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伟大的批评家杜勃罗留波夫自幼就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青年时期就显出了他的文学才华。
杜勃罗留波夫生长在一个牧师的家里,由于母亲的教育,他三岁的时候就能背诵克雷洛夫的寓言了,五岁开始认字,八岁就开始学习宗教史、拉丁语和俄文文法等一些科目了。他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经常在父母面前提出“为什么?”“怎么回事?”“怎么样?”之类的问题。到了中学,读书就成了他最大的爱好,他所读的书数量是十分惊人的,光是1849年一年,他就读了400多种。他读了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别林斯基、涅克拉索夫、莎士比亚、狄更斯等作家的作品。他不光是读,还要思索。他曾在一首诗里这样写道:
啊,我是多么希望拥有这样的才能,
在一天里把这个图书馆里的书读完。
啊,我是多么希望具有巨大的记忆力,
要使一切我所写过的东西,终生都不遗忘。
啊,我是多么希望拥有这样的财富,
能够替自己买下这所有的书籍。
啊,我是多么希望赋有这样巨大的智慧,要把书本中所写的一切东西都传达给别人。啊,我多么希望自己也能变成这样聪明,使我也能够写出同样的作品
像他自己所向往的那样,杜勃罗留波夫很快就开始了自己的写作。开始时他写诗,模仿莱蒙托夫等人的笔调歌颂“春天”、“春晓”、“夏晚”,抒发自己的希望和胸怀。不久,他就开始了文学评论的写作。后来,他进了彼得堡的师范大学。就在他考入师范大学的第二年,母亲、父亲相继去世。于是,他这位18岁的长子就开始成了一家之主。父亲留给他的,除了在盖房时所欠下的一大笔债款以外,还有七个幼小的弟妹,生活是非常困苦的。为了求学,他不得不把弟妹们分散到亲友们家里抚养。但是由于有的亲戚本身的困难,或者有的虽然环境较好但却不十分注意,弟妹时常闹病,有的夭亡了。这些,严重地刺激着他的心,他自己在学校一点办法也没有。有时连寄一封信的钱都没有。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也没有间断过自己的创作,一些论文陆续发表了,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特别是引起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注意。
车尔尼雪夫斯基当时正与涅克拉索夫一起编辑出版《现代人》杂志。有一天,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翻阅群众的来稿,突然发现其中有一份青年学生的来稿;他读了以后很是赞赏,一看作者原来是彼得堡师范大学的学生,19岁的尼古拉·杜勃罗留波夫,便决定请他到编辑部来谈话。第二天一早,一位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穿着一件普通上衣、带着惶恐和喜悦的心情的年轻人来到了编辑部,车尔尼雪夫斯基一看就认出他是杜勃罗留波夫。这一天,两个人谈得非常投合,一直谈到午夜三点。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我要知道,您的见解是不是符合《现代人》的方向;现在我看出来了,您是完全适合的。我要告诉涅克拉索夫,您就要成为杂志的经常撰稿人了。”杜勃罗留波夫走后,车尔尼雪夫斯基向涅克拉索夫介绍了这位青年作者,涅克拉索夫也非常
赏识他的才能。
不久,杜勃罗留波夫从师范学院毕业了。涅克拉索夫和车尔尼雪夫斯基就决定邀请吸收这位年轻的作家来参加编辑工作,并毫不踌躇地把杂志的批评栏的领导工作交给了他。车尔尼雪夫斯基还对他说:“要写什么就写什么,要写多少就写多少,您自己就会知道。用不着向您多说的。”
涅克拉索夫和车尔尼雪夫斯基对于这位青年作家的重视,引起了当时一些名作家的不满。有的人说:“这样一个重要的杂志,怎么能让一位刚从学校大门出来的年轻人担当呢?”有的说:“我开始在报刊上发表论文的时候,他的黄嘴丫子还没有退呢!”有的则干脆到编辑部来责问涅克拉索夫:“怎么把中学生也请来当批评家了?”可是涅克拉索夫对于这些说法并不赞成,他坚定地回答说:“我注重的是才能,不是资历!”
“我注重的是才能,不是资历!”这种思想是很可贵的。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