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肖像仕女画大师图写真形山水花鸟图画家描抒意境

画人从画佛开始。顾恺之画女史。人物像变得肥胖起来。宰相画帝王。百代画圣是吴道子。又贵又美的仕女们。大诗人变成了大画家。好江南出了一批好画家。“马一角”和“夏半边”。花香鸟鸣的花鸟画。

中国有句俗语叫“画鬼容易画人难”,为什么?原因很简单:鬼无形,爱怎么画就怎么画,没有人会说画错了,或者是说画得不像,谁知道鬼是什么模样呢;可是人有形,一个人一个模样,一万个人一万个模样,稍不注意,画像中的人就不是现实中的人了,所以,人们一看画像总爱问:“像不像?”客气点儿的人说“像”,不客气的人就会说“不像”或“不太像”。

如果总是追问像不像的问题,那我可以告诉你,再高明的画家也不会把像画得和真人一模一样,除非是翻模子的人按人形翻一个模子出来,不过那就不是艺术了,也不属于我们美术要讲的话题了。

画家们几乎都知道,让肖像与真人一模一样是不可能的事,不过,他们总想满足人们“像不像”的心理,于是他们尽最大的努力去把人画得像一些,久而久之,这便成了衡量一个画家好坏的条件了。

中国人爱被别人画,也爱画别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达,使摄影艺术水平越来越高,摄影速度越来越快,快到一分钟出照片,可偏偏有人却到处找画像师傅画像,一坐得坐上半天,腰酸背疼,可他愿意;中国人爱画别人,小孩的画可以作证,他们爱画小房子、小花,可最爱画的还是人像,虽然人像画得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甚至画丢了耳朵,画方了头,但他们还是喜欢画人像。

所以,中国的古人最先、最喜欢画人像也就不足为奇了。他们画着画着,便画出了我国古代的人物像画家。

中国画包括三个部分: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山水画成就最大,人物画出现得最早。如果我们转过头去看西洋的画,几乎都是人物画,真叫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还是来谈谈中国的人物画。

汉代的画像石画完了人间的琐事以后,人们便开始画人像,这时是魏晋时代。也就是说,我国的人物画开始于魏晋。

魏晋的时代可以说是个打仗的时代,战乱不休,灾难深重。也许是对现实无指望了,许多人便一头钻到了佛教里面,以清心寡欲的思想聊以自慰。一时间,人们纷纷说经论佛。佛教主宰了一切,也没放过美术。

当时的美术主要是人物画,所以人物画便也染上了宗教的气味。

奇怪的是,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极其动乱的时代,可却也是文化发展的一个伟大的时代,这种不相称的关系,中国历史上少有。

这个“伟大”首先就表现在人物画的兴盛。

人物画的兴盛也就意味着大批人物画家的出现,这个时候的画家比起以前来,地位和待遇都提高了一大步,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以前的作画人要不就是宫庭画家,专给皇帝画画的,要不就是民间的一些艺术家,叫画工,以给人画几笔赚点钱补贴生活,社会是不承认他们的。然而,偌大的中国,皇帝只有一个,宫庭也只有一个,宫庭画家当然少之又少,民间画工又不叫
画家叫匠人,所以,魏晋以前的作画人都是些零打碎敲的“散兵”。

魏晋时代就不一样了,由于士大夫们的雅兴,在他们的促成下,士大夫专业画家出现了,而且形成了一个较大的队伍,与民间画工完全不同。

另外,专业画家队伍的形成还得归功于当时的一些皇帝们,他们比着藏图蓄画,无意之中提高了绘画的地位,显示了画家的重要性。据说,载桓公性情特别贪婪,好奇心也不小,只要是天下的名画,他都要想方设法弄到手;宋武帝也很喜欢绘画;齐高祖灭了刘宋以后,将宋国的收藏全部占为己有,成了私人财产;梁武帝一生收集了240000多卷文,到后来投降时,便把所有的收藏品连同自己一起烧掉了。

俗话说:“上行下效。”皇帝喜欢,臣民也喜欢,于是画家一下子就多了起来。

魏晋的皇帝与以前的皇帝都不一样,在这以前的皇帝们都喜欢一种粗犷古朴的风格,就连宫庭卧室也都是这种风格的;魏晋时代的皇帝们喜欢的却是精密小巧的风格,以显示自己不是一般人。于是,这个时代,不仅专业画家出现了,而且他们还以皇帝的趣味为自己的趣味,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画风,追求精密,反对粗犷。

中国绘画史上,第一个最出名的画家要算是顾恺之了,他就是魏晋时代的画家。不过在他以前,还有一位画家值得一提,他叫曹不兴。

曹不兴并没有“不兴”,他是魏晋时代一位了不起的画家,他专画人物,是个人物画家;他还是第一个把佛教带进绘画的画家,所以,他的人物画以佛像为主,以人像为辅。

说到曹不兴作画,趣谈很多:他能在50尺长的丝绢上画大幅人像,心敏手捷,一挥而就,细看像的头身和四肢比例,丝毫没错。

相传,三国的孙权曾要他给自己画一张屏风,曹不兴作画时,不小心将一点墨水滴在画上,大家作画是不能出差错的,怎么办呢?曹不兴灵机一动,将这点墨水改成了一只苍蝇。画送到孙权那里,孙权看画,还以为是一只活苍蝇叮在画上,忙用手去弹它,却没想到是画中之蝇,如此逼真,孙权连连说好。可见,曹不兴的画技多么高妙。

从这一只苍蝇可以看出魏晋时代的画风是“巧密而精思”的。

自从一个著名和尚到建业(南京)以后,这和尚常常以佛像来行道,曹不兴有机会看到了这些“西国佛画”,便生出画佛像的念头,而且越画兴趣越大,终于,被称作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佛画之祖”。

曹不兴出名只在魏晋时代,真正为中国名画家的是顾恺之。

也许是当时史学家的粗心,他们没有记下顾恺之的生平经历,也许是顾恺之在当时不被人赏识,够不上录下生平的资格,反正,顾恺之自己的事迹后人知道的很少,家庭如何?何时学画?甚至他具体的生卒年代是哪年?人们一概不知。

不过,人们费尽了心思多少知道了他的一些事:顾恺之是个有天才的艺术家,成名早。20岁那年,他曾给文学家兼画家的王维画了一幅肖像,画得很成功,获得当时人们的普遍赞扬。他也开始小有名气。

顾恺之的才华传到了上层人士的耳中,他被人器重,做了官,官至大司马将军,他甚至还和后来做了皇帝的桓玄有交往,很受统治阶级的赏识,他们成为顾恺之的艺术保护人。

人们还知道,顾恺之的父亲叫顾悦之,当过无锡县令。
说到他的为人,他的同伴说他是痴愚、狡猾各占一半,该痴的时候痴,该精明的时候精明;还说他好开玩笑,好吹牛。看得出,顾恺之是个直率的人。

他和皇帝桓玄关系不错,桓玄偷了他的画,他也不生气,桓玄政治上失败,顾恺之却没受一点牵连,依然兴盛,这得归功于他那半痴半黠的性格。

顾恺之是个名画家,当然得有名作品,他的最出名的代表作是两部《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女史箴图》不是凭空而作,而是以西晋的一位诗人所写的《女史箴》来作画的,这首诗是讽刺汉代贾后的。

《女史箴图》不是一张画,而有91卷九幅画面。中国古画一般总是卷轴画,很少有论张的。

九幅之中,最上乘的是第一幅,说的是一妃子冯婕妤为汉元帝挡熊的故事,场面紧张,皇帝和卫士吓得惊慌欲逃,而冯婕妤挺胸而上,小小的弱女子与堂堂的大皇帝成了鲜明的对比。

皇帝出门乘的轿车不叫“轿”而叫“辇”。皇帝乘辇而出,在古代是常有的事,可顾恺之却从这常见的事中受到启发,画了一幅皇帝乘辇,老百姓抬辇的图,皇帝一副安逸享乐的样子,老百姓却有被迫劳作的苦痛。

第四幅画最有意思,爱打扮、涂脂抹粉是宫文的一项生活内容,可顾恺之看不惯,用画来讽刺这些妇女们只知道装点自己的容貌,不知道磨练德性。

对《洛神赋图》,人们都比较熟悉,是根据曹操的小儿子曹植的《洛神赋》来作的画。曹植一直被他哥哥所害,“煮豆燃豆箕”的七步诗就是他哥哥逼他作出来的,他哥哥继承皇位以后,曹植更是抑郁苦闷,在《洛神赋》里,他借一个神话来表达自己失去爱情的痛苦。

这也是一幅画卷,从曹植在洛川见到美女洛神起,一直画到洛神离他而去,有欢乐的画面,也有哀怨、惆怅的场面。

很多人说这幅画卷比《女史箴图》艺术高,因为画出了人的形,也画出了人的神,也就是人物内心所想的。

这就是人物像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形与神的问题。

顾恺之认为,一定要画出内在的神来,但神不是凭空而有的,所以又必须要先有逼真的形,也就是既要有形,又要有神。

顾恺之的有形有神说一提出来,很多人就提出反对意见。因为前面我们讲了,魏晋时代是佛教兴盛的时代,当时几乎人人拜佛烧香,而佛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形神相离”,不可神形兼具一身,而顾恺之的观点就是神形必须兼具一身,而且他坚持自己的观点,不管别人怎么说。

顾恺之的前面有一个曹不兴,他的后面也有一个画家值得一提,叫张僧

繇。

为什么提他?因为他的画虽不如顾恺之,但有一个大胆的变革,就是他一改人物像的削瘦型变为丰腴型。所以有人评价说,画人像的美,张要的是肉,顾要的是神。“张”就是张僧繇,“顾”就是顾恺之。

可以推想,张僧繇的人物都有肌肉的、肥胖的感觉。

与他同时的,雕塑艺术中,各大佛像、菩萨像的脸也开始由瘦长型向半圆型转化,变得丰腴圆润起来。

张僧繇的贡献是,他的肥胖型人物开发了隋唐的人物画风。

隋唐的画家们倒很尊重魏晋的画风,基本上保持了他们画人物画的风
格,追求精密。

避开小画家不谈,隋朝出现了一个大画家叫阎立本。

在当时,阎立本可不是个一般的人物,他是一朝的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职位。他又是一个大画家,所以,人们说到他总是以“右相驰誉丹青”称他。

因为他是个政治家,所以他的画大多数是政治历史画和政治肖像画。什么是政治肖像画?就是他画的人物大多是政治性的人物,一般的平头

百姓他是不画的。

阎立本是生在隋朝,长在唐朝,跨隋、唐两个朝代。

他和唐太宗李世民关系很好,曾为他画过一幅肖像,深得皇帝的赞许。他还画了一幅画叫《凌烟阁功臣图》,画作好以后,由李世民亲自给每个功臣写赞语,这时,画家还没当上宰相。

阎立本的代表画作是《历代帝王图》,这幅画作于哪一年,现在无人知

道。

可惜中国名画都流落到国外,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在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被英国人抢走,现在还陈列在伦敦博物馆;而这一幅《历代帝王图》又流落到了美国,正藏在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历代帝王图》中有13个皇帝像,他们是:前汉的昭帝刘佛陵,后汉的光武帝刘秀,有才有艺的魏文帝曹丕,憨厚的蜀主刘备,深沉的吴主孙权,统业天下的晋武帝司马炎,粗野但有策略的北周武帝宇文邕,外柔内凶的隋文帝杨坚,聪明浮夸的隋炀帝杨广,美才兼备的陈文帝陈茜,软弱无能的陈宣皇帝陈项。

如果看到画上的皇帝是庄严气概、威武英明的,那就是像刘秀、曹丕一类的能一统天下的英明皇帝;如果画上的皇帝是黯弱无力、浮夸平庸的,那一定是亡国之君。

在画这些皇帝时,阎立本注意抓住各个皇帝的特征来画他们的精神状态,是威武的还是黯弱的。

看人总是先看脸。阎立本把注意力大部分集中在皇帝的面部特征上。画他们紧张或放松的嘴部表情,画他们胡髭的软硬和疏密,画他们的尖、圆、大、小的眼睛,而且眼睛有的平视,有的上视,有的低视,目光不一,有的眼神是咄咄逼人,有的是黯然失色。画家没忘记古人常说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再看各个皇帝的坐立动作,有的沉稳如钟,有的萎靡如风。还有不同功绩的皇帝,画家让他们的衣服装饰物都不同,有的简洁明朗,有的华丽艳迷。

画家阎立本时刻忘不了自己是个政治家、宰相,所以,君贵臣贱他分得清清楚楚,在画有君有臣的画中,他总是君大臣小,君近臣远,君中间臣两边。若画到侍童,更有一种卑贱、僵硬的神态。

和顾恺之一样,阎立本的名画也有两部,除了这幅《历代帝王图》外,他还有一部叫《步辇图》。

《步辇图》画的是他同时代的事,当然也是政治事件。唐太宗时,国泰民安,国力强盛,藏族的领袖松赞干布主动提出要和唐王朝通婚,派来说亲的是使者禄东赞,使者进见唐太宗。《步辇图》所画的正是这个历史性的场面。当然,唐太宗答应了这门亲事,把文成公主许配给了松赞干布,第二年,他们便结为夫妻,这是画外的话。
文成公主进藏是各民族大业统一的好事,在当时特别引人瞩目,不论对唐王朝还是对老百姓都关系很大。这是一件反映唐朝蓬勃强盛的事件,阎立本当然不会错过不画。

“和亲”是件大事,可阎立本却用很简练的手法把它画了出来。在图的右侧,唐太宗坐在辇上,既威严又自信,有九个宫女,前后左右围着他,有抬辇的、有扶辇的、有持扇的、有拿着伞的,九个宫女九种姿态。

再看画的左侧,那个满脸胡子、手拿文书的是朝中引班的礼官;他后面拱手肃立的是藏族使者禄东赞,面对威风凛凛,名振海外的唐太宗,他是一副敬畏的神态,他后面还有一个人可能是朝中的翻译官。历史上的光辉一刻,阎立本就这样给记下来了。

顾恺之画人物,用的是“春蚕吐丝”的线条,阎立本画人物,大多是帝王将相,所以用的是坚实的“铁”线条。

这幅《步辇图》很幸运,没有流到国外,现在好好地被珍藏在北京历史博物馆。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比顾恺之、阎立本更伟大的画家是吴道子。

人们说,吴道子的出现,是中国人物画史上光辉的一页。

古人把吴道子看作是整个封建社会不可超越的画家,尊他为“百代画圣”。

还有各代的油漆彩绘工匠、刻塑专业的工匠们都忘不了他,奉他为祖师。可以想见,吴道子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盛唐名副其实是“盛”唐,

中国一流的诗人、一流的书法家、一流的画家都出现在这个朝代。

吴道子与阎立本不一样,他出身穷苦,自小就踉着民间的绘、塑匠们学习,想学得一技之长养活自己。出师以后,自己自立门户,做了一名画工,有了一些钱后,他又做了画工工头,主要是给僧侣地主画壁画赚钱。

不论他给谁画,人们都说他画得好,所以,口耳相传,他有了一些名气,以后便不再做画工,而做了一个小官吏,渐渐地,官升到县尉。有了一些钱后,他就不再想当官了,他跑到了繁华的洛阳,以画壁画为生。

他的名声传到了唐玄宗的耳朵里,玄宗爱才,就召他入宫,从此他不再浪迹天涯,久住在长安。

多才多艺的吴道子不仅人物像画得好,而且山水、草木、鸷鸟、桥梁、禽兽等等画得都不错,所以,爱山水的人说他是山水画家,喜欢花鸟的人说他是花鸟画家。没有一样不是绝顶之作。

据说,吴道子有一次去嘉陵江游览,体会和感受很深。当他回到长安后,玄宗问他画了些什么。他说,我什么都没画下来,都在心里装着呢,玄宗就命令他在大同殿壁上描绘,他在一天之内,就画成了嘉陵江三百多里的风光。

佛经里说,佛教的始祖是释迦牟尼,他的父亲是净饭王,母亲是摩耶夫人,佛祖生下来后,父母曾抱着他去朝拜天神庙,其他许多神都向他朝拜。吴道子根据这一个传说,画出了著名的《天王送子图》。

佛祖是人们传说中的人,他的父母更是虚幻无形的,可吴道子的画里,佛祖的父母竟是一副唐代武士的模样和宫廷贵妇的神态,成为民间绘画中最常见的贵族阶层的形象,使传说带有一定的现实趣味。

别被吴道子的“画圣”所吓倒,吴道子绘画不是依靠神的指点,而是实实在在的功夫。他非常重视人物的眼神,据说长安菩提寺内有一幅吴道子画的舍利佛像,看佛像的眼球好像能转目看人,不论人在什么角度看它,它都
在看着人。还有,他曾画过一个手拿香炉的天女,她的眼睛好像对人说话。

吴道子画眼神的功夫在于他平常多看别人的眼睛、多画各种眼睛的缘故。

吴道子不爱吹嘘,但画画时却特别爱夸张。他看见的是现实,但画出来的画却是现实加感情,他画人的胡子和鬓发,总是数尺长而且迎风飞动。画家这样作画,不是故意歪曲事实,而是为了画出一个生动活泼的形象,所以他的夸张不是乱夸张,而是合理的夸张。

画人物画,线条是很重要的,吴道子画的线条不是“春蚕吐丝”式的,也不是“铁线描”式的,而是一种新式的,叫“莼菜条”,也就是把线条加粗加厚,形成波折起伏的形状,“莼菜条”不好记,叫“兰叶描”也可以。《天王送子图》里,佛祖父母的拖地长衣,用的就是锐利的兰叶描。人们常说的“吴带当风”就是这种兰叶描线条造成的效果。

吴道子的这些功夫,人们称它为“吴家样”,也就是吴道子式的画画风格,他自成一派。

民间传说,吴道子画人物画是神来之笔,神到可以先从臂部画起,再神到先从脚画起,而且还能肤脉相连,维妙维肖。

美人画是中国绘画中独特的一种人物画,美人画是民间百姓通俗的叫法,文雅一点的叫法是仕女画,在当时还有一种更文雅的叫法叫绮罗人物画,我们还是取其中,称它为仕女画。

仕女画现在虽不登大雅之堂,但在我国传统的人物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仕女画的鼻祖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毛延寿。王昭君出塞在中国家喻户晓,王昭君为何出塞?与毛延寿有很大的关系:王昭君特别美丽作了宫女,当时皇帝召见宫女都是先看毛延寿画的宫女像,王昭君得罪了毛延寿,结果毛延寿故意把她画像的脸上多点了一点,美女一下子变成丑姑娘,正好匈奴人来求亲,汉皇帝便把王昭君点给了匈奴人,事后,皇帝后悔无比,据说还把毛延寿给杀了。

毛延寿的宫女画画得极好,本来王昭君脸上的那一点应在眼睛中的,如果那样的话,王昭君美丽无比,可他轻意地换一下位置,王昭君就变得奇丑无比。看来毛延寿是很懂绘画的道理的。

要说有名的仕女画,还得推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不过,那里面的美女都是瘦美女。

胖美女在唐代最盛行。这个时期的人们认为妇女以胖为美,越胖越美,所以,仕女画中的美女个个都有肥硕丰满而健康的体形。

唐代人画仕女画成风,所以仕女画也就是在唐代成就最大。

在众多的仕女画作家中,画得最好的是张萱和周旷。

张萱不仅画仕女还画婴儿,以仕女画最佳。他的仕女画很多,最有名的是《虢国夫人游春图》,画的是杨贵妃的姐妹虢国夫人一行七人游春的行列,把贵夫人的玩赏春光、悠然自得的神情,表现得很生动。

张萱仕女画的影响太大了,许多人都效仿他的画,以假乱真,所以,他把自己仕女们的脸上都涂上红晕,而且红到耳根,以此表示区别。

在众多效仿张萱的人中,有一个就是周旷,不过他进步很快,后来的画都超过了张萱。

吴道子有“吴家样”,周旷的画作得好,也有个“周家样”之称。

周旷是个贵家出身,所以他的仕女都是“贵而美”个个浓丽丰满肥胖,
人们看了喜欢。因为当时的唐代就是以胖为美,画家画胖仕女也是迎合人的兴趣。

能说明“周家样”是什么样儿的,要数《挥扇仕女图》。

周旷的仕女画在当时就被商人带到了国外,他的名声也传到了国外。他在国内也红了将近半个世纪,他的画风辉耀着整个中、晚唐的画坛。

以后的仕女画就渐渐发生了变化,她们变得“只美不贵”了。

中国的人物画、仕女画走过了它的光辉的历程。

代之而起的是中国画中最辉煌的一部分:山水画。

中国的山水画起于何时?这是中国画家们的一个热点问题。如此辉煌的山水画怎能没有个诞生日,画家们你争我辩,最后大致意见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山水画。也有少数人不服气,说最早的山水画家是顾恺之,言外之意,山水画诞生在魏晋时期。

我们还是随大流,山水画从展子虔的《游春图》开始算起。

游山玩水是士大夫们的雅兴,山水画一开始也就被士大夫专业画家所掌

握。

隋代的展子虔开山水画之风后,唐朝就赶紧发展它,并把它作为一种绘画内容正式确定下来。唐代的山水画是确立时期,所以大画家不多,最先的是李思训,他画山水画,他的儿子继承父业,也画山水画,于是乎,人们称他们父子俩是“大小李将军”。

“大小李将军”的画笔法工整,色彩浓烈,用金色著彩,所以他们的画又叫金碧山水画。而展子虔的《游春图》以青绿色为主,又叫青绿山水画。

金碧山水是由青绿山水变化而来的,所以它们可以同属于一类。

不可以同属一类的山水是稍后一些的水墨山水,它的创始人是大诗人兼画家的王维,以后的山水画家基本上都是水墨山水画家。它是山水画的主流。

王维多才,既是诗人,又是画家,他的诗是“诗中有画”,他的画是“画中有诗”。

王维画山水画与他写山水田园诗的原因是一样的。

王维也做过小官,但他不幸,33岁时死了妻子,他便不再结婚,全心去学佛,寄托悲哀之情。更让他受刺激的是55岁那年,安禄山占领京城,他没来得及跑出去,被安禄山囚禁。安禄山失败后,他却被当成叛徒,又被唐朝皇帝囚禁。他经历了风风雨雨之后,便隐退田庄,过着“田园”生活。闲来无事,作田园诗,画山水画。

“田园”里的王维画出的山水画纯静、含蓄、悠闲,着墨“渲淡”。魏晋以后有个五代十国,五代时期,出了个较有名的山水画家叫荆浩。荆浩画的山水与王维相反,都是大山、大树,全景式。当然也是水墨山

水画,有笔有墨,对山水画大盛的宋元山水画影响较大。

紧接着,宋代的山水画兴盛期便来到了。第一批山水画家有三个,分别是关同、李成和范宽,当时人们称为“三家山水”。

范宽特别,居住在终南山、大华山的林壑之间,所以他的山水都是“千岩万壑”。范宽喜欢雪景,常画些雪景寒林的画。他的山水画给人的总印象是:浑厚雄壮。

欣赏范宽的画,有一点可以区别其他人,那就是,他的山水画总是山顶多密林。在传世的佳作有《溪山行旅图》和《雪景寒林图》等。

《溪山行旅图》中,大山大水,气势非凡,尤其是气势磅礴的大山满满
地占了大半个画幅;半山腰里直泻而下一线飞瀑,奇幻险峻。更有深意的是大山之下有小小的几乘车马,使画面锦上添花,富有生命力。

和范宽的山水画一起,统治北宋山水画坛的画家是李成。

可惜的是,李成亲笔所作的真迹,现在几乎没有了,人们总是从一些文字资料中来探讨。好在当时的画家们好交游,好聚会,所以关于李成文字资料还是能找出一些来的。

李成不喜欢大山大水,他要画的是寒林、野火和平远的景色。从他的画里人们可以看出画的是哪个季节,什么气候,这是他山水画的一个特点。

比如,看他的《读碑图》,一个旅行者骑在骡子上,他不在行走,而是停在一座大石碑前面,仰着头在看碑,似乎也回忆着什么。再仔细一看,石碑附近有几株枯劲的老树,从这老树可以看出,这个旅行者是在荒漠的地区、严寒的季节里漂零。有一种悲凉的感情。

相比较范宽,他的画就有一些写实的意义。而且笔墨新颖有趣。

范宽是雄奇峻险,李成是秀气可掬。

100年后,山水画是江山易主,一统天下的是“大米”和“小米”。“大米”指的是米芾,“小米”指的是米芾的儿子米友仁。人们常把他

们父子称作是“二米”,他们俩画的山水画称作是“米点山水”。

“二米”新奇,本来山水画从唐代到他们以前的宋朝都沿着一个风格向前发展的,可到了“二米”手中,山水画变样了。

人说“江南好”,米芾就是住在好江南,江南的云山烟雨,米芾都看了个够。儿子米友仁比父亲更有情致,跑遍了江南各地,江南的云山烟雨隐树,他更是喜欢,印象至深。

于是,山水画中的大山大树、飞瀑老树没有了,替代它们的是烟雨濛濛,宿雾晓烟,一片江南好景致。

“二米”的第二个变化是,米氏父子作画都是落笔自然,信笔作画,不讲究什么规则法度,如作游戏那样的轻松,着实让人佩服。

第三个变化就是,“二米”的用墨方式与众不同,以泼墨为主,参以积墨和破墨,紧要之处又用焦墨来提神,变化多端,使人仿佛身在云山烟雨之中。

“大米”的成就不小,可惜,作品都已散失,后人婉惜之中发出“无米”的叹息。

当时的画家们都说:“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可“小米”却偏拣难路走,画云山烟雨。他天赋超众,作画时,不经意地点点滴滴,云烟便顿时生出来,草草而成的画却有一种意境。

比起他父亲,他更把作画当作墨戏,甚至以这种儿戏的作画法得意非凡。“米点山水”新颖独特,很多人说好,可也有看不惯他们那种作画态度

的人,说他们是所有画家中最目无前辈的人;说他们的作画功夫浅显,只是半日之功;还说他们不过是变幻天机,绝不是绘画能手等等,这种批评也有一些道理。

若论变化,“二米”还比不上他们后来的李、刘、马、夏四大家,后者的出现,大有横扫一切的气势;而且他们的出现,带来了中国山水画的全盛时期,他们的画风百年不衰,影响极为深远。

他们可不是什么野派的山水画家,而是正规的院体山水画。“院体”就是学院派的风格,受正规训练的、画出的画是有规有矩、有
法有度的,和“二米”的墨戏完全相反。

他们四个人都出身于画院,不过那时不叫“大学生”而叫“画院待诏”。他们作画比“二米”规矩,但他们画的也是江南半壁河山,和“二米”

差不多。

这李、刘、马、夏指的就是李唐、刘松年、马远、夏珪。

先说李唐。李唐原是北方人,也就是北宋的人,80岁高龄的时候,白发苍苍的李唐到了南宋的国土,住在江南的杭州。

一方山水育一方人。李唐虽到了江南,但他的北方气质更浓,他继承的是范宽的画风,大山大水,刀砍斧劈,几下就作出了刚劲壮阔的山水画。

到了江南后,江南的云山烟村难改他雄伟的魄力,即使画南方小景的画也有一丝北方的气质。不过和以前的画相比,变化很大。

和后面三大家相比,他的画稍稍逊色,但他的爱国思想却是他们三人比不上的。

地地道道的江南人是刘松年。他是浙江钱塘人,住在杭州清波门外,所以,人们又称他刘清波。

他生在南方,长在南方,自然对南方的山山水水很有感情,他的画画的主要是江南的茂林修竹,山清水秀。不是桃李争艳、山峦叠翠,就是青山渺渺、白波漾漾。与李唐的完全不一样。

他的代表作品是《四景山风》,四景就是春夏秋冬四季景色,所以,这幅画卷分为四段。

从画面中看,当时的杭州西湖还不是一个公共游乐观赏的地方,而是贵族的庭院,所以画家没办法纵观西湖全局,于是他便分小块地来一一欣赏,形成了一种“小景山水”。

以前的画家总爱画“全景山水”,由刘松年一转画风,以后许多山水画便都画这种“小景山水”,有后面的“马一角”、“夏半边”可以为证。

西湖的四景只属于士大夫们,他们在里面游山玩水,悠闲享乐。刘松年的大部分山水都是贵族的山水,但也有一幅像“枯藤、老树、昏鸦”那样的好作品,叫《松亭图》。

《松亭图》里有一个平坡,二棵松树,一座亭子,亭子前方有一条一条的小路,路上皆是深草。最有意境的是,画面上只见草不见路,远处的草微微分开,以表示草中有路,构思新颖意境深远。

另一个画江南景色的北方画家是马远。马远是全才,山水花鸟都很精通,是画院中难得的人才。

马远成为画家,条件得天独厚。翻开他的家谱,曾祖父、祖父、伯父、父亲、哥哥、弟弟都是有地位的画院家,史书上有载,不过他们都是画花鸟的,他的远祖就以画百雁、画马、画牛、画羊、画鹿等而出名。在这样的家庭长大,岂有不成画家的道理。马远就是“马家风貌”的继承人。

除了“马家风貌”以外,他杂家并收,来者不拒,范宽的苍劲,“二米”的迷蒙他都视如珍宝,外加上江南的美景,就成了马远的山水画。

马远的山水画,排列起来《踏歌图》最好。好在它有了一些生活的内容。这幅画是描写农民丰收以后,欢娱歌舞的场景。不过,不要以为这是画

家对农民的生活感兴趣,他是要借这些愉快、安适的农夫形象,表现一种大自然的意境。醉翁之意不在“人”乎,在山水之间也。

我们现在最常见的一幅古人山水画,可能就是马远的《寒江独钓图》。
茫茫的水面上有一叶扁舟,一个渔翁坐在小船的船头,独自垂钓,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外,几乎是一片空白。这一片空白倒突出地表现了江面的空旷和萧索,是画家匠心独运。

看这幅画,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是有笔墨的人和船。画家似乎舍不得笔墨,细细地勾出小船和渔翁后,便没有了其他笔墨,剪裁很大胆。第二是无笔墨的空白。这空白可不是一般的空白,而是一种“虚”空白,实在哪里?实在这空白表现的是江面的空旷渺漠,寒意萧萧。中国的传统绘画,把这种空白的使用方法,称作为“计白当黑”。

爱省笔墨的马远,人们称他是“马一角”。

和“马一角”相连的是“夏半边”。

夏珪的名气和马远差不多大,绘画水平也是旗鼓相当,并驾齐驱,在当时是马、夏难分,人们说马必说夏,论夏必论马。

双胞胎还有不一样的地方,马、夏的绘画更不可能完全相同。他们的一个最明显的差别是,夏珪的墨里水份更多一些,又有“水墨淋漓”的称法。也就是说,夏珪的画更清淡一些。

“水墨淋漓”的夏珪,代表作是《溪山清远图》和《长江万里图》。夏珪和马远一样节省笔墨,画卷上从来不是满幅的。空白多,所以,人

们称他是“夏半边”。

为什么要画这种“一角半边”的山水?作画人自已没说,后人推敲,得出结论是:这“一角半边”是与当时南宋的“半壁江山”联在一起的。理由是马远、夏珪虽没有明说“一角半边”与“半壁江山”之间的关系,但他说过“不写中原殷富,只画剩水残山”的话。所以,这种推理很有道理。

其实,夏珪的代表作本来应该是《山水十二景》长卷,可惜的是这全卷的一大部分都散失了,仅剩的四景也都流落到国外,现在只剩下十二景的标题。不过从这些标题中,可以想象出这幅长卷画所体现的浓郁的诗意。

宋代的山水画在兴盛,元代也并没有衰落,四大山水画家又撑起了元代山水画的天,他们就是“元四家”。

元代是蒙古人的天下,蒙古人靠着自己的强悍进军中原,占领了江南,大量的汉族知识分子们觉得堂堂大汉竟被外族统治,心中蒙受了极大的屈辱和不平,江南的人士们更敏感,心中伤痛无法对人诉说。

对知识分子还有一个打击就是,元代的蒙古人不讲文才,取消了科举制度。虽然后人说科举制度不好,做八股文,死读书,读死书,但对当时的知识分子来说却是他们通向官场之路,是希望和饭碗所在,科举制度一取消,几百年的“学而优则仕”成了一句空话,文人们便无路可走了。

满腔的悲愤无处可泄,他们便把所有的时间、精力和情感思想寄托在文学艺术上,山水画也成为这种寄托的领域。

汉民族都倒下了,哪还有什么画院,这样画院派画家也就没了,山水画落到了一般文人的手中,所以又叫“文人山水画”,元四家就是文人山水画家。

“元四家”指的是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

“元四家”有他们四家的特征,和“宋四家”、“清四王”不同。

中国人看画,首先看形状像不像,中国的画家作画,也拼命想把画画得像。可“元四家”大胆,第一次提出:画可以不像!引起人们一片哗然。

绘画可以不像,那么,什么人都可以作画了!“元四家”不是这个意思,
他们说,作画可以形不似,但必须神似。这“神似”二字可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更不是一般画家能做到的,它比“形似”的要求要高得多。

“元四家”的神似,就是指画的一种意境美和韵味美。需要细细评赏才能看得出来。

喜欢创新的“元四家”又奇心大发,他们认为,以前人们在丝绢上作画不好,他们便发明了在宣纸上作画。事实也证明他们改得对,今天的画家们都在宣纸上作画。

“元四家”还有一个发明,使中国画呈现出一种独有的现像,那就是:

在画上作诗题字,盖上印章,以这诗文和印章来配合画面,互相补充。

为什么要题字?因为元代画家绘画不求形似,可画与物不一样谁能看懂?他们便想以题字稍加说明;另外,元代70年没有科举制,知识分子满腹牢骚,虽然以画寄情,但谁能看出这画中之情呢?于是他们又想到了题字,把自己的感情通过这诗文题字表达出来。考虑再三以后,“元四家”率先提出,众画家齐声呼应。

用印章可以理解,因为画家名字多,号更多写起来麻烦,盖个大印,又快又省事。不过印章的字是很有讲究的,马虎不得,否则一盖到画上,精品之画立刻会变得一钱不值。

另外,不大不小的一块红色印章给一片水墨的山水增添了鲜明、沉着和力量,别有一番趣味。

“元四家”这一发明创造,可给画家带来了不少麻烦,他们现在不仅要绘画,还得学诗文,练书法,甚至还要学刻印。不过,艺术家追求的是美,为了美,他们什么都愿意去尝试。

从此,中国山水画就多了两项内容:诗文题字和印章,缺一不可。

“元四家”会发明创造,可画作得怎样呢?我们就来看他们的画。

黄公望,一生活了86岁,做过小官,但这芝麻大的官却害得他两次下监狱,差一点送了性命,受了这么大的打击以后,他心灰意冷,一出监狱,便改名为“一峰”作了道士,开始学画画,这时他已经有55岁了。

和尚、道士总是四海为家,云游天下。黄公望被江南美景所迷,只在浙江、江苏一带来往,领略江南山水,最后画出了江南最美的景色。

他的画有三部出名,三部中之最又是《富春山居图》。

这幅画还是老式的卷轴画,全卷长达二丈四尺,可惜保存到现在的却是一些残卷。据说这幅画卷到明代的时候被著名的画家沈石所藏,清朝初年时,不知道为什么又传到了一个叫吴洪裕的那里,吴洪裕临死之前,失去理智,把这稀世珍宝投入火中,正烧着的时候,他的侄子吴静庵恰巧赶到,把它抢救出来,可是,这一名作从此被割成两段,现在,一段在台湾,一段在浙江。

《富春山居图》上画了十几个山峰,一峰一个形状,画了数百棵树,一树一种姿态,雄秀苍莽,是难得之作。

“元四家”中的第二家是王蒙。王蒙也作过小官,可他自愿隐居,过着一种芒鞋竹杖、高卧青山望白云的生活,所以,他画山水画是万壑在胸。

可他官瘾没灭,元代灭亡以后,他又出去做官,这一次却受政事牵连,死在监狱中。

他的代表画作是《青卞隐居图》。

曾在杭州城卖过罗卜的吴镇,没想到后来也成了“元四家”之一。他性情孤高,不轻易为人作画。他曾经和名画家盛懋邻居,好多人来请盛懋作画,
吴镇见了,说20年后不会再是这样,果然他出名了,人们都来请他作画。

他的画较多,故宫藏着他的一幅《渔父图》,其他很多画都在台湾。

空气中有水份,可肉眼很难看见,吴镇不仅能看见,而且还把它画出来,看他画里的山水都是湿漉漉的。

“元四家”中地位最高的是倪瓒,士大夫们最喜欢他的画。

倪瓒经历坎坷,不过都是他自己造成的,他出身于大地主家庭,不愁吃穿,过着读书作画的日子,可不久被佛禅所迷,竟越迷越深,为摆脱世间之事对他的影响,他卖掉了祖传的所有田产,说是要“不事富贵事作诗”。

他想摆脱世事,可世事却偏偏牵着他。不久,农民起义暴发,朝廷要征他租税,他田都卖了,哪有交租之钱,没办法,他弃家隐迹,以道人身份往来江湖。这样的生活,他过了20年。所以他憎恨农民,思想消极。

他的画现在还珍藏着许多,也很名贵。1961年,故宫纪念古代十大画家展览会,光倪瓒的真迹就有6幅,我国其他的稍大型的博物馆里,几乎都有他的画,他还有一幅画在台湾,一幅在美国。

倪瓒的画有一个特点,结构简单,古木竹石为多,山水也都呈平远之状。

平淡天真是倪瓒的画。

“元四家”的画盛极一时,影响有300年之久,迷倒了后来的一大批画家。一个叫王原祁的画家崇拜得更厉害,说:“我能嗅嗅他们的脚趾气也感到幸运。”这就不是拜倒了,而是拜死了。

“元四家”人多气盛,引人注目,不过别忘了,他们之外,还有一个独自成帮的山水画家,他叫赵孟頫,和“元四家”一样出名,甚至比他们出名得更早。

说赵孟頫,当时的汉人没有不骂他的,因为蒙古人的元世祖忽必烈,不知为什么特别赏识他,他也就在元朝做了官。这一做官为自己引来了无数的骂名,归结为一句就是“没骨气”。

赵孟頫一人作画,全家作画,一个成名,全家成名。他的妻子叫管道升是历史上著名的女画家,他的两个儿子,两个孙子,还有弟弟、孙女婿等等都是有名的画家,“元四家”中的王蒙就是他的外孙。

赵孟頫画画,是山水、人、马、花竹木石无所不画,样样精通。

我们现在常能见到的古画《秋郊饮马图》就是他的杰作。

除了绘画有名外,赵孟頫的书法也是珍品,现在我们还能见到他字体的字帖。

山水画成就大,说它必须要多用笔墨;然而中国花鸟画也是花香鸟鸣,繁花似锦,不得不说。

宋代在美术史上可是个极重要的年代,不仅山水画兴盛,花鸟画也大踏步向前发展,发展到明清两代,便出现了空前盛况。

宋代的花鸟画是和一位皇帝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他就是北宋的倒数第二个皇帝——宋徽宗赵佶。

赵佶是皇帝,也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杰出的画家。他还是当时皇家画院的院长,一个顶呱呱的山水画教师。

赵佶当皇帝时,是身在宫殿心在外,特别好玩;可他当老师时,却特别认真,简直判若两人。有一天,宫里荔枝结果,这是喜事,忽然一只孔雀飞到树上,喜上加喜。赵佶忙召画院众院士画下这副美景,众人各显其能,画出的孔雀华彩灿烂,赵佶看后,说了声“不对”,众院士莫名其妙,不知错
在哪儿。过了几天,赵佶又问“错在哪儿?”众院士无一人能答上来。最后,赵佶降旨,圣旨上说“孔雀升高,必先抬左脚,而你们画的都是右脚”众院士被赵佶的才能倾倒,佩服之至。

院士画月季,他说,月季花在不同的时间,花蕊和叶子都有不同的变化。

院士便细心地去观察了。

宋徽宗赵佶不仅能教,也更能画,在他众多的画中,《芙蓉锦鸡图》最有名。

《芙蓉锦鸡图》好在哪里?好在它描写了花枝和禽鸟的动态,芙蓉花枝被锦鸡压得很低好似不停地颤动,而美丽的锦鸡却抬头向上,好奇地看着翻飞的蝴蝶。三种形象相互联系,效果非常生动。

宫廷内在画花鸟,宫廷外也在画。宫廷外画花鸟的画家很多,不过他们画的可不是孔雀和月季,而是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大文学家苏轼又以画墨竹而再次出名。

明清时代的花鸟画一统画坛,山水画退居第二。

自从“元四家”提出绘画可以不求像以后,后人纷纷相应,按自己所想的去画。这股山水画的风气也吹到了花鸟画上,花鸟画家们也不甘示弱纷纷效仿,结果,宋徽宗赵佶的那一套画法就不时髦了,孔雀左脚在前还是右脚在前都没关系,关键是这幅画表达的意境是深还是浅。这就叫做写意花鸟画。

明、清的花鸟画求的是神,是写意花鸟画;而宋代的花鸟画求的是形,又叫工笔花鸟。

每一种画派总要有一个代表人物,风云人物,否则也成不了一派,占不住脚,明清写意花鸟的集大成者是徐渭。

徐渭的头衔真不少,除了画家以外,他还是戏剧家、富有革命精神的艺术家。

不画画的时候,他就写剧本,写得都是短剧。剧本虽短,但看得出他是同情下层人的。

徐渭自己也是个不幸的下层人,一生潦倒,八次乡试都名落孙山,结果一度精神失常,更糟的是,他在精神失常的状态下,杀死了自己的妻子,他在监狱一呆就是七年,出狱的时候,已是53岁。

徐渭准备从头开始过自己的生活,于是他选择了绘画,并且一直画到他

73岁死去。“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这就是徐渭一生的写照。

性情不太豪爽的徐渭画起画来却豪放、泼辣,人称他的画是水墨大写意

画。这种画法在近、现代中国画坛最流行。

要想知道徐渭的“大写意”究竟是怎么回事,请看他的精心之作《墨葡萄》或《墨花卷》。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为您推荐

绘画作品中的意境②

  意境是同作者的审美观、情趣、修养等因素联系在一起的,在表达意境时这些因素又同画面因素连在一起,并最后通过形式呈现出来。意境的创造离不开含蓄和凝练,这需要作者对物态进行高度提炼和简化。美术作品中意境的创造..

肖像官司

17世纪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伦勃朗被称为“贫穷的富翁”。他留下的作品非常昂贵,但他自己却潦倒贫困一生。在西方美术界有句笑谈,说“伦勃朗 一生画了600张油画,其中有3000张在美国..

人体艺术的大师

法国古典主义画家安格尔,是人体艺术的大师.他说:“我向来主张要熟练掌握骨骼的知识,因为骨头是决定人体的结构的……我不太主张学肌肉的解剖知识.”(《安格尔论艺术》,1983年版..

工笔花鸟——“下笔轻利”到“黄家富贵”

写意花鸟——“推倒一世”和“当头劈脸”

就在唐代张璪、王墨进行泼墨山水实验的同时,画家殷仲容也已经开始了水墨花鸟画的尝试.他画花鸟,“妙得其真,或用水墨,如兼五彩”.宋元两朝,花鸟画高度发展.以水墨画墨竹、墨梅..

欧洲肖像雕刻

欧洲自罗马时期起,肖像雕刻就成为一个重要艺术手段,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肖像雕刻一直在发展着,贝尼尼、乌东是肖像雕刻家的光辉代表。 由于肖像雕刻的特定要求,形成它的现..

《簪花仕女图》

以描写唐代官廷贵族仕女现实生活为主题的《簪花仕女图》,以它的高超造型艺术手法,生动的情节以及每个仕女的性格刻画起,观众面前展现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画面描写的是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