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维纳斯流溢千古美韵哥特式飞升九天圣境

维纳斯的故乡在哪儿?站着的维纳斯躺下来了。维纳斯的旁边又多出了几个人。维纳斯诞生了几次?阴森神秘的哥特式。欧洲盛行建哥特式教堂。哥特式教堂上有哥特式雕塑。

维纳斯——这个名字在全世界几乎家喻户晓。她长着一副亭亭玉立的身材,半裸着衣服,鹅蛋形的脸上带着安宁、端庄的表情。她没有双臂,人们总是称她是“断臂维纳斯”。人没有双臂不能平衡,也不好看,可维纳斯却美在她的断臂上。因为维纳斯不是真人,是一幅雕像,她给人的感觉是一种艺术上的美。

古希腊人认为她是人们心目中最美的女性,现今的人也同样认为维纳斯最美。她是整个人类共同的美的化身,是美的代名词。

人常说,扬州出美女。维纳斯的家乡在哪儿呢?是哪一方水土养育出这么一位完美无暇的至美的女性呢?

其实,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维纳斯,每个时代的维纳斯也不完全一样。随着社会在发展,维纳斯也在不断地变化。最后,她集中了各个国家各种维纳斯的最美点,成为现在人们看到的这一尊雕像。所以说,维纳斯的出现是大家的功劳,是整个人类发展的结果。

最早的维纳斯是从哪儿来的?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回到很远很远的远古时代。

在几万年前,茫茫荒凉的世界,古人们过着茹毛饮血、穴居野处的生活。他们凭着自己的本能在生存和繁衍,可在业余时候,却没有忘记娱乐,制作出了人类最早的女性雕像,这也就是最早的“维纳斯”。

欧洲很多国家都有这种最早的“维纳斯”像。比如,《罗塞尔的维纳斯》、《维伦堡的维纳斯》和《勒斯匹格的维纳斯》就是很好的证明。

最早的维纳斯是什么样子的呢?最早的维纳斯与现在的完全不一样,简直是判若两人。

不管是哪个国家早期的维纳斯,都有这么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夸大乳房、臀部和腹部,而身体的其他部位,像脸、手和脚却都不被注意,更没有苗条的身材。所以,早期的维纳斯看起来都是大乳房、大臀部、胖肚子、小头、小脚、小手的胖墩儿形象。因为脸小,脸上的表情是什么样的也看不出。

这样的维纳斯表现了古人对生育繁衍的兴趣,所以,她们虽然不像现在的维纳斯那么美,但是,对人类却非常的重要,被学者们称为是“伟大的母亲”。

仔细端详这些早期的维纳斯们,你也许可以看出,几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大体是什么样的,他们是怎样生活的。

那个时候的社会,女性由于她们能干事、能生育后代,所以地位很高,受到普遍的尊敬。这些维纳斯的出现,是与当时的这种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的。这一时期制作的雕像中,大多数是这种女性的维纳斯。

古人们觉得人类能繁衍是件奇妙无比的事,所以,对生殖充满了神秘感,对女性充满了神秘,男人们在雕像时好像忘记了自己。在远古的雕像中很难见到男人们的影子。

也许有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的祖先,真的在两万年前就创造出了
维纳斯的雕像吗?也许还有人感到疑惑:人们都说维纳斯是一个最美的女性形象,难道像维伦堡的那个胖女人也算是最美的女子吗?这的确是个很有趣的问题。

我的回答既可以是否定的,也可以是肯定的。

说否定,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当然不可能在两万年前就创作出“维纳斯”。因为那个时候,人类还在蒙昧时代,人脑还未完全开化,过着茹毛饮血的半运动式的生活。别说什么美女人“维纳斯”的名字没出世,就连文字也还是两万年以后才产生的。把这些女雕像称为“雕塑”,或把她们命名为“维纳斯”,都是人类文明以后,学识高深的研究家发明的。

研究家们的发明并没有错。他们把这些女雕像称为“维纳斯”是有根据的,因为她们的出现与后世的那个苗条的维纳斯的诞生有着很深刻的内在联系。

远古的人对女性能繁衍后代充满了好奇和钦佩之情,于是大乳房、大臀部的维伦堡的维纳斯就诞生了。社会稍稍进步后,人们对女性的这种感觉依然存在。不过,人类进入了文明社会,羞耻感产生了。人们觉得自己总是对生殖感兴趣,是件较丑的事情。有了丑感就有了美感,于是他们不再夸张地表现女人的乳房、臀部和肚子了,而是创造出更美一些的形象来,表现他们对女人的兴趣。

维伦堡的维纳斯和后来的维纳斯,她们产生的原因是差不多的,只是外部的形象不一样。

真正维纳斯的出现是在古代希腊。

公元前五世纪,维纳斯雕像第一次出现,不过,维纳斯当时不叫维纳斯,而叫阿佛洛狄忒。

在远古的希腊,大约是公元前九世纪左右,希腊的民族流传着一个优美的神话:在一个名叫奥林匹亚的山上住着一个神的大家族,各神之间和睦相处,无争无抢,认真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他们的任务是管理人类和自然。他们的生活习性和人类差不多,甚至还会出现嫉妒和复仇的心理。众多的神中,有一个专管美和爱的女神,她的名字叫阿佛洛狄忒,就是后来的维纳斯。

神话里面说,阿佛洛狄忒产生得很早,远在宙斯统治奥林匹亚山之前,那时,诸神之间战乱不休。一天,一个叫克洛诺斯的人与他父亲为争夺神位而吵起来,互不相让,盛怒之下,儿子砍了老子一刀,父亲痛得大叫一声,甩了甩手上的血,鲜血从手上滴到蔚蓝的爱琴海中,海水立刻翻腾起来,浪花之中,缓缓地升出一个裸体的美女。她的眼睛像海水一样碧蓝,她的脸像太阳一样粉红,她的皮肤像浪花一样洁白。她就是爱与美的女神阿佛洛狄忒。在希腊的语言中,阿佛洛狄忒就是“浪花托出的人”。现在,它是希腊女孩最常用的名字。

公元前五世纪时,有人根据这个传说,创造出最早的维纳斯形象,名字叫《阿佛洛狄忒的诞生》。

《阿佛洛狄忒的诞生》不是单独的一尊雕像,而是嵌在“路德维希宝座”上的一组浮雕,起装饰作用的。这一部作品表现的是女神从海里诞生时的场景:阿佛洛狄忒从海中冉冉往上升起,半个身子已经露出了水面。她的旁边有两个侍女样的女神轻轻地抚着她,场景优美。这一个阿佛洛狄忒是个穿衣的女神,她正面对着人们,直立着,举起的双手以头为中心处于对称状态。女神的脸部带着一种古式的微笑。
阿佛洛狄忒诞生了,因为她是美的女神,所以,她最常去的地方是花园,这样,维纳斯的第二种形象就是《在花园中的阿佛洛狄忒》。它比前一幅的维纳斯稍迟,大概在公元前五世纪末,据说,它的作者名叫阿尔卡美奈斯。

这一幅塑像不再是浮雕,而是单独的一尊圆雕。阿佛洛狄忒仍是站立着,穿着衣服。不过,这个阿佛洛狄忒好像较随便,她的身体重心放在一只脚上,像是在“稍息”而没有“立正”。她的衣服虽也长裙拖到脚面,但右肩膀上的衣服却故意地让它滑落到臂上,胸部袒露了一半,右侧的肩膀和乳房暴露无余,没坦露的部分,衣服紧紧裹在身上,现出优美的线条。阿佛洛狄忒亭亭玉立,比花园里的任何一朵花都美。

半裸的阿佛洛狄忒,终于有一天,脱下了她身上所有的衣服。《尼多斯的阿佛洛狄忒》诞生在公元前四世纪。这是希腊时期最早的一尊裸体女神的雕像。

尼多斯的阿佛洛狄忒,这时候不仅仅是随便,而更表现出自由的性格。女神刚刚把衣服脱下来,放在旁边的瓶子上,好像正准备下海沐浴。从

体态上看,这位爱和美的女神还带着一份羞怯。

既然古人们有了美丑的区别,有了羞耻感,为什么又出现裸体的女性呢?如果我要问,衣服是怎样来的?许多人会毫不犹豫地说,为了遮羞,人类就发明了衣服。其实,古人们并不这样认为。他们一开始在腰间挂上一个

装饰物,不仅不是为了遮掩,相反地,是为了更突出腰周围的部位,以引起异性的注意和喜爱。正因为这样,有些原始的人们平常不穿衣服,赤身裸体,在跳舞时却要穿起羽制的围裙。

衣服不是用来遮羞的,因为,这时期的古人虽然有了羞耻感,但他们并不认为裸体是丑的,他们雕出裸体的维纳斯是表现了古人对女性的神秘和崇拜感,没有什么邪念。

裸体既然不丑,大量的裸体雕塑也就出现了。公元前三世纪时,古艺术家们又创作出一幅裸体的维纳斯,名字叫《蹲着的阿佛洛狄忒》。可以说,前面的维纳斯都是少女的形像,这一个维纳斯长成了一个少妇,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个形像具有少妇般的成熟和丰满。她也不是那么斯文地直立着,而是像常人一样做着蹲着的姿势。

维纳斯在变化,她立正、稍息、走动、蹲下,她要自由,她要无拘无束,她想随心所欲地活动自己的四肢。

维纳斯穿衣服,是因为古艺术家们想用衣服作一些装饰线条;维纳斯不穿衣服,是因为,古人们更崇尚自然和人性的东西,既然崇尚,就要追求,所以,维纳斯的神圣感在减少,肉感在增加,神性在减少,人性在增加。

如果维纳斯再发展的话,非变成一个人不可,而不再是美和爱的女神了。就在这时,古希腊的后期,一个至善至美的维纳斯出现了。这就是“米罗的维纳斯”。

和前面几个维纳斯一样,这个维纳斯也有着修长的身躯。也许是蹲下的维纳斯太世俗化了,不像一位女神所为,所以,这个维纳斯又站了起来。

维纳斯既有女神的端庄安宁,又像是人间的姑娘婀娜妩媚。

这个维纳斯是个集大成者,因为她有五世纪维纳斯诞生时的庄严的神性,也有四世纪花园里的维纳斯和谐的面部表情和自由的身体姿势,再有就是三世纪蹲着的维纳斯身上的自然、人间意味的肌肤。

人们说,这个维纳斯在人类艺术史上树起了一个光辉的里程碑。
雕像是非常美好,可惜,维纳斯却是一个没有双臂的“残废姑娘”,学者们想把挖出来的那只拿苹果的手臂给她接上去,可不论怎么努力都失败了,最后只好沮丧地承认,这只拿苹果的手臂不是这位维纳斯的。他们不得不称这位维纳斯为“断臂维纳斯”。

维纳斯的手臂是怎么摆的?她手里肯定拿着东西,可拿的是什么呢?这些问题成了艺术家们最感兴趣、最神秘的问题。

答案一个一个在出来,可一个接着一个又都被否定,最终的结论是:维纳斯没有手臂最美,她真正美到了“多一分则长,少一分则短”的地步。

我们现在家喻户晓的维纳斯雕像就是《米罗的维纳斯》,也就是“断臂维纳斯”。

神话中的阿佛洛狄忒到了罗马时期,便被罗马人改名换姓,变成了维纳斯,不过名虽改了,职责却没多大变化,照样是爱和美之神。艺术家们便也开始把阿佛洛狄忒叫成了维纳斯。

俗话说,树高招悲风。这个“维纳斯”的名字还没叫熟,她的厄运便降临了。

这时候,历史发展到了黑暗的中世纪,有人称这个时期是人类历史上的又一个“野蛮时代”。

这时朗的维纳斯,无意之间与宗教发生了冲突,这是鸡蛋与石头的矛盾。所以,维纳斯失去了显赫的地位,她被人看作是“女妖”,谁见到就要把她灭掉。

中世纪的人这样对待维纳斯,原因是他们崇拜人的灵魂,鄙视人的肉体,裸体的维纳斯遭遇自然不会好。艺术之花开始凋零。

黑夜虽然漫长,但终会过去的。14世纪,欧洲进入了伟大的文艺复兴时期。封建制度第一次受到了威胁,新兴的资产阶级作为一个进步的阶级出现了。

文艺复兴了,维纳斯终于重见光明。

两千多年前,爱与美神阿佛洛狄忒诞生了。15世纪的后叶,阿佛洛狄忒——即维纳斯又“诞生”了。

《维纳斯的诞生》是波提切利的作品,他是意大利人。

维纳斯从海水的泡沫中出世,海贝载着她,她被两位风神吹到岸上。也许是没穿衣服的缘故,她满脸羞怯的神态。季节女神正欢迎她的到来。女神的形体与阿佛洛狄忒一样,修长优美,可她并没有把身体的重心放在哪只脚上,她的双脚毫无重量感,给人一种轻盈上飘的感觉,波提切利没忘记维纳斯是位女神。

维纳斯也是一个女人,她的多愁善感的表情,细腻光滑的肌肤,据说和当年的佳人西摩尼黛·维斯布齐很相似。

这样,维纳斯含着少女的羞涩、袒露着圣洁的身体,再一次诞生了。“女妖”罪名得到了昭雪,作为爱和美之神的维纳斯又站了起来。

站起的维纳斯,首次向新时期的人们亮相,还略微带着一丝拘谨,摆脱不了古典的规范。画家乔尔乔内更大胆,索性让那位站立了很久,也许很累的维纳斯躺了下来,躺下的维纳斯放松自己精神和肉体,成为《沉睡的维纳斯》。

维纳斯变得更是自由自在。

维纳斯酣睡在大自然中,优美的环境被细心的画家注意到了,意大利人
开始把维纳斯与大自然连在一起。

维纳斯的命运坷坎,经历非凡,于是乔尔乔内的维纳斯干脆闭上了双眼,不去管世人怎么评说和自己日后会受的灾难。维纳斯不再是稚气而胆怯的女子了,她开始有了一种挑战的精神。

想挑战的维纳斯不失女性之温柔,她的形体曲线还是那样地柔和优美。维纳斯这一躺下,好长时间就没起来,以后的维纳斯形像大多都是躺在

那里向世人展示自己的优美的躯体。

众多的大画家中,耍说最爱维纳斯的,提香恐怕要算其中之一。提香画了很多的维纳斯。提香的维纳斯们,长着差不多相同的身躯,她们都很丰满,有肉感。她们的姿态和表情不像是女神,更像是富足的宫廷贵妇。

《维纳斯与风琴师》画的是一个侧卧着的、丰满的裸体妇女,她的脚旁,站着一位绅士打扮的风琴师,多情的风琴师被这位维纳斯的裸体之美所打动,他情不自禁地停止了手中的弹奏,回头凝视着她美丽的肉体。在这里,神话中的仙境没有了,一切回到了尘世。提香的维纳斯们不再象征着自然的和谐美丽,而是表现了尘世的爱和肉欲。

文艺复兴运动在发展,维纳斯的创作弥满了全欧洲。古神话中的维纳斯几乎被人画完了。迟到的艺术家们又开始注意维纳斯的轶事和一些与她有关系的人物,这样,很多画面上的维纳斯旁边又多出了一个人物形象,当然,这个形象不能喧宾夺主,总是以暗色调躲在旁边。多姿多彩的维纳斯形象来到了这个世界上。

古神话中,维纳斯即阿佛洛狄忒掌管人间神界的美与爱,她美貌超群,男神们为她争风吃醋,大打出手,她最后嫁给了谁?嫁给了一个其丑无比的人,她有美貌,但没有权利,她必须听从众神之王宙斯的安排,人间的红颜薄命天上也有。

阿佛洛狄忒的丈夫名叫赫淮斯托斯。罗马时期,人们叫他伏尔甘,是一位火神。他虽然聪明伶俐,能发明创造,但是相貌丑陋,别说阿佛洛狄忒,就是任何女人也不愿意瞟他一眼,然而,他对天帝忠诚,天帝喜欢他,便把世上最美的女人嫁给了他。维纳斯没办法,只好委曲求全。

然而,“包办婚姻”必然要结出苦果。阿佛洛狄忒有了很多情人,这些情人,有的是神,也有的是人。阿佛洛狄忒最忠情的是战神阿瑞斯,他俩还生了5个子女。

维纳斯与阿瑞斯的故事最多,所以表现他俩的美术作品也不少,在那不勒斯的博物馆里就有一幅壁画《阿佛洛狄忒和阿瑞斯》,取材的就是这个故事。波提切利也画了一幅《维纳斯与战神》。还有一幅叫《维纳斯、玛斯与伏尔甘》表现了三个人之间的微妙关系(阿瑞斯的罗马名字叫玛斯)。

维纳斯与玛斯的关系自然引出了许多有趣的情节,但也酿成了巨大的灾祸。终于有一天他俩的事被伏尔甘知道了,维纳斯被宙斯羞辱一番。可是维纳斯与丈夫并没有和好,维纳斯太美了,诸神还在追求她,维纳斯又有了一个情人,叫阿都尼。

当维纳斯与阿都尼在一起时,感到无比幸福和愉快。于是,大地回春,花繁叶茂,一派欣欣向荣。战神玛斯看到维纳斯又有新欢,出于嫉妒,他决心杀死阿都尼。但是,由于美少年处处得到爱神的保护,玛斯无从下手。

不过,对于有心加害别人的人,再防也是会找到漏洞的。终于有一天,玛斯变成一头凶猛的野猪,将阿都尼咬伤,待维纳斯赶到时,阿都尼已离开
了人世。女神极度悲伤,哭天恸地,哭声惊动了天神宙斯,宙斯同情爱神,每年让阿都尼回到人间与维纳斯团聚。

这段传说美丽、动人,很多艺术家得到了灵感,进行艺术创作。提香绘过一幅著名的画叫《维纳斯与阿都尼》,画上的维纳斯裸露着身体,搂着手执梭标要去打猎的阿都尼,希望劝阻他不要去。然而,阿都尼目光坚定,决心要去狩猎。

在表现维纳斯的雕塑和绘画时,常常有维纳斯与潘或维纳斯与萨提儿的故事画面。

“潘”是什么人?他是奥林匹亚山上的一个小神,是宙斯王的儿子。他能发出一种可怕的声音,无论谁听到都会吓得四处逃窜。在希波战争时,潘曾以此帮助过希腊的雅典人,获得马拉松一仗的全胜。希腊人特别崇拜潘,还把他与维纳斯连在一起。在雅典国立考古博物馆,藏着一尊大理石雕叫《阿佛洛狄忒和潘》,表现的是阿佛洛狄忒正在沐浴时,潘闯了进来,维纳斯在这里变成了一个非常丰满的少妇,她对潘的无礼无可奈何,左手下意识地遮住下腹部,右手举起鞋子正在打去,满脸和颜悦色。

希腊人又常认为潘又是萨提儿,所以,还有许多的艺术画面,表现的是维纳斯与萨提儿的情节,这些画面与维纳斯的其他风流韵事一起,形成了维纳斯的一个多彩的世界。

时间在流逝,维纳斯却依然保持青春的魅力,成为艺术家瞩目的形象。丁托列托的《维纳斯、伏尔甘和战神》讲的依旧是古老的故事,但早期的维纳斯身上的那种女性的神秘感,已荡然无存,维纳斯仿佛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少女和少妇。她具有柔媚的肉体和放荡的风姿。

16世纪的许布兰赫,他画了一幅《维纳斯与美少年》,更具有人间男女的韵味:一对热恋的情侣,相依相偎,裸体女神正面坐着,仰靠在美少年身上,右手搂着他的头部;美少年亲昵地将脸凑了过去。人物的形象和动作都很和谐、柔美。反映了当时北欧的现实生活和风尚。

17世纪的西班牙,天主教一统天下,国内几乎很难见到有裸体绘画。虽然是这样,委拉斯开兹的油画《镜中的维纳斯》还是出世了。这是和乔尔乔内的《沉睡的维纳斯》一样的躺卧的女神形象。不过,这个维纳斯是背向观众的,略带扭曲的完美的身躯充满了肉感,镜中的面容也是一幅妩媚的颜容。这时的维纳斯已很难见到有女神的特性了。

《酒神惊醒维纳斯》中的维纳斯也是卧躺着,一旁的酒神正掀开她身上的被单,欣赏她的玉体,脸上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贪婪。这幅画更带有人间的世俗趣味。

18世纪初,与太阳争辉的法国君主路易十四死了,人们精神上更加放松,更加倍追求生活的享乐,维纳斯也更自由、多样化了。也许是人们觉得少妇不如少女美丽,于是,维纳斯一时间又变成了纤巧柔弱的少女,不过是个肉体丰满的少女。画面上的色彩也异常的浮华。这个时期的维纳斯具有了一个甜俗而淫靡的倾向。

拿破仑的雄心使9世纪的绘画也带有一种雄壮的、高贵的风格。在雄壮的乐曲声中,新一代的维纳斯又诞生了,它就是安格尔的画《维纳斯的诞生》。睡倒的维纳斯又重新“站立”了起来。女神仍然是从海水的泡沫中升起。她的重心落在左腿上,右臂抬起梳理着那头浓密的金发。古典雕塑的风格仿佛又复活了。自安格尔以后,所有的维纳斯们几乎全部又站立起来,一时间,
形成了一种模式。为了标新立异,安格尔煞费苦心。几十年以后,《泉》诞生了。其中的少女与他的《维纳斯的诞生》中的维纳斯几乎没有什么两样:丰腴的体态、柔美的线条、生动和青春的活力等等。

维纳斯的创作又回到了古典时期,以后的维纳斯出路在哪儿?一种“准维纳斯”开始出现,外在的风格与维纳斯相似,但不再是爱和美的女神维纳斯了,而是纯人间的女性特征。维纳斯的创作终于进入了尾声。

和柔美、袒露的维纳斯风格完全不同的是阴森、神秘的哥特式艺术。

哥特式艺术并不是属于每个世纪,它只是欧洲中世纪的产物。

维纳斯朝朝代代都有,为什么哥特式只属于中世纪呢?

欧洲的中世纪是个宗教的社会,具体点说,是个天主教的社会,所以中世纪的艺术也是宗教的艺术。哥特式风格就是一种宗教精神的反映。

“哥特式”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很难说清楚。“哥特”原来是个民族的称呼。据说,哥特人是一个游牧部落,来自斯

堪的纳维亚。他们没有创造过建筑,更没有什么有风格的建筑形式;由于哥特人不是基督教徒,他们也不用建教堂,所以更不会有这种教堂的艺术形式;公元一世纪时,哥特人定居在多瑙河左岸,后人们发现,这个地方也丝毫没留下哥特艺术的痕迹,他们什么都没带来,也什么都没留下;甚至,“哥特艺术”出现时,“哥特”人也已经溶化在西欧的其他民族之中。

有一种可能的解释就是:在十四五世纪,文艺复兴时,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想家、艺术家们最先说出“哥特式”,它与野蛮是同义词。他们认为,只要是从阿尔卑斯山以北传来的东西都可以称之为“哥特式的”。但哥特式教堂却又绝不能说是“粗野”的。

美术史上,人们把20世纪以后的中世纪的建筑、雕塑和绘画的风格,称之为“哥特式艺术”。

我们先来看看哥特式建筑艺术。

哥特式风格最先出现在建筑方面。第一批哥特式艺术的建筑是出现在巴黎北部的法兰西岛。这个岛是众所周知的肥沃繁荣的地区。

哥特式风格最先出现在这个岛,是有原因的。因为这里生产一种特殊的建筑材料——石灰石,这种石灰石既耐久,又容易制作,用来制造坚固的建筑物是最好不过的。于是,大约在1140—1144年之间,一位不知名的建筑师用这种材料重建了巴黎附近的圣德尼教堂的唱诗坛。他就是哥特式艺术风格的创史人。从这以后,法国的各大教堂纷纷改建或再建这种风格的大教堂。

在详细地欣赏哥特式风格之前,先把哥特艺术的大体轮廓勾勒一下。为了和早先的教堂风格有所区别,人们总把早先的教堂叫做“罗马式”

教堂,12世纪至14世纪的教堂叫“哥特式”教堂。

为了说得更加清楚,我们从两者的比较中来识别什么是哥特式的风格。前者,也就是罗马式,以水平线和圆的拱券为主,给人宽阔平稳的感觉,

但又有一些笨重;后者,也就是哥特式以尖顶和垂直线为主,给人轻盈和高耸入云的感觉,富丽而精致。前者窗户不多,墙的面积大;后者都是门窗,几乎看不到墙壁。前者的装饰图案多为几何图案;后者更多的是生活的真实的内容。前者以意大利的比萨“斜塔”旁的比萨主教堂为代表;后者可以看巴黎圣母院和米兰大教堂。

艺术家们用这种风格来建教堂而不建住宅,是有用意的:高耸入云的尖顶,犹如教堂内一支支矗立的蜡烛;镶满彩色玻璃的大窗,辉煌而神秘,进
去的人都有一种恍恍惚惚进入“圣土”的感觉;细高的涂了金的柱子外加上细密的拱柱,引得人人都有虚幻飘渺、向往天堂的情绪。哥特式教堂确实不负重望,给宗教带来了巨大的威力。

当然,好坏自在人心里。哥特式教堂过于华丽和矫饰的风格,有人喜欢,有人厌。还是法国人,卢梭却骂到:“那些有耐心修筑这种玩意儿的人,实在是丢脸!”

领略了哥特式教堂的大体轮廓以后,我们言归正传,回到产石灰石的法兰西岛。

从法兰西岛开始,哥特式风格在欧洲风弥起来。1174年,法国一位名叫威廉的建筑师开始设计坎特勃雷大教堂;林肯大教堂于1192年破土动工;1184年和1245年,又有两座哥特式大教堂在法国土地上拔地而起。德国和东欧的国家也不甘落后,继承和发展了哥特式风格。而有的国家,像西班牙不喜欢生搬硬套,就把这种风格与自己的民族风格相融在一起。意大利更是生性倔强,不屑一顾,做了个表面工作。

什么样的社会性质会产生什么样的艺术。哥特式艺术就不会产生在12世纪以前,因为那时候,正是中世纪的黑暗时期,封建阶级等级森严,贵族们只忙于效忠领主、国王,哪里想到什么城市建筑。整个社会空气是阴森、冷漠的。

12世纪的时候,一种特殊的阶级产生了,他们是商人和手工业者,合称为“市民阶级”。市民阶级是个活跃的阶级,是城市中的自由人,他们只要经商、赚钱。所以,他们认为没有必要去效忠什么领主,他们有时帮助国王集中权力,实现强有力的国王君主统治。有了一个和平的环境,他们就想赚大钱,贸易日益繁荣起来,于是,城市的重要性也就显示出来了。

爱自由、好幻想的市民阶级想到了城市的建筑。

说到这时,时间已进入到13世纪,法国社会和其他国家相比,政治和社会制度最稳定,基督教世界不愿呆在战乱的罗马,真正的宗教中心移到了巴黎。我们知道,欧洲的世界是基督教的世界,法国人特别引以为荣,于是,市民们便把城市建筑与基督教联系起来,哥特式的教堂这样就产生了,而且取得了很大成就,成了世界建筑中的一个奇迹。

在中世纪,从日常生活的区区小事到生死关头的关键时刻,欧洲人都要按教会的旨意小心行事,甚至连作息时间也不是个人的事,而要听教堂的钟声。所以,在12世纪以前,不论你走到哪个村落,都少不了会看见小教堂,哪怕是落后的偏远的山区。教堂对人们来说,意义非常重大,所以国王下令要扩建教堂,老百姓极力拥护,双手赞成。

老百姓赞成,资金就不成问题。数以千计的人纷纷捐款,不求答谢,不记姓名;许多人还自愿提供劳动力,他们换下精疲力竭的马,自己用车推着建筑材料穿过狭窄的街道,前往教堂的建筑工地。奉献精神令人难忘。

哥特式建筑有几个很突出的特点,使人们一看就能识别:

尖顶拱形是哥特式的精髓。什么样子才叫“尖顶拱形”呢?你可以设想:把两个圆柱体,分别按纵的方向切成两半,然后摆在桌子上,样子很像是隧道、枪筒或者是拱道。然而,当他们交叉起来摆在一起时,就成了一个交叉穹窿,这种交叉还不是很牢固,只有当四个拱道交接成尖角时才能匀称地合为一体。这就是尖顶拱形。

尖顶拱形有什么益处?它可以减少墙壁的面积,减少压抑感,多开窗户,
使人感到不是在人间教堂,而是置身在圣境之中。

高耸的建筑没有厚实的墙支撑着,不会倒塌吗?教堂的建筑师们于是设计出了“飞拱”。

“飞拱”是像桥梁一样,把整座建筑的重量转移到了教堂外部的扶壁上,这样,减轻了墙面的压力,墙面上布满的玻璃窗才能几百年完好无损。

有窗子就得装玻璃,哥特式大教堂的玻璃也与众不同,真是绚丽夺目。多数是蓝色、宝石红色、紫罗兰色,最醒目的是艳绿色。彩色的大玻璃上又都画着各种图案。天气晴好的时候,外面的光线通过色彩斑斓的大玻璃透入,整个教堂荡漾着令人目眩的色彩。

当你走进哥特式大教堂时,一定会有一种神秘的感觉,敬畏之情也油然而生,好像这建筑物有鬼斧神工似的,慢慢地,人就又有了一种飘飘然超乎尘世的感觉。这就是大玻璃起的作用。

大玻璃上画的图案都是基督教经书《圣经》里的内容。中世纪的一个僧侣说,这些玻璃图案是将基督福音传给“那些看不懂他们所应信奉的《圣经》的平民百姓”,也就是说,是给目不识丁的平民百姓提供图画,如同是给孩子们看连环画和动画片。

哥特式教堂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圆花窗。它呈圆形,好像是轮辐。它暗示的是太阳,太阳又象征着基督,而嵌入的圆花则代表基督之母圣母玛利亚。夏尔特尔大教堂的圆花窗最美丽。

万事万物,好坏总是并存。哥特式教堂为了追求神秘的效果,建筑师们不断增加穹窿的高度,使教堂一味地垂直上升,这样,教堂变得越来越细、越来越长,也就越来越脆弱。有的教堂虽精致豪华,但维修不断,有的甚至还未等最后竣工就倒塌毁坏了。劳民伤财的事屡屡发生。

1163年,著名的巴黎圣母院破土动工,虽然没有剪彩仪式,可场面也够激动人心的。1250年,曾激动过的人大多已经谢世,巴黎圣母院竣工了,从此名闻遐迩。

虽然,大作家雨果记述过圣母院前面广场上,发生了爱斯米娜达的悲剧,但这丝毫无损它的美名。

巴黎圣母院是一个长方形的庞然大物,有人计算过,它全长约120米,宽约48米,正面有一个钟塔,高达63米,丑人卡西莫多就是在那里敲的钟。

巴黎圣母院是初期哥特式的代表。最突出的成就是飞拱的运用。最下层是三扇大门,厚实,沉重,大门上边还有很多的雕像。哥特式建筑初期的风格是朴素和庄严。

规模比圣母院小一点,但动工更早一些的法国卢昂大教堂,和巴黎圣母院一同共显初期哥特式风格。

当卢昂大教堂初具规模、巴黎圣母院正加紧建设的时候,法国哥特式大教堂的建筑进入了盛期。仿造品接二连三地出来了,哥特式教堂的统一样式就形成了。

到14世纪,沉溺于模仿的法国建筑师们,并没有怎么上劲,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风格,稍稍的一点变动是,把窗子由原来的“尖窗式”变成了放射状,也叫“放射式”。

正当法国人沉醉在建教堂,在哥特式艺术中其乐无穷的时候,英法百年战争爆发了。法兰西连连战败,但挡不住建筑事业的兴盛,正如一句名言所说的“大地正在震动,可你们还在建设”。英国占领了巴黎,艺术家、建筑
师们虽忘不了哥特式,但英军却毫不留情,全国一片混乱,艺术活动几乎全部停止了。

然后,15世纪后半期,英军撤出巴黎,哥特式立即又兴盛起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次,“生”出的教堂装饰更多、更奢华。尤其是窗子,又由“放射式”全部变成了“火焰式”,另外,这时的艺术家们开始追求教堂的垂直上升的效果了;其他的如造型、基石和玻璃窗花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化了。战后的法国人变得更加聪明,也更加有个性。

哥特式教堂最早建在法国,可建得最精美的却是英国。

英国最早的哥特式教堂要数坎特伯雷大教堂。不过,它的建筑师还是一位法国人,叫纪尧姆,它比巴黎圣母院建得迟,是1185年动工的。

既然都是同一时期的建筑,它与巴黎圣母院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也强调墙壁的厚度,追求大理石般的装饰效果。它甚至还带有更早的罗马式的风格,用厚重的墙壁支撑内部的圆拱,垂直上升的势态有所减弱。它虽然也有三扇门,但中间的最大,两边的却很小。另外,在教堂的正中,耸立着一个巨大的塔楼,这是法兰西的哥特式中所没有的。

和巴黎圣母院相伴的是卢昂大教堂,而在英国,与坎特伯雷大教堂相似的叫索尔兹伯里教堂。

14世纪,当法国的建筑师们原地踏步时,英国却创造了一种“装饰式”的建筑,也就是不仅对底层进行装饰,而且一直装饰到拱顶。法兰西的建筑师们就是受他们的启发才发明了“火焰式”,真正叫“青出于蓝胜于蓝”。

1350年最后竣工的埃克希达大教堂就是最精美的装饰式教堂。

英国人不仅耐得住大雾,更喜欢在大雾之中绞尽脑汁,标新立异。这不,当欧洲的建筑又迷恋于复杂的曲线时,英国教堂另辟蹊径,创造了强调垂直的“垂直式”,巨大的窗子几乎从地面一直升到天顶。格罗斯达大教堂的中殿就是垂直式的杰作。

德国是个严谨而保守的国家,对德国人来说,奇特的哥特式建筑完全是一种外来艺术。他们不明白,教堂为何要弄得这么复杂。所以,直到13世纪初的时候,在德国还见不到一所这种又尖又长的哥特式教堂。俗语说:“不鸣则已,一鸣惊人”,13世纪上半期,不动声色的德国人突然推出了他们的第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科隆大教堂,它是1248年兴建,至到6个世纪之后,1880年才算正式竣工。

6个世纪不是一个短时间。德国人用了这么长的时间把这所教堂装饰得极为复杂,雕刻的精细程度令人吃惊。这个工程花去的时间是历史上罕见的。哥特式教堂更走向了奢华。

德国人还有一个功劳,就是利用更复杂的玻璃花使教堂闪动着更加神秘的光色。

西班牙倒是乐意地接受了哥特式,并且还积极地去创造。正是由于他们的这种积极态度,所以,他们也有了著名的哥特式教堂希尔戈斯教堂和托莱多教堂。但西班牙人立场不甚坚定,一到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文艺复兴思想传入,它的建筑便与文艺复兴建筑融为一体了。

与哥特式艺术最格格不入的是意大利,先只是用一些哥特艺术装装小教堂的门面,后来虽然承认了这种艺术,但坚决拒绝古典的哥特式建筑的基本原理,不欣赏巴黎圣母院这类建筑,而创造出具有意大利独特风格的哥特式艺术。要想知道意大利的独特风格是什么,请仔细地观赏哥特式建筑米兰大
教堂。

米兰大教堂真是来之不易。它是于1386年兴建的,直到1645年初才告完工,但已经告了完工的教堂并未完全完工,到19世纪以后,建筑师们补上了教堂西部的正面和飞拱,这才算是正式完工。

米兰大教堂全长148米,宽有87米,中殿天顶高45米,是用白色大理石建造的大教堂。外壁装饰的繁琐程度更让欧洲其他国家的建筑家们瞠目。最引人瞩目的还是那一束束耸立向上、直插云间的尖塔,仿佛是一座空中森林,奇特无比。所以,米兰大教堂最好辨认。

哥特式艺术中,建筑成绩最大,而雕刻和绘画是以建筑为中心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没有哥特式的教堂,就产生不出哥特式的雕塑。

哥特式雕塑主要是用于教堂的装饰的。一般地,都雕在大厦、照墙、洗礼盆和正门之上的,最大的用途是教堂内纪念碑上的图像。

哥特式建筑要求垂直向上,哥特式雕塑的人也不能肥胖,他们都是修长的形体,另外还有拘谨的姿态和程式化的服饰,他们大多数是基督教里的人物,圣子和圣母的雕塑像可以说是最多的。

还有一点很特别,哥特式雕塑总是着色的。人的脸和手是自然色,头发是金黄色,衣服的色彩也很明丽。

讲美术,主要内容是绘画,但绘画在哥特时期却显得不重要,为什么?因为哥特式的大教堂窗户多,墙壁少。没有墙壁往哪画呢?只有意大利是个例外,它的与众不同的哥特式教堂倒为绘画留下了一席之地,画家们几乎不留缝隙地作了不少大型的壁画。

一方不足,一方补偿。教堂不用绘画,世俗用。富翁用哥特式绘画装饰城堡,有钱的绅士用它来点缀住宅,一般普通的市民也有好奇的,在外墙上请人画了一些。因为,壁画比挂毯更便宜。

既然教堂里窗子多,玻璃也就多。处处点缀精细的教堂,玻璃也不能空着,于是又有了哥特式的色彩艺术。

玻璃窗上画上画,就成了染色玻璃窗,它是哥特式教堂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没有了染色玻璃窗,教堂的神秘感就会大大减少,因为教徒们要接受从这窗里射进来的灵光,普通光线是不行的。

最初教堂的窗子用的不是染色玻璃,而是先用铝条编织成各种物像的轮廓,然后再往里面填些小块的彩色玻璃,铝条嵌住了这些小彩色玻璃,于是就形成了哥特式教堂里的窗花。

这样一来,哥特式绘画家们便无用武之地了,他们总想干点什么,显示自己的哥特式才华,终于他们想起了用染色玻璃代替镶嵌的彩色玻璃。

哥特式美术轰轰烈烈一直兴盛到17世纪才算告一段落。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为您推荐

第四回肖像仕女画大师图写真形山水花鸟图画家描抒意境

画人从画佛开始。顾恺之画女史。人物像变得肥胖起来。宰相画帝王。百代画圣是吴道子。又贵又美的仕女们。大诗人变成了大画家。好江南出了一批好画家。“马一角”和“夏半边”..

第五回文艺复兴众画家垒筑历史高峰佛罗伦萨三杰才执掌时代牛耳

意大利大放光彩。三巨匠脱颖而出。百岁的提香得了鼠疫。丢勒的妻子在街头卖版画。蒙娜·丽莎的微笑永远是个谜。米开朗基罗的墓碑上刻的是“大卫”。拉斐尔爱圣母。 话说到14至..

第六回巴洛克至罗可可迎合贵族性好荷兰派与现实画摹写民众生活

巴洛克本是一颗畸形的珍珠。鲁本斯给皇太后画像。艺术家们说贝尼尼刻的是“非驴非马”的东西。委拉斯开兹身在宫廷心在外。伦勃朗的画有多少?圣母变成了农妇。街上流行罗可可..

第九回现代世界画坛日新月异近日中国技法吐故纳新

第八回革命风云卷起艺术思潮蓝天碧海滋养绘画群英

西班牙出了个爱武斗的大画家。大宫女的背部太长。米勒的拾穗者们都累了。列宾和纤夫交朋友。罗丹让石头出思想。无名画家办展览会竟办出了名。莫奈说伦敦的雾是有颜色的。马奈..

第十回工艺设计闪烁动人图案城市雕塑矗立不朽杰作

唐三彩里有几彩?2000多块薄玉串成的金镂玉衣。银餐具在古罗马时就有。法兰西一世的盐罐是金子做的。路易十四有收藏床的爱好。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 “工艺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