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希腊雕刻尽情赞美人体中国壁画竭力具陈百态

希腊雕刻刻的是裸体人像。拉奥孔被巨蟒缠身痛苦不堪。“断臂维纳斯”差一点引起了一场战争。敦煌莫高窟的真相。中国的画像石也是一门艺术,不容忽视。三个英雄分两只桃。

公元前5世纪前后,在欧、亚、非三大洲的交界处,出现了一个伟大的国家希腊。

其实,早在古代,“希腊”并不是一个国家的名称。当时,希腊人把自己居住的地方称为“希腊”。后来,才在这块土地上建起了许多城邦国家。

生活在这里的古代希腊人,享受着大自然的极大恩赐。这里一年之中,大部分时间阳光普照,没有浓雾,没有飓风,温暖舒适。有人比喻为像一群青蛙围着一个水塘,谁都舍不得离开。他们都把这个世界看成了人间乐园。有位大诗人说,我宁愿被误判死刑,也不愿离开。

就在这里,哺育了一个智慧而聪明的民族,产生了欧洲文化的第一个高峰——雕刻艺术,写下了整个人类艺术史上最光辉的篇章。

希腊雕刻有一个很奇怪的特点,大部分都是裸体的。

当然,这其中自有道理。

古希腊的奴隶主,经常对外扩张,通过战争来增加财富。战斗,需要强健的体魄。于是,所有的男子都要接受军事训练,随时准备应召,参加战斗。

频繁的战争,迫切需要壮实的青年男子。所以,在整个古希腊时期,经常通过竞技来选拔人才。竞技的时候,大家都是赤身裸体的。每逢节日,各城邦都举行大规模的选拔。那些最有力气、身手最灵活的青年,就被公认为社会的英雄,并且会受到全社会的崇拜。

由于希腊的气候四季如春,阳光明媚,这些运动健儿们,不仅在竞技场上裸露身体,还常常在举行迎神游行时,也光着身子跳舞,不穿衣服。那么,竞技优胜者获得的奖品,一根丝带,戴在哪呢?就扎在自己的头上。这种体育比赛,最著名的,就是每四年举行一次的奥运会。

运动会一结束,所有的优胜者都被记录入册,他们的家乡,或者特别热爱体育的地方,就为他们塑造纪念像,以此做为表彰。所以,希腊雕刻艺木十分重视对运动员的雕像和武士雕像的制作。

希腊历史上第一届奥运会,是公元前776年举行的,并且规定,以后每四年在宙斯祭坛举行一次。于是,举行奥运会逐渐成了全希腊人民生活中最盛大的节日。竞技的项目,也越来越多。当时,像拳击、角力、混斗、赛跑、跳跃、掷铁饼、投标枪、游泳、爬绳和拔河等等,都是规定的比赛项目。节日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就在这时,产生了许多著名的体育雕刻。有《掷铁饼者》、《刮汗污的运动员》等等。

在歌颂男人体格健美有力的同时,古希腊人也渐渐地认识到女人体格美的价值。健康而美丽的女子,可以生育健壮的孩子,不是更美吗?于是,雕刻家经常把最美的女性作成塑像,供立在庙宇中,让人们赞颂。维纳斯女神形象,在当时就被大量创造。

希腊雕刻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喜欢把神话作为雕刻内容。古希腊人认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是神主宰的。他们设想,天地万物都有
神掌管。于是,凭着丰富的想象力,他们创造了情节复杂、人物众多的希腊神话。

十分有趣的是,在希腊神话里,神和人经常打交道,甚至还恋爱结婚,产生了“神人共存”的境界。所以,他们经常把神的长相雕刻成人的样子,也让神和人一样有思想,有感情。也可以说,希腊的雕刻就是从这个土壤里诞生的。

了解了以上两个特点,我们对希腊雕刻艺术就好理解了。让我们看看它们到底是怎么回事。

大雕刻家米隆的《掷铁饼者》,是表现体育运动题材的精彩杰作。

米隆大约生于公元前492年。他20岁时在希腊老雕刻家阿基列达斯门下学习,到40岁左右,技艺十分精湛,他特别擅长用青铜作雕刻材料。能把人物表现得生动逼真,把动物刻划得栩栩如生。

据说,有一次,米隆为雅典城堡塑造一尊青铜牡牛雕像,简直跟活的差不多,引来了成群的野狼,围着转。另外一次,他雕刻了一匹马,看上去和活马没有区别,引起了一匹真马不停地嘶叫。很可惜,米隆所有的雕刻原作都没有保存下来。今天能看到的,也都是罗马匠师摹制的大理石复制品。

米隆长期住在雅典,他的雕刻作品大多是表现雅典的事件。雅典人战胜了波斯军队后,就立即着手重建卫城。卫城内,除了巴底隆神庙以外,还要矗立许多卓越的运动员雕像。《掷铁饼者》就是其中之一。

这件雕刻是公元前470年创作的。原作是青铜的,留传下来的是大理石摹制品,现在已经发现几个。大多数学者一致认为,1781年出土的、现在保存在罗马兰舍洛蒂宫的一尊最正确,十分接近原作。

雕像表现运动员正要将铁饼投掷出去的一刹那。造型十分生动。投掷者弯腰扭身,右腿弯曲,左脚拖后,脚尖自然点地,全身力量都落在右脚,左手顺势自然往右膝方向摆动。此时,运动员持铁饼的手臂摆动到即将投射的关键点上。所以运动员身躯各部分的转折,也达到了力度与紧张度的饱和点。

有人从现代投掷技术的角度来推敲,认为这个姿势不准确。哪有投掷时头部向下,两眼看着地面的!再说,左脚屈在右腿后面,也没有起到支撑作用。正确的姿势应该是头部视线顺着铁饼摆动的方向旋转。既然是右手执饼,就应该是左脚在前支撑身体,右腿弯曲后蹬地,然后再挺身,掷饼。

听上去确实荒唐。竟然用体育理论欣赏艺术创作。他们哪里懂得,希腊人对人体美追求的自由。

好了,话题收回,继续欣赏作品。

在这件雕像上,人的动势优美感人,整个雕塑产生了一种圆润的美的旋律。作者故意让运动员脸部镇定自若,很好地表现了投铁饼者对胜利的信心。十分镇定的面部表情,与那紧张的肢体形成鲜明对比。这样,一个从容,一个剧烈,看上去矛盾,又十分和谐。

让我们十分敬佩的是,雕刻本来只能静止表现动态过程中的一瞬间,而被米隆凭着丰富的想象,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使观者在欣赏掷铁饼运动员美的动势时,好像看到了掷铁饼的一连串动作。

米隆雕塑喜欢多变。他敢于突破旧的方式,把人的重心移到一只脚上,使另一只脚自然地放着,给人一个“运动感”。这个艺术匠心,使《掷铁饼者》至今还被公认为体育运动和健美体魄的稀世杰作。

古希腊的体育越来越受欢迎,裸体锻炼和比赛的风气也越来越浓。许多
艺术大师对人体的研究兴趣更浓了。波留克来妥斯为人体雕刻确立了一个“法式”。就是说,他创造的裸体运动员,是当时的典范。

波留克来妥斯有一套具体的严格的要求,人要圆头、宽肩、阔胸、厚背、粗臂、短腿。人体的比例是,头与身体接近一比七。他认为,这样人物就有粗短敦实的造型,最能体现人体健壮的特点。

他对比例要求十分严格,就连一节小的指头,也必须与全身有正确的比例。那么,在姿势上也有讲究,一只脚支撑身体重心,另一只脚完全放松。他的杰作《持矛的战士》,就是他“法式”的体现。

作品雕刻的是一个身体发育得很完美的青年运动员,裸露着健美的身躯,手持竞技用的长矛正迈步向前。雕像的姿势是左手拿着矛,右腿站立,支撑点落在右腿上;右手下垂,左脚稍微向后弯曲点地。他的动势,显出一种轻松的气氛。左右两腿的力度对比,相当和谐。

波留克来妥斯的比例说,与当时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美学观完全一致。他们认为,数的和谐支配一切规律。古希腊人,曾经从数的概念创造出“黄金分割律”。《持矛的战士》被称作是按照数创造出来的雕刻。它也和早期其他的雕刻作品命运相同,原件早已难以寻觅了。现在只有几件古时候的复制品传世。在意大利庞贝城发现的一尊最好。

波留克来妥斯还有另一尊雕刻杰作,叫《束发的运动员》,是《持矛的战士》的姊妹篇。作品表现的是,一个获胜的运动员在头上系上冠军绶带的情景。运动员五官端正,比例匀称,动作均衡,完全是按照数的“法式”创造出来的美男子。

波留克来妥斯在当时太杰出了,他定下的规定,人们都恭恭敬敬遵守,一直过了几十年,没有人敢提出一点疑问。

且说世上的事,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到公元前4世纪的末期,古希腊又出现了一位雕刻艺术大师名字叫留西坡斯。他打破了波留克来妥斯的“法式”,建立一个新的规范。

留西坡斯可是古希腊的最后一位雕塑代表。他的青铜雕像继承前人的传统,还大胆创新。认为人体的头和身体的比例是一比八,把原先粗矮的人物体形拉长了。留西坡斯所有的创作题材全都是神、英雄和运动员。从来没有制作过一尊女性像。但是,十分有趣,他创立的“一比八”的新法则,被别人用到了女性形象的创造上,出现了一大批身材高挑、亭亭玉立的妇女形象,并且成了女性人体造型的典范,一直保持到公元前2世纪。

据说,留西坡斯为了寻找最美的人体比例,一生中制作了大大小小的青铜像1500多个。

在人物的姿态上,他又一次大胆改革。他雕刻人物,重心仍然落在一只脚上,不过,另一只脚已不再处于完全松驰的状态了。他让人物微踮起脚,准备随时落地,这样就更突出了动作的变化过程。

因此,从节奏变化上看,比不上波留克来妥斯明显,但是,紧张状态加强了,力量感也更强。他在技法上强调立体感。最著名的代表作是《刮汗污的运动员》。

这个雕像,成功地表现运动员的精神状态。艺术家抓住了运动员一个动作的结束,下一个动作将要开始的一刹那。运动员正举着双臂刮去身上的汗污。巧妙地使运动员脸上的劳累表情与全身肌肉的紧张状态结合起来,非常和谐,使静止的雕像显示出动态的感觉。
留西坡斯仿佛让雕塑讲话,告诉观赏者运动的疲劳,更使冰冷的大理石有肉有血,好像真人一样在刮身上的汗渍。当时,人们都称赞他最善于表现人物个性。亚历山大大帝是个非常挑剔的皇帝,对一般人的雕塑都不屑一顾。不过,他非常欣赏留西坡斯的艺术才华.,只允许留西坡斯一个人为他造像.

到了留西坡斯,希腊的艺术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男裸雕像表现上发生了大变化,进入了著名的“希腊化”时期。

什么叫“希腊化”呢?就是指亚历山大征服了希腊之后,在公元前323年,又挥军东征,把希腊文化也带到了东方各国,并与当地的文化互相融合。人们把这种融合称做“希腊化”。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结合以后,反过来又促进希腊本土文化的新繁荣。这就总称为“希腊化时期”。这个时期大约持续到罗马征服希腊为止。那已经是公元前146年的事了。

希腊化时期的一个美术中心是小亚细亚的柏加马。这是亚历山大大帝死后才诞生的一个新国家。这个独立王国领土不大,可是政治、经济、文化却很繁荣。它的图书馆藏书特别多,仅次于希腊的文化中心亚历山大里亚,排名城邦第二位。它的羊皮纸生产,在全希腊最有名。

国王阿塔尔和以后的皇帝,都十分喜欢艺术,而且,特别热爱美术。他们努力宣传雕刻艺术的价值,全国产生了一大批艺术作品。当时,柏加马的卫城里有著名的雅典娜神庙、王宫、图书馆和宙斯祭坛,它们组成了一组巨大的、出色的建筑群。宙斯祭坛上面的巨大饰带浮雕,被称为世界奇迹之一。雕刻上,出现了一种新的风格,后人称之为“柏加马派”。

在这个时期,中欧有一股游牧民族,叫高卢人。他们经常袭击希腊,蹂躏希腊人民。到公元前241年,阿塔尔一世打败了高卢人。为了纪念这个历史性的胜利,国王聘请来一大批希腊雕刻家,创造纪念像来装饰雅典娜神龛。

这些青铜雕像,今天都已经荡然无存了,不过,却留下了许多大理石摹制品。这些摹制品,成了希腊化时期雕刻艺术最珍贵的精品。其中,《垂死的高卢人》和《自杀的高卢人》是最精彩的两件。

《垂死的高卢人》,雕刻的是一个受了重伤的高卢战士。他坐在地上,身体向前倾斜。他用右手支撑地面,左膝曲起,试图挣扎站起来,脸上一副不甘屈服的表情。雕刻十分形象地揭示出了一个垂危战士的英雄气概。人们从雕像的激愤中,几乎可以看到他身上流下的鲜血。

《自杀的高卢人》,同样描写出了战败的高卢战士的英雄气概。这名高卢战士,为了不被敌人俘虏,身受凌辱,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妻子,然后准备自杀。这时,他左手托着被他杀死的妻子,右手执剑刺入自己的心脏,一副宁死不屈的壮烈姿态,让人十分崇敬。

他身体站着,头向后转,两道无比愤怒的目光,射向从后面追来的敌人。这一优美激越的形象动作,体现出大无畏的精神,表现了高卢人勇敢强悍的民族性格。

十分有趣的是,艺术家的本来目的是要揭露侵略者的悲惨境遇,表彰胜利者的凯旋与幸福情绪。但是,由于艺术家过分强调了高卢人的尚武精神,反而使得敌人显得威武不屈,令人崇敬。

我们从这两尊雕像的形式上看,雕塑家选中了古代战士奋不顾身的、最激动人心的时刻。这与当时的亚历山大里亚的雕塑风格形成鲜明的对照。在柏加马,希腊人不仅以这些雕像来赞美胜利,就连所有的祭坛浮雕,也都表现出胜利者的炫耀心理。比如,宙斯祭坛的浮雕,虽然刻划的是神话题材,
实际上,那条大饰带浮雕上众神与巨人战斗的激烈场面,就是用来比喻希腊人战胜游牧民族高卢人的。这两尊大理石摹制品,现在分别收藏在罗马卡比得博物馆和特而菲博物馆。

且说在希腊化时期还有第三个美术中心,那就是罗得岛。

这个岛在希腊化时期正好处在希腊与小亚细亚的中间地带。公元前3世纪初,这里已是一个重要的港口和运输要地。经济富裕了,自然而然也就带来了艺术上的繁荣。岛上的富人经常招聘许多雕刻家,为他们制作雕像,设计豪华的建筑。公元前3世纪初,大雕刻家留西坡斯的学生卡列斯,曾经花了12年的时间,在那里制作了一座巨型青铜太阳神雕像,高达34米。据记载,当时的罗得岛十分富有,在文艺繁荣时期共拥有100多尊巨大的雕像。只可惜,这些巨型雕像都在公元前227年的一次大地震中毁坏了,一件也没有保存下来。

这个时期美术的代表作是《拉奥孔》雕塑群像。根据考古学家考证,这个群像是罗得岛的三位雕塑家,阿基桑得罗斯和他的两个儿子坡里多罗斯、阿典诺多罗斯一起创造的。这可能是公元前1世纪的事。

“拉奥孔”,是希腊神话传说中的特洛亚的祭司。希腊人围攻特洛亚十年,双方死伤了不少英雄,希腊人就是攻不下特洛亚城。战争的最后一年,希腊军队的奥德赛,足智多谋,想出了用木马计智取。就是用木头做一匹巨大的马,放在特洛亚城外。奥德赛率领众多勇士事先藏进马肚子里,然后,其他希腊军队假装撤退,乘船隐蔽在附近的海湾里。

特洛亚人果然上当了。他们真的以为希腊人无心恋战,撤退走了。于是,决定打开城门。他们看到城门外停放一匹巨大的木马,以为是希腊人献给女神雅典娜的,就打算把木马拖进城来。阿波罗神庙的老祭司拉奥孔认为,希腊人不可能这么轻易放弃战斗,就警告特洛亚人,不要轻率地把木马拉进城内,以防中计。

不料,这回得罪了雅典娜和众神。当时,天上的神也分两派。雅典娜等神支持希腊人,要毁灭特洛亚城。拉奥孔却去戮穿希腊的诡计,显然是与众神作对。雅典娜非常生气,就派遣两条大蟒蛇,在一次祭祀的时候,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活活缠死。拉奥孔作为祭司,预告灾难的来临是他的责任,本来应该得到表扬。但是,他违背了“天意”,所以,遭到惩罚。在这个神话传说中,古希腊人有一种悲观的思想,人水远斗不过神。

拉奥孔与巨蟒搏斗,显示出了非常复杂的扭曲动作。人物的左臂向颈子的后面弯去,两手握着巨蟒,头和身体都往后仰着。两腿分开,屈成半站半坐形状,动作由中心向四面扩展。而且,站立很不稳定,突出了人物痛苦挣扎的情景。人物嘴巴微微张开,双眉紧锁,看上去痛苦绝望。但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人物的形象也不显得很丑。可见,艺术家们在雕刻时,极力不破坏美的形象,用心是何其良苦啊!

18世纪德国的一位美学家兼诗人莱辛,在他的专著《拉奥孔》中,对这种表现痛苦但不丑的雕刻十分欣赏。他说:“是的,拉奥孔睑上是布满了痛苦。但是,他痛苦并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么激烈。”的确是这样。在古希腊,美是艺术家们所遵守的最高准则。为了避免在表现痛苦中显出丑,往往是故意避免让人产生激愤。

所以,当16世纪,《拉奥孔》雕像刚被发现的时候,人们觉得太了不起了。就连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伟大的雕刻家米开朗基罗也赞叹不已。他连声
说:“这真是艺术上的不可思议!”

欣赏完了好几件神话人物和战斗英雄的雕刻,该把笔墨让给美丽的女性了。统领着“美”和“爱”的天神阿芙罗蒂德,将成为我们这一部分的中心。

在希腊神话传说中,阿芙罗蒂德是宙斯和狄俄涅的女儿。她掌管人类的爱情、婚姻、生育以及一切动物、植物的繁殖生长。阿芙罗蒂德虽然是最美的女神,但是,她嫁的丈夫却奇丑无比。她有很多风流韵事,也挑起过许多矛盾。她曾经使宙斯变成公牛去追逐欧罗巴;又使宙斯变成鹅与丽达寻欢而生下了海伦;许愿给帕里斯王子最美的女子做妻子,又引起了持续十年的特洛亚战争,使地上的人,天上的神,都卷入了这场残酷的战争。

阿芙罗蒂德在罗马时代又称维纳斯。在造型艺术上,公元前二三万年左右就出现维纳斯雕刻了。不过,那个“维纳斯”的名字是后人加上去的。后来,又陆续发现了《蹲着的阿芙罗蒂德》、《叩伦纳阿芙罗蒂德》和《叙拉右阿芙罗蒂德》。这些女性的雕像,都表现出丰满圆润的人体美。

到19世纪初,大批的古代艺术珍品被从地下发掘出来,使得维纳斯的名字传遍全世界。尤其是米洛的阿芙罗蒂德,更是家喻户晓,使维纳斯在人们的心中形成了固定形象。

这个艺术雕像是偶然发现的。

1820年2月,在爱琴海的米洛斯岛上,一个农夫在一座古墓旁边整地时,意外地挖掘到一尊女性大理石雕像。出土时,分成上、下半身两截。在附近的田地里,还挖出了刻着名字的台座、拿着苹果的手腕、还有其他断片。当时,全世界兴起了考古热。农夫猜想这东西很值钱,立刻将它们埋回原地,首先报告了在岛上的法国领事。领事先付一笔定金,然后,立即通知设在君士坦丁堡的法国大使。

几乎就在同时,正在爱琴海上搞测量的一位法国海军军官知道了这件事。他是一位希腊艺术的爱好者。他看了这些雕像的断片后,认定它们是一个整体,并且,第一个断定这是维纳斯的雕像。于是,他告诉农夫,不要再到处声张了,法国决定买下来。于是,迅速赶到君士坦丁堡,向大使详细汇报,催促大使下决心买下。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这句俗话说得相当好。法国人背地里购买出土维纳斯雕像的事,让岛上的长老知道了。他们认为希腊的艺术品,绝不能让法国人买走。长老召开会议决定,让农夫把雕像卖给在土尔其任职的一位希腊大官。所以,当法国人赶到岛上的时候,雕像已经装上船了。见此情景,法国人非常气愤,命令海军船舰随时准备行动。双方差点儿打了起来。事也凑巧。就在这武装冲突大有一触即发之际,突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把这场还没有燃起的战火冷却了。法国人毕竟手段高明,一面用武力恐吓,一面又给岛上送去大笔金钱。软硬兼施,终于把雕像弄到了法国船上。

由于种种原因,雕像运到巴黎后,直到1821年3月2日,国王路易十八才正式接受献礼。从这一天起,这座雕像就成了法国的国家财产。当时,她的登记名称是“在希腊群岛中的米罗所发现的维纳斯像”。现在被陈列在罗浮宫特别的展厅中。

维纳斯雕像的出现,在社会上引起巨大的震动。它的艺术魅力,征服了所有的人。

女神的面部表现出古典希腊女性的典型特征:椭圆的脸蛋,笔直的鼻梁,窄而平的前额,略鼓的嘴角和丰满的下巴。显得端庄、娴静。她的体形健美
修长,直立而又多变。脸部朝着左方,身体保持正面,但下肢又朝右方。她的重心落在左腿上,使整个身躯起伏变化,有强有弱,很有一种节奏感。特别是体形曲线的变化,更显示出了女神婀娜多姿。整个雕像看上去略为显得倾斜,但是十分稳定,并且具备了立体的欣赏特点,无论从哪个角度观赏,都能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这么完美的艺术品,失去了双臂,实在是天大的遗憾。一百七十多年来,人们在无限赞美的同时,又为她的原型是什么样的展开了争论。争论的热烈程度,是西方美术史上少有的。许多艺术家都想还原她的双臂。大家设想出种种可能。

有人认为,她左手拿着苹果,搁在台座上,右手挽住往下滑的披布:有人认为,她双手拿着胜利花环;有人认为,她右手捧着鸽子,左手拿着苹果,放在台座上让鸽子吃;有人认为,她右手抓住将要滑下去的披布,左手握着一束头发,正准备沐浴;有人认为,她与战神站在一起,石手握着他的右腕,左手搭在他的肩上。总之,凡是可能的方案都想到了。但是同时,只要有一种方案产生,都会有人反驳。就这么,不断地有新的修复方案,不断地遭到反驳。最后,大家共同得出一个结论,保持断臂反而是最美的形象!

另一场争论,就是维纳斯的创作时代。

强调科学考证的人认为,从对发掘物的鉴定和其他遗物来看,应该是公元前1世纪的作品。可是,强调审美的人,就认为她必定是公元前4世纪的产物,只有在希腊雕塑艺术的高潮时期,才能产生这样的完美作品。近年来的有些美术史家来个折中方案,作品是公元前4世纪创作的,在米罗发现的是公元前1世纪仿制的。这一尊断臂维纳斯,是希腊艺术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我们在欣赏这些人体雕像时,能够十分明显地感受到:古希腊许多神的形象,都是按照人的裸体形状塑造的。而且,雕塑家按照生活中的普通人,去创造最美的形象。所以,他们在塑造雕像的时候,就是对人的力量的赞美,对美的歌颂。他们在雕塑艺术上的杰出成就,也为我们后世的艺术创作,树立了不朽的光辉典范。

古希腊雕刻,是世界美术史的第一个高峰。它的成就十分巨大,对后世艺术,尤其是西方人体美术,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现在让我们回到中国。就在古希腊艺术从繁荣走向衰退的时候,中国开始产生了一个新的美术门类——壁画。它从秦代的阿房宫的金璧辉煌,到明清寺庙、道观的门神;从宏大的历史场面,到佛教故事,应有尽有。一直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

话说到西汉时期,中国画家队伍逐渐壮大。有民间的画匠、画师,也有宫廷的专职画师,而且,有一大批有名的专业画家。比如,大家都熟悉的《昭君出塞》。王昭君长得那么漂亮,为什么没有得到汉皇的宠爱呢?就因为,她进宫的时候,没有钱送给画师毛延寿,毛延寿故意把她画丑了。

一大批像毛延寿这样的画师都是专门为朝廷服务的,叫作“御用画家”。他们作的画,都是宣扬皇帝的功德,赞美奢侈豪华生活,提供历史借鉴。这些内容,在壁画上表现得最为突出。

重要的壁画画迹遍布了黄河以北的好几个省份,如:洛阳西汉千秋墓壁画,洛阳老城西北西汉壁画,洛阳八里台西汉墓壁画,营城子汉墓壁画,山西平陆枣园村汉墓壁画,陕西千阳县汉墓壁画,辽阳北园汉墓壁画,望都汉墓壁画,山东梁山汉墓壁画,辽阳棒台子屯汉墓壁画,辽阳三道壕汉墓壁画
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徐州黄山陇汉墓壁画,嘉峪关汉墓壁画,河南密县打虎亭汉墓壁画。

《二桃杀三士》,是汉代壁画中杰出的作品。人物形象细致生动,内容又符合统治阶级的忠效思想。

这一幅画,画面上共有11个人物,分成三组,右边一组是三个勇士,各人姿态不同。靠近中部是一个小桌子,桌子上的盘子里,装着两只桃子。勇士田开疆低头看着盘中的桃子。还有两个人,一个叫公孙接,另一个叫古冶子,也都把目光投向盘子;中间一组五个人,中央站着的,很威严的是齐景公。他的左边有三个人。这一组中,中间最矮的那个人,是历史上有名的矮子晏婴,后人尊称他为晏子。其他的人,是侍卫和画面的陪衬人物。

这幅墓室壁画,线条流利刚劲,人物形象刻画细致生动。尤其对三个勇士的神情,表现得都栩栩如生。三个看上去都勇猛狂傲,但是每个人的神情又有细微差别。画家对人物的性格和情感的描绘,简直是出神入化。

中国古代有这么一句话:“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意思是说,当时的统治者,当他们把江山打下来以后,就千方百计除掉曾经与他们一起南征北战的功臣了。《二桃杀三士》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齐景公的政权稳固以后,担心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个将军功劳太大,将来不服从统治,就想点子除掉三人。谋士晏子向齐景公献上一计。他说:“大王,要想杀死三人根本用不着动武。只须用两只桃子就可以解决问题。”齐景公大喜,问是何妙计。晏子说:“您赐给三人两只桃子,声明是奖励给最勇猛、功绩最大的人。他们必定会互不相让,引起争斗,最后同归于尽的。”

果然不出所料,三人都认为自己劳苦功高,应该得到桃子。然而,他们个个是杀敌的英雄,绝不会贪图名份互相残杀。于是,三人都拔出佩剑,自杀身亡,人人留下清名。

这幅画的主题是宣扬封建的智勇忠义。同时,也不自觉地暴露了地主阶级为了自身的权利地位,相互争夺、欺诈、猜忌、陷害,那么没有人性。

民间的社会风尚,也是壁画的一项主题。比如,河南密县打虎亭一号汉墓中室的壁画《百戏图》,就是一幅生活画。

这是一幅巨型壁画,在7.34米宽,0.7米高的墓壁上,上下两边各绘一排贵族人物。他们身穿各种不同色彩的礼服,坐在席上,一边宴饮,一边观看百戏。画非常细致,就连宴席上的杯盘碗筷酒杯,都画得清清楚楚。百戏图像有跳丸、盘舞等项目。人物体态生动,结构非常严谨,场面十分宏大。

中国壁画的最高艺术,当数石窟壁画。说起石窟,大家可能会马上想到敦煌莫高窟。是的,敦煌莫高窟不仅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世界美术史上也举足轻重。

敦煌莫高窟是典型的佛教美术。佛教在公元前200年前兴盛成为印度国教。佛教本来不崇拜偶像。自从公元前326年,希腊亚历山大王征服印度西北部以后,希腊艺术影响了印度。于是,佛教徒开始模仿希腊人搞偶像崇拜。在他们修造的石窟里,用雕塑绘画等造型艺术来表现佛、菩萨、罗汉、天王、力士等形象。后来,发展到把佛的本生或是前生的各种故事,也作为崇拜的对象。于是,石窟成了佛教宣扬教义的道场。这些绘画雕塑、石窟建筑与它的装饰,慢慢发展成石窟艺术。

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当时,中国社会战乱不停,与残酷的
拚杀相反,佛教宣扬“慈悲”、“超度”。统治阶级需要它,苦难的人民也需要它。于是,很快就在中国生根开花。所以,这个时期,佛教建筑除了寺院之外,还有大量的石窟。石窟比寺庙保留持久,和尚们就把大量的佛教绘画画在石窟中。敦煌莫高窟,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凿的。

莫高窟,在甘肃敦煌县东南的鸣沙山与三危山之间的坡地上,是我国西陲艺术文物的大宝藏。

根据记载,莫高窟是在公元366年,由一个名叫乐傅和尚的开凿的,至今已经1600多年了。它历经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北宋、西夏、元,历代都有建造。窟内壁画达到45000多平方米。可是,令人心痛的是,中华民族的这个伟大的艺术宝库,在本世纪初,遭到了英、法、日、美等国的所谓“考古家”、“美术史家”和商人的盗劫与破坏,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莫高窟自北到南,约有1600多米长。现存的洞窟有492个。这里面,北魏31个,西魏1个,隋代110个,唐代247个,五代36个,宋代2个,元代8个,时代不明的8个。现存的壁面,总面积4.5万多平方米,彩塑2400多个。

莫高窟的壁画题材,不同朝代又有不同内容。

魏晋时期,莫高窟壁画以佛、菩萨为主。画的大多数是佛本生的故事,主要宣扬佛的“舍己救人”内容。比如,第254窟,描绘了尸毗王与萨埵那太子的本生故事。萨埵那太子本生的故事是讲,太子看到森林中有一只母虎,带着七只小虎,躺在地上,饿得奄奄一息。他就把身上的肉割下来给虎吃,终于救活了母虎和小虎。这类作品,在当时佛教美术中相当流行。

第257窟的“鹿王本生”与第285窟的“得眼森故事”,都是同样宣传“舍己救人”、“善恶报应”的作品。

“鹿王本生”故事非常感人:一个人在山中打猎,不小心掉入水中。正巧,被九色鹿王看到了,就把猎人救了起来。猎人感激万分,跪下向九色鹿王叩头致谢。鹿王说:“你不用谢我。只要你不向人说出我住在这儿就行了。”且说那人带着一肚子谢意往家走。在路上,他看见一张大布告。布告说,

摩因光王的王后梦见一只美丽的九色鹿,谁要是能知道九色鹿在哪儿,国王有重赏。这是一个非常贪心的猎人,为了那笔钱,就跑去向国王报告,而且,亲自带领国王的人马到山里捕捉九色鹿。九色鹿非常伤心,就把它救猎人,猎人又忘恩负义的经过告诉摩因光王。国王被感动了,下令放了九色鹿,并宣布,从今以后,任何人捕杀九色鹿,都要被判死刑。

再说那个忘恩负义的猎人,终于没有好报。浑身长满了癞疮,嘴里也流出脓水,每天臭不可闻。

还有一类画,表现佛祖释迦牟尼降服各种妖魔。第428窟,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

在整幅画上,释迦牟尼端坐在正中间。与佛祖作对的魔王波旬站在他的膝旁。波旬带着三个魔女,一个叫“可爱乐”,一个叫“能悦人”,一个叫“欲染人”。另外,还有手持兵器的众魔。他们软硬兼施,一方面想用美女来媚惑佛祖。企图没有得逞,又想用武力来进行威胁。不论哪种手段,佛祖都岿然不动,心稳如山。魔王黔驴技穷了。这时,突然大地震动,波旬昏倒在地,三个魔女变得又老又丑,其余的妖魔也全部纷纷逃跑。

莫高窟发展到唐代,达到全盛时期,内容和形式都比以前丰富。许多窟
内壁画精美,造型生动。很好地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一致。技法上,无论是用线与用色,用色与体质,都能精巧地结合。所以,后人评价说,这时期壁画富丽堂皇,明净又大方。既有磅礴的气势,又有细巧的意趣。

《西方净土变》是这个时期壁画中最精美的作品之一。

唐代开始信仰净土宗。佛教徒的所谓“西方净土”,就是指“极乐世界”。这是阿弥陀佛居住的佛国。当时的信徒中,有人念《弥陀经》50万卷。有人每天念佛一万声到十万声。有的信徒,为求早日到极乐世界,口中念着“南无阿弥陀佛”,爬上寺庙外的大树上,双手合掌从树上纵身跳下摔死。

在这种社会风气中,当时富有创造性的画家们,根据佛经的内容,把想象和现实结合起来,巧妙地画出了这幅宏伟的《西方净土变》,还让它具有很浓的浪漫色彩。

在画中,我们看到,阿弥陀佛端坐在中间的莲花宝座上,左边是观音,右边是两个菩萨,还有罗汉、护法的天王神将、力士和许许多多的供养菩萨。佛的座前,是一支乐队。乐队分别排在佛的两边,演奏各种乐器。里面还有跳舞的,有的独舞,有的对舞。除此之外,画上还画有七宝池、八功德水,池中莲花开放,鸭子戏水,飞天散花,等等。整个画面,显得富丽庄严,气象万千。杰出的画工们,也就在这种创作中表现了自己的艺术才华。

到晚唐时期,莫高窟壁画中一种供养像十分引人注目。像第130窟乐庭環夫妇的供养像,和第156窟张议潮夫妇出行图,画得都十分有生气。不过,我们还是忍疼割爱,就此略过。

宋代以后,莫高窟壁画开始衰退,再也不像从前那么光彩照人了。

在中国壁画里面,还有一个独特的分支,就是画像石和画像砖。在此,我们也不应该漏掉。

什么叫“画像石”呢?它不是天生上面有画像的石头。是指在上面画上各种图像的石头。那么“画像砖”呢?意思可以类推了。这两种,都是石刻画。

画像石和画像砖是西汉年间出现的。当时,统治阶级信神仙。认为活着做不了神仙,死后到阴间仍然可以继续享乐。所以,他们把死后“住”的地方——墓葬看得非常重要,不仅用昂贵的材料修造,还在里面装饰美化。把大量的艺术品带进坟墓,就连墓葬的每一块石头、每块砖头,也要精心雕刻,留着死后欣赏。

画像石和画像砖,都用刀代替笔,在石头或砖头上创作的。在刻画时,都善于抓住大体概貌。比如,在四川石刻中的“斗虎”、“射鸟”,山东石刻中的百戏、河南画像中的出行都是这样刨作的。

刻画像石的画师们,能在一块平常的石头上,或者一块小小方砖上,表现出宏大的场面,而且,能把错综复杂的人和事,安排得有条不紊。比如,山东两城山画像中有一个方石刻,被分成上中下三段。上段是宴饮场面,中段是乐舞场面,下段是庖厨场面。在描写庖厨这一段,又以庖厨的内容为中心,画面演变出有人去捕鱼,有人到井里打水,有人去打猎,有人在杀猪宰鸭。凡是与厨房中烹调有关的情节,全都画在上面。这是一种很好的丰富和充实画面内容的手法。

画像石、画像砖,没能流传很久。它的寿命只有几百岁。从西汉昭帝元凤年间产生,到汉末三国时期就废止了。由于它们坚硬耐磨,不易毁坏,遗留的作品反而很多。而且,分布在山东、四川、河南、辽宁、陕西、山西、
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成为研究汉代的建筑、雕刻、绘画的重要文史材料。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为您推荐

敦煌壁画《鹿王本生》②

  绘画是一种空间艺术,不具有时间的流动性。因而,中国古代的长卷式构图成为了用绘画讲故事经常采用的方式。5世纪,佛教鹿王本生的故事传入敦煌,这幅壁画也受到了中原绘画形式的影响,即不同于印度的圆形浮雕形式,也不同于..

通过及时赞美,培养学习兴趣②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是一个人对认识和活动的某种特殊的倾向,兴趣是学好一切知识的动力。兴趣是可以培养激发的,兴趣的激发是搞好美术教学的关键环节,只有把握..

玻璃镶嵌壁画

玻璃壁画是建筑方面采用的四大壁画之一(按工艺材料分)。它是运用镶嵌的方法,将各种颜色的玻璃料块,按画稿图样组成画面,然后固定在建筑物墙面上。玻璃镶嵌壁画艺术柔美多彩..

渤海贞孝公主墓壁画

敦煌石窟壁画

敦煌石窟,即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处。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诸代相继凿建,成为庞大的石窟群。现存已编号洞..

希腊古典艺术

人们认为,希腊人都是天生的艺术家.的确,若看他们创作的科林多式、多利亚式,爱奥尼亚式建筑和许多雕刻杰作,就可以知道,这样的看法,不是没有理由的;但若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考察..

壁画的概念及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