

哈姆莱特这个形象的典型性在于他的深刻的思想或者说喜好深思的性格以及由此形成的意志的耗散、信念的不坚定,具体到行动上,就是迟缓、拖延。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曾撰文认为,欧洲文学中有两大典型形象,可以表现人类性格两方面的特征,他们就是唐·吉诃德和哈姆莱特。前者是冲动的、热烈乃至疯狂的,他总是不假思索,奋勇直前。后者则是理智的、沉思的、
计划周到认识透彻的,却总难付诸行动。这两类人用中国习语来说就是有勇无谋和有谋无勇。当然,智勇双全是较难达到的一种境界,但如果说哈姆莱特是有谋无勇也是太绝对了。

那么为什么哈姆莱特把复仇计划一拖再拖,以致他的敌人先下手而大家同归于尽、血流遍地呢?这出戏最吸引人之处就是描写了他这种拖延行动的全过程,特别揭示了在此过程中他内心矛盾斗争的复杂情况。他当然知道迟疑不决、思虑过多是不利于事的。他一开始不向国王发难是因为他只是怀疑他的罪行,按照剧中交待,这是他已故的父亲以显灵的方式启示他的。他的首要任务是确定其真实性。在第二幕的结尾,他因为看到一班戏子,心生一计,要让他们演出一场国王被谋害的戏,跟他父亲启示的惨死情节相仿,请国王王后来看,自己在一旁窥察叔父的神色。不出所料,国王看到这一段,惊恐万状,暴露了内心隐藏的罪恶,使戏剧情节的发展达到高潮。这么说来,哈姆莱特是有行动的。但这以后一直到结局,哈姆莱特却在不断反思自己的灵魂,经受着沉重的思想的折磨。这痛苦不只来自对父王的思念、对母亲的不满和对叔父的痛恨,而主要来自对他本人的信心的丧失。

第三幕中“生存还是毁灭”这段独白,突出表现了这位品德高尚的王子对人类道德良心、前途命运的关心。是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忍受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还是挺身而起,反抗人世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扫清?他想到死,死能解决问题吗?死可以使人忘却一切烦恼,然而罪恶留在世界上,他能够甘心吗?他知道他这种种顾虑使他裹足不前:“顾虑使我们变成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他并不是怕死,他还有另一重顾虑,即便他拼出一死杀了国王,他能够彻底扫除人世的罪恶吗?罪恶的奥吉亚斯牛圈,他永远也清不完;罪恶是九头怪,能够不断生长。他的母亲不就是在罪恶的情欲中沉迷吗?他怀疑一切,包括爱情,他劝原来情人进尼姑庵去,他甚至连自己也不相信了:“我可以指出我的许多过失,我很骄傲,有仇必报,富于野心,我的罪恶是那么多,连我的思想也容纳不下,我的想象也不能给它们形象,甚至于我都没有充分的时间可以把它们实行出来。象我这样的家伙,匍匐于天地之间,有什么用处呢?我们都是些十足的坏人;一个也不要相信我们。”他这样说着疯疯癫癫的话,使人疑心他是真疯,现实的沉重的压力的确使他的思想有些混乱。

及至他用演剧的办法,证实了国王的罪恶,他就很快地采取行动。对方也知道了他一直在装疯,冲突激化。然而这时犹豫不决的性格又一次作怪。但其意义与前次大不相同。

悲剧人物的性格是复杂的,决不象有些程式化的戏剧那样把人物打上脸谱,分成明显的善恶类型。克劳狄奥在杀兄娶嫂后,并非一味不知羞惭地坦然求生,而是不断受着良心的谴责。戏中戏使他难以抑制内心的恐惧。当哈姆莱特被母亲召见去她房间路过国王房间时,他正在地上忏悔自己的罪恶。哈姆莱特本要一剑刺死他,但经过思考(!)又住手了。他要等一个更好的机会,等到国王作恶的时候再惩治他,因为在他不知不觉而且在悔过的时候杀死他不能算真正的复仇。哈姆莱特本人有浓厚的宗教思想,而且他不愿让人认为他为了争夺王位谋害了叔父,以新的罪恶来报复旧的罪恶。因为他的
父王嘱咐过他:“无论你怎样复仇,你的行事必须光明磊落。”就这样,他又错过了一个机会。直到后来国王唆使雷欧提斯与他比剑,将他害死,他才在临死前杀死了国王。这又一次表现了这位王子高尚和仁慈的天性。而在危机四伏的宫廷中,他势必一次又一次地遭到他的对手的暗算。

哈姆莱特决不仅仅是个思虑过多的人,他是人类美德和高贵的典范。他的悲剧式的死亡唤起人类高贵的天性和良知。听一听他本人对人类的赞美吧:“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象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象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剧中其他一些人物也不断赞美哈姆莱特有一颗高贵的心,说他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是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瞩目的中心,他本来会成为一个英明的君王的。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戏剧中受到评论最多的一出戏。它引起各阶层观众的兴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好象鲁迅在谈到《红楼梦》时所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德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看《哈姆莱特》,看热闹的人沉醉于一个惊心动魄的复仇故事和拼杀的场面;看门道的人更大有收获:看见真疯与假疯的对比和交织,看见思想与行动的矛盾,看见亲人之间爱与恨的纠结,看见个人与时代社会的不相容

为您推荐

《奥赛罗》——阴谋与激情

在莎士比亚描写爱情的悲剧中,男女主人公不象在喜剧里那样终成眷属,而一般在开始或中间就走到一起,其终局则极为不幸。这说明他不再以描写浪漫的爱情为主,而转向实在的生活..

《李尔王》——普天同悲

《李尔王》作于1505—15O6年间,系根据民间传说和前人的戏剧作品改写创新而成。它的故事很简单。国王李尔因年老体弱,想提前退位,遂把土地分成三份,给三个女儿。但要女儿们轮番..

《麦克白》——坠入罪恶深渊的速度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悲剧中最短的一个,以戏剧情节发展的快速而闻名,这与它所描写的题材有关。 剧情是这样的:苏格兰大将麦克白与班柯平叛有功,凯旋归来,在荒野上遇上三个..

《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罗马英雄与埃及艳后

《雅典的泰门》——愤世嫉俗

莎士比亚的最后一出悲剧《雅典的泰门》表现主人公对人类道德良心的绝望。泰门因为理想破灭及世俗社会丑行对他的精神压迫,产生痛恨一切人的变态思想。后世莫里哀写过一部喜剧..

莎士比亚传奇剧

莎士比亚的传奇剧,又称“田园喜剧”,是喜剧的一种。它出现在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末期,虽与早期和中期的喜剧有不少共同之处,但也有明显的区别。早期的喜剧是欢快乐观的,中..

《暴风雨》——诗的遗嘱

莎士比亚的最后一部杰作中,有着神话般的幻想,充满了传奇色彩,用大自然的风景和神奇变化来化解人世的纠葛。在表达了对人生的乐观精神的同时,莎士比亚也有意识地向自己的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