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大放光彩。三巨匠脱颖而出。百岁的提香得了鼠疫。丢勒的妻子在街头卖版画。蒙娜·丽莎的微笑永远是个谜。米开朗基罗的墓碑上刻的是“大卫”。拉斐尔爱圣母。
话说到14至16世纪,世界绘画史上崛起了一座巍峨的高峰。四百多年来,让无数的艺术家敬仰不已。它,就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绘画。
提起文艺复兴,在这里有必要费些笔墨做一番介绍。
经济往往总是文化艺术发展的后盾,文艺复兴也是如此。公元13、14世纪,欧洲的封建贵族和骑士阶层开始没落了,富有的商人、市民开始强大起来。这在意大利表现得最突出。
意大利半岛是联系欧洲和东方的纽带。印度、波斯的物产,特别是香料,非常受波斯人的欢迎。商人们经常用马和骆驼驮着这些物产,横越小亚细亚,然后装船运到意大利的港口。在那里上陆后运往欧洲各地销售。意大利的港口,特别是威尼斯,垄断了这种通商利益。
后来,这种利益受到了阿拉伯人、土耳其人的威胁。于是,发生了著名的十字军东征的战役。从1096年第一次远征以来,一百七十年间,开往小亚细亚的大军就有九次。十字军东征,一般都称为了夺回圣地耶路撒冷。但是,其中的商业利益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据说,这次东征,是威尼斯的商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垄断利益,极力劝请罗马教皇和王公贵族发起的。远征,使威尼斯更加繁荣起来。
同样,佛罗伦萨和其他城市,商业也非常繁荣。出现了许多富裕的商人。就这么,崭新的商人文化和市民艺术诞生了。这种市民的文化艺术运动,就是“文艺复兴运动”。
被中世纪近千年的禁欲主义笼罩之后,市民们十分渴望自由欢乐。他们对教会宣扬的“神性”、“神权”、“神道”深恶痛绝,对封建等级特权与禁欲主义,展开了猛烈地抨击。在斗争中,他们借助古典文化作为自己的有力武器。尤其是东罗马帝国灭亡后,拜占庭帝国的许多艺术家和学者,不能安居乐业,就带着珍贵的书籍、古希腊艺术品等,亡命逃到意大利讲学,更加深了人们对古典文化的了解。于是,轰轰烈烈的“复兴古典文化”的运动,就首先在意大利兴起了。从15世纪中期开始,文艺复兴运动很快传播到欧洲各国。
文艺复兴并不是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简单重复。它的核心思想,就是提倡以人为中心,主张个性解放,宣扬个人的幸福高于一切,蔑视所谓的“天堂”。同时,也瞧不起贵族的世家出身,嘲笑僧侣的愚昧无知,提倡科学,自由。在美术创造上,主要描写人和人的生活。构图讲究变化,强调色彩明朗,线条生动活泼。自由的艺术环境,孕育出了一大批杰出的艺术家。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出现了几大画派。而佛罗伦萨画派的艺术成就最高。这个画派里云集了当时意大利最著名的美术家,他们的作品,充分地表现了崇高的人性和人的情感,否定被神权支配的基督教神秘主义。他们把解剖学和透视法,用于美术创作,使人物形象准确生动,空间布局合理。让我们看一看,他们在世界画坛上的辉煌成就吧!
在佛罗伦萨,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较早有新意的画家,是奇马部埃。据传
说,他从小喜欢画画,每天都去看亡命逃到佛罗伦萨的一个画家画画。当时,他就从这个画家身上吸取到了希腊精神。后来,他很快成为一名匠人画家,他的画,表现出了中世纪画从来没有的生气。
可以看看他的《圣母与圣婴》。画上把重要的人物画得大,次要的人物画得小。可以看出来,他还是在用观念绘画,构图还算不上非常合理,技术上也还有点拘泥形式。不过,与中世纪的作品比较,那要自然生动得多。
奇马部埃还留下了这样的传说。他受佛罗伦萨市民的委托,为一个教堂画一幅祭坛画。在他以前,佛罗伦萨的人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漂亮的绘画。人们从他的画室到教堂,排着热闹的长队,举着旗子,吹着喇叭,运送他的作品。后人称奇马部埃为“画家之父”。
奇马部埃和当时的匠人画家一样,经常到各个城镇巡游。他还受到那波利国王的邀请,为国王工作。有一天,他在郊外散步的时候,发现一个放羊的男孩,正在石头上不停地画着什么。他走近一看,男孩长着一个古怪的面孔,但是,他画的画却非常好。画的全是羊的画像,这使奇马部埃很佩服。于是,他劝男孩说:“你不要放羊了吧!作我的徒弟,好不好!”
当然,这个男孩是求之不得的,有说不出的喜悦。他回家告诉了父亲,马上得到了父亲的允许,作了奇马部埃的弟子。他的技术提高相当快,后来,终于超过奇马部埃,成为一代大师。当年的这个男孩,就是大名鼎鼎的乔托。
当乔托渐渐成为一个大画家的时候,按照当时的风气,要游历意大利的各个城市,锻炼技巧,然后,再回到佛罗伦萨。他是小说家薄伽丘的朋友,和诗人但丁也是好朋友。但丁总是赞扬乔托的画,而乔托也非常尊敬但丁,并在一幅题为《乐园》的大壁画中,画了但丁的肖像。乔托除了在佛罗伦萨作画外,从1308年到1334年间,还在比萨、维罗纳、弗拉拉、拉文纳、乌尔比诺、阿累索、路加、那不勒斯等地,绘制壁画。此后,他以被任命为佛罗伦萨大教堂工程的总负责人,并被授以“大师”称号。不用说,他也画基督的画像。
《犹大之吻》,是乔托最有代表性的《圣经》历史画杰作之
根据《圣经》传说,犹大是耶稣的12使徒之一,相当自私贪婪,以三十块银币为代价出卖了耶稣。在逾越节的晚餐桌上,耶稣指出他是出卖自己的人。他知道自己的丑行暴露了,就提前溜走,并立即给敌人引路,前来捉拿耶稣。这幅《犹大之吻》,描绘的是犹大领来了敌人。他们有手里举着灯笼、火把、兵器的士兵,有祭司长和法利赛人的打手,恶狠狠地冲进客西马尼园拘捕耶稣。犹大走在前头,直奔到耶稣跟前,与耶稣亲吻作为认人的暗号。
画面以多人物的复杂场面来展开。画家有意借这个题材,来表现光明与黑暗,正直与邪恶之间的尖锐矛盾。画上的基督形象,是作为道德完善的崇高象征来表现的。
同样,圣法兰西斯柯的事迹也非常吸引他。圣法兰西斯柯是10世纪左右的人,出身在一个贵族的家庭,一度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后来,他渐渐地感受到神的荣光,就离开了尘世,出家做了僧侣。从此,他在阿西西的山中,恪守宗教戒律,过着极端清苦的生活。可他的爱心和善行也一天天增加。法兰西斯何对小鸟和花草,也都有一颗真诚的爱心。最有名的故事,是他曾经把鸽子集聚起来进行说教。
法兰酉斯柯死后,人们在阿西西修了一个教堂纪念他。乔托就在教堂的墙壁上画了圣人一生的事迹。
这些作品都相当有名,不过,人们最感兴趣的是他画的《圣母与圣婴》。奇马部埃也画过同样题材的作品,两幅画的构图也非常相似。从二者比较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乔托的画更富有文艺复兴时期的特点。乔托画中的圣母,也比奇马部埃画的更有生气,似乎更严肃,虔诚。那年幼的基督,也似乎显得更聪明。这幅作品充满着精神力量,技巧也更熟练。明显表现出向着新的时代发展。
乔托性格正直、豁达,不拘小节,一生中留下不少轶话。
在一个夏季炎热的日子里,他正在聚精会神作画,那波利国王来到他的画室。国王对乔托说:“如果我是你,这么热的天,我就不工作”。乔托听了以后,对他说:“如果我是国王,的确是不会做工作的”。
还有一次,罗马教皇派来的使者说:“教皇想请佛罗伦萨的画家画画,可不知谁画得最好,想要样品看看,才可以决定是不是雇用你。”
乔托眨了眨眼,把画笔在一桶红颜色里用力蘸了一下,随便一挥就在纸上画了很大的红圆圈,然后,递给了使者。“这就是我的画,你看吧!喜欢吗?”使者看了这个大圆圈,真是目瞪口呆,“乔托的画原来就是这个样子!”使者带着这个大圆圈去见教皇。教皇说,“就一个大红圆圈,别的什么也没有!”
“是的,圣父。他是个目中无人的蠢驴!给了他这么好的机会,他却画了个空心大圆圈!”使者很生气回答。
“告诉我,他不用圆规,画起圆圈来困难吗?”“不困难,圣父。他把笔往桶里一蘸,一挥而就。”“唔,是这样!这个圆圈画得真不错,圆得很。他肯定有一副好眼力,
还有一把好手劲,才能画得这个样子。好了,就选他了。”
这是传说中的一件趣闻。它除了说明乔托画的基本功好以外,还体现出了他的人格,不趋炎附势,不畏强权,还敢嘲弄统治者。
乔托上了年纪后,精力仍然十分旺盛。58岁以后,不再画画,开始从事建筑。现在耸立在佛罗伦萨的“乔托之塔”,就是他晚年的作品。
在乔托之后,佛罗伦萨出了一位有名的僧人画家,名字叫弗拉·安其里柯。但这不是他的本名。弗拉·安其里柯,意思是“天使的兄弟”。
安其里柯,是一个清高、虔诚的人。据说,他画画的时候,总是一面祈祷,一面作画。他又是非常谦逊的人。有一次,罗马教皇让他作主教,他说:“不,我虽然能够画个画什么的,但是不能作主教,去管理僧侣们。”他拒绝了教皇的好意。
据说,他从小就喜欢树木、花草和小鸟。他二十岁时进修道院作僧侣,当时的僧侣,除了奉祀神以外,每个人还要作一种世俗人的工作,比如,农民、木匠、医生、教师等工作。那么,安其里柯呢?他喜欢画画,当然选择了拿画笔的工作。
当时,印刷术还刚刚萌芽,书籍都是手抄的。安其里柯就担任写经文的工作。不仅仅写文句,还要在经书上作精美的插图、装饰。这可是他最拿手的。他一点也不嫌厌烦,长年累月一丝不苟地工作。有一天,他脑中出现天使的幻影以后,就画了许多天使的画。
故事是这样的:有一次,他画天使,没画完就疲倦地睡着了。不一会,不知从什么地方飞来了真的天使,拿起安其里柯的画笔,把那幅画补齐了。安其里柯的画纯洁清高,但是,又有点孩子气,使人看起来觉得十分优
雅动人。他的早期代表作《变胎告知》和《圣母加冠》,都给人这样的感受。
在他的画中,处处充满温柔的抒情,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由主义的一种表现。
他以前,是没有这种绘画作品的。
稍后不久,出了一位大师,他集这些人所长,而且远远凌驾于他们之上。
此人就是波提切利。
波提切利生于佛罗伦萨,父亲是个皮匠。他少年时代嫌弃学问,似乎是个没有出息的孩子。父亲就打算让他做金银工艺匠。不过,他很喜欢画画,而且很有绘画天资。15岁的时侯,父亲把他送到画家菲利浦·利比的门下学圆。
利比是一位虔诚的教徒,又是一位现实主义的画家,他最善于表现世俗生活情感。波提切利跟随利比到佛罗伦萨附近的波拉多城作画,利比花了四年时间为该城的大教堂作壁画。四年的学徒,使波提切利的艺术知识和技巧提高很快。后来,波提切利又到佛罗伦萨著名雕刻家安德烈·佛罗基俄的工作室学习,就在这里,他与文艺复兴的伟大巨人达·芬奇同学。
波提切利还受过当时另一位著名画家安东厄奥·波拉尤奥罗的艺术影响。这位画家最善于表现人体。波提切利就这么博采众家之长,融汇到自己的艺术之中。所以,日后成为佛罗伦萨画派早期最杰出的代表画家。
在佛罗伦萨画派当中,他是最富于幻想的。当别人都对基督教的画着魔的时候,他大胆地开始画异教的画题。有名的《春》和《维纳斯的诞生》就是代表。
《春》是根据意大利诗人彼里西安的寓言长诗构思创作的。描绘的是清晨黎明时分,在幽静的桔林草地上,布满了盛开的鲜花。画的中央站着盛装打扮的维纳斯,面容略带忧愁。画像似乎想通过画中形象和环境,来象征自然万物的生命力。维纳斯衣着整齐,仪态显得肃穆庄重。但是,画家并不是想特意塑造美神,而只是想塑造一个平凡的女性。
在维纳斯的右边,是三个美神弗罗基尼、阿格莱西、查利亚。他们在天上分管宴会、舞蹈和交际,也分别代表美丽、青春和欢乐。女神们显得高雅绰约,翩翩的舞姿中隐含着逢场作戏的难色;三美神右边是一位健美的男青年,他叫赫尔密斯,是宙斯和赫拉生的儿子;在维纳斯左面一组神像中,上方一个是西风神塞非尔,正在用双手抓住想逃走的山林女妖克劳瑞斯。女妖一跃而变为容光焕发的花神,正身披花衣衫,在撒播花朵。她的前面,是娇健的春神。也有人说,风神是在推着花神和春神来到人间。春神和花神一起,把花草撒遍大地。这里的女神们,实际上是美好春天的化身。
《春》既然是表现春天的,环境又十分美好,为什么画家不表现春暖花开,而偏要创造出一种阴冷的气氛呢?好像是春天到来的一阵西北风,给人一种春寒的感觉。那么,女神们为大地送来了春意,又为什么不见一丝笑容呢?相反,看上去,她们内心并不愉快,像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使画面呈现出一种微妙的、多少有点伤感的诗意。有人认为,这种伤感反映了当时贵族文化的悲观主义。
波提切利出身低微,但是,他以杰出的才华跻身于上流社会。他还在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佛罗伦萨的统治者——美第奇宫庭中的座上客。在宫廷里,波提切利接触了人文主义者、作家和诗人们。所以,他的画常常具有一种诗的抒情气质,同时,也多少带点贵族的哀伤。
据说,《春》是波提切利奉命创作的。画中的美神,是以当时的著名美
女茜蒙奈塔作为想象中的模特的。茜蒙奈塔16岁嫁给佛罗伦萨的委斯普琪,不久,就被美第奇的弟弟朱里安诺看中,把她抢占过来。她22岁时,在美第奇家举行的选美会上当选为“女王”。可是,第二年,就暴病死亡。在她出殡的时候,不用棺材,而是让她仰卧在车上,四周围上鲜花。全城的人看了以后,无不为之惋惜。波提切利更是如此。所以,他在画这幅画的时候,就不免把自己的这种情绪带到了人物身上。
《维纳斯的诞生》就更光彩照人了。它和《春》是波提切利全部作品中的两颗明珠。画面描绘的是美丽的西西里岛的传说:爱和美的女神维纳斯,从珍珠贝壳中诞生出来。时候是春天,也是吹着西风。于是,女神的身体被风吹佛着,像耀眼的光焰一样颤动。因为女神不是凡人,就不能像人一样站在地上,画家让她忧郁地站在贝壳上。正在给女神穿上美丽的衣服的,当然是花神弗罗拉。
考察一下这两幅作品,主题都是反基督教的。画上所描绘的女神的容颜,都带有情欲的意味,具有人类的忧郁。虽然是遥远时代的希腊女神,却给人一种近代人的感觉。女神们都被画成披着极薄的纱,或是裸体,但是,都没有一点害羞的样子。这在中世纪封建时代的绘画中,是从来没见到过的。我们在波提切利的作品中,第一次看到充分发挥了文艺复兴的精神。但是,作者却因此遭受恶运,受到当时宗教狂热分子的残酷迫害。
佛罗伦萨真是人杰地灵。这以后不久,产生了世界美术史上的三位巨匠,他们就是: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他们的艺术成就,古往今来有口皆碑。不过,他们留到后面再来评价。
且说佛罗伦萨的艺术,在拉斐尔死后,急剧地衰落下去。同时,也使整个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衰退。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再说说意大利另一个水上城市——威尼斯的情景。
15世纪的威尼斯是欧洲最大的海上强国,它是近东和欧洲海上贸易中心,据说全城有20万人从事商业手工业生产。政权掌握在新兴的资产阶级手中,这些人追求享乐,就特别需要艺术品。所以,促进了艺术的繁荣。
威尼斯的艺术曾受到拜占庭和北欧的艺术影响,而且,更是吸收了佛罗伦萨画派的艺术成就。到了16世纪,形成了独特风格的威尼斯画派。
他们画的题材大多数是宗教和神话故事,但是,更重视表现人的欢乐、狂热和激情。内容上以爱情、酒宴、裸体女子较多。与佛罗伦萨画派相比,他们重视色彩,十分讲究色彩变化。有时候,把物体画得模模糊糊。为什么不画清楚?那是有原因的。威尼斯是海边的水上城市,那一带水蒸汽总是很多。所以,物体的形象常常看起来带点模糊,而且十分柔和。早晨,傍晚,太阳的斜晖映照,所有物体又时时闪烁着美丽的光辉。
那么,威尼斯派的绘画,从谁开始,又是怎样发展的呢?
威尼斯派是从一个叫雅科布·贝利尼画家开始的。不过,传授这一派画法的,还是安东奈洛·达·梅纳。
在威尼斯画派当中,有一个人可给众画家撑了门面,他就是乔尔乔内。乔尔乔内是农民的儿子,品性善良好学。没有受过很多教育,但是他刻苦努力。他喜欢吹笛子,所以,他的画里,吹笛子的人物非常多。著名的《田
园的合奏》就是这样。另外,他的画,色彩非常美,人们都认为有音乐的和谐。那一定是他对音乐感兴趣,很能理解音乐的美。
乔尔乔内才华出众,但是英年早逝,只享受到33个春秋就与世长辞了。
他的生平,很少有人知道。作品保存下来也不多,最多只有7幅。最主要的作品有《田园的合奏》、《三个哲学家》和《沉睡的维纳斯》。
提香的出现,威尼斯派绘画达到了顶峰。
提香是将军的儿子,从小就不爱读书,一到上学的时候,就跑到城外,到山野森林里去游逛。要不,就到郊外摘花,将花揉烂取出它的汁液画画,家庭教师对他一点办法也没有。他的父亲只好把他送到威尼斯去学画。
老师是乔瓦民·贝利尼。最初,提香很听贝利尼的吩咐,学贝利尼画的风格。在贝利尼的弟子中,这时还有乔尔乔内。他年纪较大,所以,也教给提香一些东西。后来,提香一点也不听老师的了,只听乔尔乔内的教导。贝利尼很生气,把两个人都开除了。他们没有办法,只好靠画画维持生活。不过,提香的画总是更受欢迎。因此,乔尔乔内感到没趣,两人的关系开始疏远。不久,乔尔乔内就早亡了。此后,威尼斯就是提香一个人的天下了。
36岁时,提香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和资格担任威尼斯共和国画师的职位了。这时,恰巧老画师贝利尼去逝。提香应威尼斯政府的聘请,接替了国家画师的职位。这一下,提香有机会广泛地结识各方贵族。所有到威尼斯的亲王、贵族、学者和知名人士,也都一定会去拜访提香。
到57岁时,提香的交往简直达到了高峰。就连罗马教皇,当时最大的封建君主,西班牙国王兼罗马帝国皇帝的查理五世等人,也都与他有交往。他们的思想必然对提香的艺术创造产生影响。所以,在上层社会里,他的创作是最有威望的。同时,他与威尼斯进步的人文主义学者,有着广泛的友谊。在最反动的年代里,他坚决维护民族尊严,反对教会专制。
提香善于使用华丽的色彩,他用这种技巧陆续画了许多出色的作品,令人惊叹不已。他特别擅长描绘出金色的调子,产生了“提香的金色”这个词汇。据说,米开朗基罗看见他的色彩,赞美地说:“如果形象再正确一点,就会成为世界第一的画家。”
《天上的爱与人间的爱》,是提香青年时代的代表作品。究竟画的构思是什么,谁也不太明白。不过,大致可以这样认为,穿衣裳的女性代表纯洁的天上的爱;而完全裸体的,坐在井边的,举止有点轻浮的,表示人间的爱。但是,也有人解释的正好相反。
提香晚年最主要的代表作品是《抹大拉》。抹大拉是圣经中所写的一个妓女。因受耶稣感化,忏悔了过去的罪恶,得到了上帝的赦免,最后,成为圣女。
画中的抹大拉眼睛仰望苍天,眼圈发红,充盈着泪水,好像正在为自己过去生活的罪孽而深深哀痛。近处的骷髅,说明她已经看破红尘;摆在骷髅上的圣经,说明她笃信宗教。但是,破碎了的衣服从肩上脱开,是为了显示她丰满的肉体。在肥腴的手指按抚下的胸脯,似乎正在起伏。从画中可以看出,提香是要把神圣的东西拉回到凡间来。
提香是画家中生活最幸福的人。他像米开朗基罗那样长寿,活到99岁;又像拉斐尔那样幸运和得宠。他有很多钱,住在像宫殿一样的家庭里,过着豪华的生活。直到最后得鼠疫病死去。
提香确实是威尼斯派最大的画家。不过,他之后,还有天才人物。其中最杰出的是他的两个弟子,一人叫丁托列托,一人叫委罗奈斯。
丁托列托是“染匠的儿子”的意思。画家的真名叫雅科布·罗布斯其。不过,现在谁也不叫他的真名。
丁托列托从小喜欢画画,在家里的地板上、染坊店的墙壁上,到处都画满了画。父亲为此很骄傲,请求提香收他为弟子。但是,他桀骜不驯,一点也不遵循老师的教导,终于,被提香赶了回来。可是,他对这件事毫不在乎。
他的志愿,就是要具备提香的色彩和米开朗基罗的形象。他以旺盛的精力,画了许多出色的大幅的画。他说,如果画幅不大,就画得不完全,不好看。他的《天国》壁画,画在威尼斯宫殿的大厅里,与米开朗基罗的《末日审判》在一起,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最大的壁画。
关于丁托列托性格暴躁的特点,留下这么一个趣闻:有一次,一个弟子把画卖给了商人,但买主觉得价钱太高,于是,想请丁托列托看一看值不值。到了他家,丁托列托看了那幅画,马上火冒三丈,当场给了弟子一耳光。商人大吃一惊,又很高兴,以为这样一定可以用很贱的价买到手了。没想到了托列托说:“傻瓜!你怎么把这么好的画卖得这么贱!”
委罗奈斯性格活泼,画了许多威尼斯的祭典、宴会等热闹豪华场面的画。他喜欢画那些愉快欢乐的场面,特别善长用银色调子作画。和提香的金色相对,也有“委罗奈斯的银色”说法。
16世纪以后,佛罗伦萨派开始衰退;17世纪以后,威尼斯派又失去繁荣。盛极一时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宣告结束了。与此同时,在尼德兰、法国和德国,也曾经一度繁荣,产生了著名的画家。
尼德兰,就是现在的荷兰、比利时。在尼德兰,出现了一个画家之家,那就是勃吕盖尔一家,这一家中最有名的是老勃吕盖尔。
他是尼德兰偏僻农村的农民的儿子,是个有点不可思议的人。性格特别独特,画题离奇古怪。当时,绝大部分的画家,都是以基督故事、神话传说,或贵族、僧侣的肖像为主,还有富裕商人的家庭生活。勃吕盖尔却描绘农民的生活、民间的习俗。画出像《一群乞丐》、《村中结婚仪式》等画。
此时,日耳曼民族中出现了丢勒。他的整个艺术活动标志着德国文艺复兴的光辉灿烂时期。
丢勒的画具有版画的特征。尤其是他画人的头发,特别丝细流畅。他访问威尼斯时,威尼斯派的大师贝利尼认为,丢勒肯定用特殊的笔画头发。他想要一支丢勒用过的画笔。没想到,丢勒拿出一大把普普通通的画笔,叫他随便拣,说自己用的就是这种笔,并且当场表演,让贝利尼十分惊叹。
不过,丢勒的生活并不富裕。他的妻子甚至拿着小木版画到市场上去叫
卖。
然而,最能代表意大利文艺复兴成就的,当数佛罗伦萨派的“三杰”,他们是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
先谈谈人类文化史上的巨人达·芬奇。
达·芬奇是个私生子。1452年4月15日出生在佛罗伦萨西北的芬奇镇。他的父亲是当地一个富裕的公证人,母亲是个朴实的农家妇女。在他刚出主不久,父亲就和一个富商的女儿结了婚,母亲也改嫁同村的一个人。达·芬奇从小就是在继母和祖父母的管教下长大的。
达·芬奇从小非常善于思考,喜欢画画和玩弄粘土。他常拿着写生本到街上去,喜欢把容貌显得奇怪的笑态速写下来。同时,他多才多艺,对音乐、数学、地理、建筑、医学、工程学等学科,也都有浓厚的兴趣。
达·芬奇很想当一名画家,但遭到父亲的反对。不过,这也难怪,那时的画家是低人一等的,父亲希望自己的儿子当一位律师。小芬奇下定决心要
说服父亲。
有一天,他在一块木板上画了一条逼真的可怕的龙,放在半明半暗的房门口。当父亲踏进他的房门口时,突然失声惊叫逃走。这时达·芬奇笑嘻嘻地抱歉说:“爸爸,别怕,那是我画的龙。我知道我画得很好”。达·芬奇赢了。父亲知道儿子在绘画上有才能,决定在芬奇17岁时全家移居佛罗伦萨,同意送他到当时的艺术大师委罗齐奥那学画。
不久,达·芬奇就掌握了一般的绘画技术。1481年,当他29岁时,得到了施展才华的大好机会。他接受了为圣多那托修道院描绘祭坛画《三贤王的礼拜》的任务。这幅画的题材来自圣经故事。故事讲的是:东方三贤王看到了一颗不可思议的星出现,认为这标志着救世主的降临,就前去礼拜刚出世的圣婴。这个题材早就有人描绘过,但达·芬奇这次作了新的构思,使众多的人物群像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当然,他真正的作品,还是1487年作为米兰大公的客人,住在米兰之后。达·芬奇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在1483年,他曾经给米兰大公写过一封自荐书,他说:战争时,他可以发明武器,筑垒城堡;和平时,他会兴修水利,建筑宫殿;他又是医学家、音乐家、戏剧家和画家。因为他多才多艺,很受米兰大公欣赏。
达·芬奇在米兰居留时所画的作品中,最著名的是《最后的晚餐》。这幅画是画在圣·玛利亚·德尔·克拉基阿教堂的餐室墙壁上的,据说,前后用了两年时光。这幅画取材于圣经故事中的“设立圣餐”这一节。在逾越节的一个晚上,耶稣预知他的死期将临,和他的12个门徒共进最后的晚餐。正在进餐时,耶稣对门徒说:“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这句话刚说完,门徒们顿时引起闪电般的反应。他们个个都感到突然。有的转身,有的站起来向主发问:“主,是我吗?”耶稣回答:“同我蘸手在盘子里的,就是他要出卖我。”犹大就问:“拉比,是我吗?”耶稣回答:“你说的是。”画面就表现12个门徒一瞬间的戏剧性场面。
全画总共13人,基督坐在当中。12个门徒分成四组,平均排列在左右两边。左边一组由巴多罗米奥、安德烈、小雅哥三人组成。巴多罗米奥好像怀疑自己的耳朵听错了,从座位上跳起来,手按在桌上,面向耶稣,情绪激动;安德烈双手张开,手指向上;夹在中间的小雅哥紧张地由背后伸手到第四个人的肩上,形成了两组间的关系。这三个人都面向耶稣。
右边一组,由马太、达太和西门组成。三人听了这骇人听闻的消息后,不由地谈论起什么来,三人的手都伸向画面的中心。
中右一组,是多马、老雅哥、腓力浦。多马伸出一个指头,好像在问老师:“有一个人要出卖你?”和他坐在一起的老雅哥张开两手,动作十分惊讶:“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呀!”年轻的腓力浦则用双手掩着胸部,似乎在说:“难道怀疑我对老师有背叛行为吗?”
中左一组的彼得、约翰和犹大三人最富有表情,也是画上的主要角色。坐在耶稣旁边的约翰歪着身子眼睛向下,两手手指交叉,有气无力地放在桌上,显得非常忧愁;火暴脾气的彼得,情绪激昂。他从座位上跳起,似乎在问约翰,叛徒是谁?他手中已握了一把切面包的刀,无意地靠近了犹大的肋部。对于犹大,达·芬奇采取了特别的表现手法:他听了耶稣的话后,情绪紧张,身子稍往后仰,右臂支在桌子上。右手紧握钱带,露出一种抑制不住的惊恐。这13个人中,只有犹大的脸色是灰暗的。
坐在中央的耶稣,摊开双手,把头侧向左边,表情显得无可奈何。这13个人,年龄、性格、身份都不一样,达·芬奇表现他们十分贴切。尤其是把每个人的心理和感情都准确地描写出来了。
达·芬奇画这幅画十分辛苦,搜集了无数的资料。教堂的主持人嫌他画得太慢,去向米兰大公暗中汇报,说达·芬奇整天游荡,很少画画。当大公问达·芬奇时,达·芬奇和蔼地回答:“画家必须想好了才能动笔,特别有两个人头,我至今也画不好。一个是基督的那种仁慈的美,一个是犹大的头,我想不出一个人得到了那么多好处,竟会背叛他的恩人。不过,为了快一点,我觉得把教堂主持的头像用上去算了。”吓得主持再也不敢去催促他了。
他作了许多人物速写。最后,他在下层的无赖人物中找到了一个,可以充作犹大的头像。他一边画,一边作笔记:“一个人饮过酒,把杯子放下,头转向说话者;另一个人,合拢双手,紧蹙双眉,看着自己的同伙;还有一个人,伸出两手的手掌,把肩耸到了耳边,嘴上又显出惊奇的状态”等等。
五百多年过去了。这位艺术巨人的伟大作品,对于今天的画家和观众,仍然具有极大的魅力。但是,壁画是采用油胶混合画法,容易剥落。再加上米兰气候潮湿,画受腐蚀严重。在17世纪时,教堂在壁画的下部开了一个门,彻底破坏了画面的完整性。1726年,曾经进行过最初的修复工作。但是,70年代后,由于法军的占领重遭破坏。尤其是1800年,这个食堂成了法军仓库,盖世巨作被尘埃淹没了。之后,又进行过三次复修,几乎恢复了往日的光辉。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再一次震得壁画斑落,几乎完全毁坏。只是近年来,许多专家精心修复,才保持了今天的面目。
不久,达·芬奇离开米兰去佛罗伦萨,在那里画了有名的《蒙娜·丽莎》,留下了世界上最“神秘的微笑”。据说,蒙娜·丽莎是佛罗伦萨一位银行家大佐贡多的妻子。达·芬奇在画她的时候,她才24岁。这位夫人刚刚失去自己心爱的女儿,常常郁郁寡欢。画家在画她的肖像时,为了让她面露微笑,想出种种办法:请乐师给她奏乐唱歌,或者说笑,让快乐的气氛帮助她展现笑容。画上的蒙娜·丽莎呈现的笑容很微弱,但是,可以从她的眉宇间看出内心的愉悦,一丝微笑似乎刚从她的脸上掠过。稍稍翘起的嘴角,微微舒展,可以让人感到这位妇女在被画的时刻的心情。但她那安详的仪态,表明她的微笑是平静的,不致引起情绪上的波动。蒙娜·丽莎的微笑显得特别有魅力,所以,美术史家就称它为“神秘的微笑”。
在作画的过程中,有一次,达·芬奇走近蒙娜·丽莎,惊奇地发现,这两只手是多么美妙啊!他用柔和的语调说道:“夫人,如果您不反对的话,我想描绘一双不加装饰的手,另外,脖子上的项链也请夫人去掉。”蒙娜·丽莎急忙从手上退下戒指,从脖子上脱下珍珠项链。画上的那双手,丰满、柔嫩,显示了她的温柔、文雅。
在作画过程中,达·芬奇被蒙娜·丽莎的美迷住了,并且偷偷地爱上了她,就使这幅肖像的创作成年累月拖延下去。不过,画家是把她作为一种理想来爱恋的。但是,肖像总是要完成的,那是在四年之后的事了。
对于蒙娜·丽莎的微笑,几百年来曾使多少人为之倾倒,也引起了许多评论家奇妙的想象。还有的说,是“谜一般的微笑”,是“神秘的微笑”,是“魅惑的微笑”,还有的说,是“邪气的微笑”。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她的微笑。只要站在这幅画的面前,都会被蒙娜·丽莎深深吸引。曾经留下过这样的故事:有个英国人,把这幅画的复制品挂在墙上,早晚都
望着她,始终没有解开蒙娜·丽莎的谜,结果发了疯,用手枪击穿心脏死去。
还有一个故事:欧洲大战时,一个意大利青年画家把这幅作品从巴黎卢浮宫美术馆偷走。原因是,意大利人达·芬奇的名作,竟成了法国人的东西,他觉得无法忍受,青年画家偷去了,但是无法处理,他觉得把它卖掉是件可耻的事。没有办法,自己去坦白,作品再一次回到卢浮宫。
达·芬奇一生画了许多画,可是,他的晚年非常孤独冷清。据说,是因为出现了精力充沛、年轻又富有天才的米开朗基罗夺去了他的名声。1516年,达·芬奇移居法国。三年后,他在法兰西国土上与世长辞了,享年67岁。他的学生和朋友,佛朗西斯科·麦尔基说:“芬奇的死,对每一个人都是损失,造物主无力再塑造一个像他这样的人物。”
公元1475年3月6日晚上8时,意大利佛罗伦萨附近的卡普莱泽,迎来了一代天才“巨人”的降临。这个初生的男孩,就是米开朗基罗·波纳罗蒂。
母亲在生下他后就离开了人世。他是在一个石匠的妻子哺育下长大的。
14岁时,他被送到画家基兰达约的工场学艺。他的技艺提高很快,使老师感到很震惊。不到两年,他又转入美第奇家学习雕刻。
当时,佛罗伦萨城的中心人物,是美第奇家的罗伦索。此人是个大银行家,而且,十分喜欢有学问和艺术才华的人。他喜欢米开朗基罗的纯朴、真诚,不仅给米开朗基罗薪水,还像对儿子一样对待他。
然而不久,罗伦索去世,他的儿子科西莫作了美第奇家的主人。他一点也不热爱艺术,而且,对米开朗基罗冷冷淡淡。米开朗基罗一气之下,离开佛罗伦萨去了罗马,这一年他才24岁。他在罗马制作《哀悼基督》的雕像,作品受到欢迎。后来,佛罗伦萨人民呼唤他回来。再三思考后,他回到了故乡,把在当地沉睡了多年的巨石,变成了闻名世界的《大卫》英雄立像。
从此,米开朗基罗的名望远播,新任教皇朱理二世召他到罗马。对他说:“你为我修建陵墓”。这是他施展才华的好机会。他很快设计了一个雄心勃勃的陵墓草图,使教皇十分感动,立即下令动工。在创作过程中,他和教皇建立了十分密切的关系。这为他带来了光荣,也引来了灾难,激起了一些人对他的妒嫉。这段时间中,他创造了《胜利者》雕像。
在他55岁时,因守城失败得罪了教皇。教皇强迫他继续承担以前的陵墓工程,方可免去守城之罪。在这样的不愉快中,大师雕刻了《昼》、《夜》、《晨》、《暮》四个男女裸体雕像。
当时他不是画家。教皇宫中的西斯廷礼拜堂的墙壁和拱顶壁上还没有画,要决定找人来画。那些嫉妒米开朗基罗的人,想使他丢脸,就建议说:“让米开朗基罗来画好了。”正好,教皇也有这个意思,就吩咐米开朗基罗去画。
开始,米开朗基罗拒绝说:“我是雕刻家,不是画家。”但是教皇不听。米开朗基罗无可奈问开始工作了。这幅壁画上,画有300多个裸体人物,取名《末日审判》。他在创作时,倾注了全部心血。从早到晚仰着头,连晚上也点着蜡烛画。据说,由于长期仰着头作画,当作品完成的时候,有一段时间连头都不能转。此画可称得上是一流杰作。本来打算使他丢脸的人,此时,哑口无语了。
后来,出现了血气方刚的拉斐尔,动摇了米开朗基罗霸主的地位。可他不服气,竭力与拉斐尔较量。曾经留下了这样的故事:有一天,他看见拉斐尔带着许多从者到梵蒂冈宫廷去,就嘲讽说:“怎样啦,真无聊极了。简直
像被押送到牢房去一样。”拉斐尔也毫不示弱。他看见米开朗基罗孤单一人,就说:“嘿,简直像个被驱逐出境的人。”
尽管两人的关系很坏,但事实上,又都互相佩服。拉斐尔偷偷地学习米开朗基罗的雄壮有力,米开朗基罗却学习拉斐乐的优美。
米开朗基罗为艺术贡献了自己的一生。有位朋友对他说:“太遗憾了!你没有娶一个妻子,应该多生几个孩子,把你多年劳苦的光辉业绩当着遗产留给他们。”他回答说:“我已经和一个女人,这就是常常使我痛苦的艺术结合,生育的孩子太多了。我的孩子就是作品,它们在我死后将留传于世。”1564年2月11日,米开朗基罗与世长辞了。在临终前,他遗憾的不是生命的结束,他对帮助他忏悔的红衣主教说:“在我刚刚对艺术有点入门的
时候,我却要死了。我正打算创作我的真正的作品呢!”《大卫》塑像,使米开朗基罗名彪青史。
在圣经故事中,大卫是古以色列的国王。他少年时是个牧童。当非利士人侵犯以色列时,大卫到前线给他的哥哥送饭。敌方的哥利亚十分凶悍。正当以色列人无法抵挡时,大卫用甩石机杀死哥利亚,挽救了整个国家。他小小年纪,就立下奇功,后来,成为以色列的国王。这个圣经上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被米开朗基罗作为爱国英雄的象征。而且,他还说:当领袖就应该像大卫一样保卫祖国。
雕像很大,高有两米五。大卫双目凝视前方,左手拿着投石器,似乎正准备投入一场新的战斗。
雕像完成以后,放在什么地方呢?这是人们讨论的热点。因此,佛罗伦萨政府专门为此设立一个委员会,邀请许多著名艺术家共同讨论。最后,还是尊重米开朗基罗本人的意愿,放在市政厅的门前,作为城市保卫者的象征,鼓舞和教育后代子孙。不过,现在原作被佛罗伦萨美术学院珍藏,市政厅门前立着的是复制品。
米开朗基罗在他70岁时,终于完成了《摩西》,这尊雕像被称为“近代雕刻的最高成就”。这座雕像是半人半神、基督教与异教的完美结合。
《摩西》题材也是来自圣经故事。
摩西也是基督教传说中的一个英雄。在他83岁高龄的时候,率领60万以色列人摆脱了埃及的统治。在摩西身上,米开朗基罗把他塑造得目光炯炯,具有无限的洞察力,能刺透一切狡诈与虚伪。他那延伸到腰部的长胡须,增强了他的神圣权威和尊严。那捋着长须、青筋突出的双手,显示出了内在的精神力量。头上两只像角的东西,是权力、威严和刚毅的象征,这是以色列传说中的圣光。
同时,米开朗基罗为朱理二世陵墓创造了两个奴隶雕像。一个是《垂死的奴隶》,一个是《被缚的奴隶》。《垂死的奴隶》雕像,双目紧闭,并不像垂死,好像在睡眠中一般。胸前的绳索,象征着暴力与专制。艺术家并没有让奴隶表现出极度痛苦。《被缚的奴隶》,运动节奏非常清楚,人物壮实的躯体扭曲,力图摆脱身上的绳索。他的面部,显露出坚强不屈的意志。有人称他为“反抗的奴隶”。不知什么原因,这两尊奴隶雕像没有安放在陵墓前,而是转送了别人。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第三位大画家是拉斐尔。
拉斐尔出生在乌尔比诺城,父亲是宫廷画师。他16岁时,到一个叫鲁其诺的画家那儿学画,这位画家的作品大多数是明朗的牧歌式的情调,拉斐尔
受他的影响相当深,初期作品就具有这种风格。
当时,年轻的拉斐尔听说,达·芬奇是意大利第一的大画家,非常向往,就到佛罗伦萨研究达·芬奇的艺术。这使他的卓越的才能得到了更大的激发。从此以后,他创作了许多出色的作品。
拉斐尔非常英俊,性格温和,举止优雅,是一个人人见了都喜欢的青年。但是,非常可惜,一代天才画家只活了37岁。在他短暂的一生中,画了将近
300幅画,其中,大多是圣母的画像。由于圣母像数量很多,所以,要在前面加上定语,比如,《花园里的圣母》、《座椅中的圣母》、《大公爵的圣母》等等。
当然,最有名的还是《西斯廷圣母》。在画面上,我们看到:圣母怀中抱着年幼的基督,乘着云朵从天而降,来到了苦难的人间,给人们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在圣母的两侧随从的,是年老的教皇和圣女巴尔巴拉。画的下方,有两个顽皮的小天使。
我们看画中的圣母不是被华丽的衣衫装饰起来,头上也没有戴着闪烁发光的桂冠。她赤裸双脚,身上披着一件布斗篷,怀里抱着一个胖得可爱的圣婴,完全是一副普通年轻妇女的形象。这位崇高的圣母玛利亚,优美、匀称的体形显得沉静安详。她的两眼闪烁出深沉而善良的光辉,同时,还流露出有点恐惧和不安。两只手,深情地搂抱着小圣婴。整个形象显示出纯洁、朴素动人的魅力。
拉斐尔把圣母画得出神入化,栩栩如生,使他登上了荣誉的高峰。因此,委托他作画的任务应接不暇。后来,他不得不建立庞大的作坊,让许多助手和弟子帮忙代笔。很快地,罗马教皇把他接进了梵蒂冈宫内。要不是英年早逝,拉斐尔在宫廷的地位,很可能非常显赫。
到了罗马以后,拉斐尔在教皇签字大厅描绘了反映古代科学、哲学等文化繁荣的《雅典学院》。这幅画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建造的雅典学院为题。画面上汇聚着不同时代的50多位大学者,其中有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他们在自由讨论,情绪十分热烈。艺术家出色地画出了每个人的学风和性格。
画面的色调处理也十分和谐。背景全是乳黄色的大理石建筑物,人物的衣饰有红、白、黄、紫、赭等颜色,相互交错。同时,画面的立体感也相当强。
到拉斐尔的时代,画家已经不是匠人,而是受人尊敬的“艺术家”了。拉斐尔很富有,过着幸福的生活。但是,就在他画《基督升天》时,中途去世了,年仅37岁。他的艺术一直都是纯朴生动的,不偏不倚,圆满和谐,被认为几乎是完美无缺的。所以,人们尊称他为“画家的王子”。而且,他所画的《圣母》像,受到所有人的欢迎。比如,在英国,要是说那个女人“像拉斐尔的圣母一样”,就等于说,那个女人有说不出的美。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