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本是一颗畸形的珍珠。鲁本斯给皇太后画像。艺术家们说贝尼尼刻的是“非驴非马”的东西。委拉斯开兹身在宫廷心在外。伦勃朗的画有多少?圣母变成了农妇。街上流行罗可可。
翻开词典,巴洛克这个词,原来指的是西班牙的一种珍珠工艺品,西班牙人把一种巨大的畸形的而且还是变色的珍珠称作为“这个是巴洛克”。今天,人们差不多已经忘记了巴洛克的原义。现在的人说巴洛克,主要是用于建筑上的一个名词。
什么样的建筑才叫巴洛克呢?话得说到16世纪以后,当时,以意大利为中心,一种奇怪的建筑突然又时髦起来,说它“又时髦”是因为大画家米开朗基罗曾经创作过这种建筑。这是一个巨大而沉重的建筑,大得让人惊异,重得也很奇怪。大概是人们从这种建筑想到了那种巨大、畸形、会变色的珍珠,所以,把这种建筑叫作“巴洛克”风格,并常说“这是巴洛克”。
说具体点,比如:柱子大得不得了;屋顶上安置许多的雕像;一眼望去,健壮如牛的建筑等等就是巴洛克。建筑上的巴洛克也传染给了雕塑,雕塑上的巴洛克人的姿势夸张,让人激动;衣服的皱褶,凹陷很深,甚至出现阴影。巴洛克还一传不可收,波及到室内的装饰、家具,像椅子、桌子和衣架都给人沉重威严的感觉。
巴洛克艺术最初起源意大利,而不是生产巴洛克珍珠的西班牙。17世纪的法国最崇尚它,当时的法国人认为这种巨大沉重又奇怪的建筑和雕刻很可爱,于是,连服装、日常的礼仪都是巴洛克式的。
说法国人喜欢巴洛克,有一个有趣的原因:
17世纪中期的时候,法国的国王是路易十三。这个国王算是有才之人,任命有名的大主教黎塞留和马萨林为宰相。这两人也是魄力非凡,压制了大贵族,确立了王权。国王的儿子路易十四上台,接过的是一个强大王权的法国。国泰民安,路易十四无事可做,于是便借王权强盛之际,和荷兰、西班牙、意大利打仗,连战连胜,王权也越来越扩张。然而,物极必反,国家国库被打空了,国力也就衰退了,那是后话。不过,路易十三、十四时代,法国大有欧洲霸主之势。
要成为欧洲的霸主,就必须有霸主的威严,什么才能体现这种威严!法国人认为,巴洛克的风格正合其意。于是,他们大兴土木,在巴黎的郊外建筑了一座有霸主威严的宫殿,这就是著名的凡尔赛宫。
建筑体现出霸主的威严,雕刻也立即附和,一律表现出巴洛克的式样,巨大而笨重。庭院室内装饰、家具的设计等等都是如此,巴洛克无处不在,最后,连出入宫廷的贵族、贵妇人的服装、礼仪作法、言谈举止都变成隆重威严的,原先的女性以柔软娇弱为美,现在却绝对不允许,因为这显然不是巴洛克风格。
出入于国王路易王室的人要巴洛克,远离国王的人也开始附庸风雅,迫随这种倾向,喜欢巨大而威严的东西,自己的性格也变得忘自尊大和高傲,他们认为这种性格才是巴洛克风格的。在这群追随者中,僧侣和商人最积极。
人都变得巴洛克了,作为艺术的绘画更不能超脱这种风气之外。所以,在国王要称雄的时代,法国的绘画中大多也都是具有庄严感的所谓的巴洛克
式的作品。
法国人最崇尚巴洛克,巴洛克在法国也沸沸扬扬了很多年,但令人可笑的是,法国在巴洛克时代,却没有出现过一位真正的巴洛克风格的大画家,而巴洛克式的裙子却几乎穿在每个妇女的身上。
唯一的一个名气较大的巴洛克画家是普桑。如果以普桑的血缘关系说,他还不能完全算是法国人,他生于诺曼底,从小到了巴黎,并成为一名画家。都说巴黎花花世界,人间天堂,然而,普桑却身在曹营心在汉,一心向往意大利的艺术,他几次想去意大利,好容易达到目的时,他已4O多岁,放射光华的年岁已过。
俗话说“龙眼识珠”,普桑到了意大利的罗马以后,声誉高涨,甚至受到罗马大主教的保护,荣耀无比。
普桑的名声有一天终于传到了法国,国王路易十三才意识到,本国的人才已经外流,于是,写信要召他回国,普桑虽不愿意,但那儿毕竟是自己的故土,也就在1640年回到了法国,生活在宫廷里,受到优厚的款待。普桑念念不忘的是自己在罗马的艺术,好容易熬过了两年,终于又去了罗马,以后再也没回法国,令路易十三国王大为遗憾。
不过,普桑在法国虽只呆了两年,但也没负国王的重望,给法国的绘画史留下了重大的足迹,他的《阿尔卡迪亚的牧人》和《诗人的天启》,都是表现健壮的男性的宏伟壮丽的画,被人们认为不愧是巴洛克的绘画大师。
法国没出大的巴洛克画家,但它所支配的一个小国法兰德斯却出了欧洲第一个巴洛克画家,也是最伟大的巴洛克画家,他就是天才的鲁本斯。
法兰德斯是哪儿?它是尼德兰国在荷兰独立以后剩下的那一部分,在今天的比利亚以及附近的一些地区。
法兰德斯虽是小国,但它被法国的政治势力所支配,路易王朝的爱好就是它的爱好;法国崇尚巴洛克,法兰德斯的画家也立即改画巴洛克风格。
鲁本斯的故乡是安特卫普,他的父母在德国各地流浪时,生下了他,父亲去世后,母亲带他回到了家乡,鲁本斯不久就进了宫廷,作了公主身边的侍童,他被迫学会了拉丁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和英语。
他还跟着叔伯哥哥学绘画,22岁时,他成为一名挺不错的画家,终于到了他朝思慕想的艺术之国意大利去留学。
在意大利除了绘画,他的爱好是临摹提香和委罗奈斯的画,临摹得非常成功,被一个侯爵看中,这样他成了侯爵的宫廷画家。不久,他又被重用,作为外交官,到了西班牙、意大利等地。
31岁那年,母亲病故,他回到了法兰德斯。第二年,他与18岁的伊莎欠拉结婚,婚后生活无比幸福,他信手作画,画出了《画家及其妻子》。然而幸福的人忘不了巴洛克,在他的画中,妻子豪华的服装和衣服的皱褶完全地表现出巴洛克式,人物也是内心幸福,表现在外的却是严肃的气味。
在安特卫普的教堂内,有一幅有名的画叫《基督被抬下十字架》,这也是鲁本斯这个时期画的。
从整个画面上看,这时候是晚上,但以基督遗体为中心,却有一束激烈的光线,把基督从十字架上放下的使徒们,身上都集中着这束光线。这束光线实在引入注意,它是什么光呢?不用说,这种光不是月光,月光应是普照,不能只照射这样小的范围;也不应该是灯光,因为自然科学还没发展到这个地步。有人解释说,这是基督神性的光,当然也有这种可能。不论是什么光,
画面上这束光和周围黑暗形成鲜明的对比,使这一点成为画面的中心和着力点,使画面更加有力,这就是巴洛克的精神。如果从科学上或常识上讲,这束光是虚假的,但从艺术上讲,可以说是真实的。别忘了,艺术是可以虚构的。
要是今天,你去安特卫普教堂看这幅画,你一定会佩服它的艺术感染力,这得归功那束光。
这幅画使法兰德斯绘画正式转向巴洛克式。
鲁本斯的名声不断地在高涨,引得许多人登门拜师,鲁本斯高兴,点了一批弟子一边教他们绘画,一边让他们作助手,继续创作。作鲁本斯的助手,真是荣幸至极,他们积极主动,鲁本斯又出了二幅画,名字叫《基督在抹大拉和玛利亚家里》和《狄安娜狩猎归来》。
45岁那年,鲁本斯突然收到一封来自法国宫廷的信件,不过,写信的不是国王路易十四,而是他的母亲玛丽·德·美第奇。这位皇太后邀请他去法国画画,她要用鲁本斯的画来装饰卢森堡宫。鲁本斯欣然从命,去了法国,并一口气作了33幅大画。
这33幅画今天保存在卢浮尔宫,画的内容几乎是这位皇太后一生的传记。有作为国王亨利四世的新娘时的玛丽,有王妃时代的玛丽,还有摄政时代的玛丽等等。最出名的画是新娘时候的玛丽。当时亨利四世注视着她,众神在天上注视着他们的幸福,有众神之王和女王、有美神维纳斯,还有爱之神丘比特等等。这场婚姻看起来是幸福无比的。
其实,国王的婚姻大多是政治的需求,感情的因素很少,但鲁本斯是个外交家,会处世又是个富于诗情的画家。所以这幅画很受这位玛丽的赏识。
法国人赏识他,英国人也不屈才。51岁时鲁本斯带着英王查理一世的使命,被派到西班牙菲利浦四世的宫廷。这时期,他对西班牙的一位年轻的画家委拉斯开兹影响很大,后来,这位西班牙画家也一举成名。
在西班牙的任务完成了,他回到英国,这时,他画的有名的画是《和平的祝福》,祝福英国和西班牙之间的和平。
这幅画,画面上的人,一个是知识女神雅典娜驱逐战争,一个是和平女神接受财富、幸福和微笑。据说,这幅画一出来,会欣赏的人非常赞赏它的构图的严密、画法的有力和那种鲜艳的色彩,使得贵妇人们争先恐后地请他制作肖像画。
鲁本斯在英国凤风光光地过了两年后,回到了故乡安特卫普,他的妻子不幸病死,他又娶了第二个妻子,16岁的少女海伦娜。鲁本斯特别钟爱这位年轻的妻子,画了很多她的肖像画,她生了孩子后,鲁本斯又画了很多孩子的像。
然而,别忘了,鲁本斯自始至终都是巴洛克画家,所以,他的人物也都是肥胖、健壮的,具有巴洛克的情趣。他画的裸体妇女也毫不柔弱,不仅是健壮,而且脂肪过多,法国19世纪的丹纳甚至认为,这是因为法兰德斯地区,人们吃肉太多的原因。
鲁本斯最典型的巴洛克式作品,是《掠夺里西普的女儿》。
现今的欧洲人总是给人感觉文雅、高贵,其实,他们的“抢亲”风俗已沿袭了很多年。最早的抢亲事件发生在古希腊神话时期。这幅画表现的就是欧洲第一起抢亲的场景。
整个“抢亲”的画面都是处在动乱中,两匹奔腾跃起的烈马,两男两女
交织在一起,一眼看上去,几乎辨不清他们的关系,马头、马脚、人手、人足向四面放射出去,给人一种激动情绪的感染力。至于抢亲的男子是英雄还是暴徒,被抢的女子是愿意还是被迫,鲁本斯可不去管它。他注意的是男子坚硬的盔甲和女子雪白的裸体的强烈对比感觉,是男子粗黑的手臂和女子美丽的金发的强烈对比感。
巴洛克的绘画大师是鲁本斯,巴洛克的雕塑家,可以说是意大利的贝尼
尼。
17世纪的意大利,仍是欧洲艺术的中心,它的对手法国并没有完全战胜它,罗马教廷为了更显示自己的威力,极力用豪华的建筑和雕塑装点自己,雕塑家贝尼尼生得正是时候。
“多面手”贝尼尼既是雕刻家又是建筑家,他建筑了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圣堂。
说贝尼尼是巴洛克式雕塑家,是因为他经常故意把建筑和雕刻结合在一起,有时把雕刻与绘画又混在一起用,造成了一种特殊的艺术,即建筑、雕刻、绘画的“三合一”混合物。严谨的艺术家说贝尼尼的这种混合物是“非驴非马”的东西,就像西班牙的那种畸形珍珠,因此称为“巴洛克”。
然而,这种“非驴非马”的东西却挂在了罗马的维多利亚教堂大厅内,画名叫《圣苔列莎的幻觉》。这是巴洛克雕塑的一件代表作。
古代神话中,有这么一则动人的爱情故事:日神阿波罗爱上了河神的女儿达芙奈。可一方有情另一方无意,达芙奈拒绝任何爱情,为了逃避阿波罗的追逐,她在奔跑。眼看阿波罗快要追上了,他的气息已经吹着了她身后的头发,她跑不动了,就喊到“父亲,救救我吧!”话音未落,她变成了一颗桂树。
雕塑家贝尼尼被这个故事所打动,便动手雕出了一件很引人喜欢的作品叫《阿波罗和达芙奈》。表现的正是达芙奈由人变成桂树的微妙的“过渡”。
巴洛克的建筑、绘画和雕塑都讲到了,那么,巴洛克式的画家还有吗?巴洛克风格中还有一位特殊的画家,他的名字叫委拉斯开兹,是西班牙
人。
当年,鲁本斯受英王之命,赴西班牙游说时,在菲利浦四世的宫廷里遇到的那位年轻画家就是他。
委拉斯开兹从小爱画画,父亲也很支持,并请了一位名叫巴切柯的画家作他的老师,但更吸引委拉斯开兹的却是这位老师的女儿。
功到自然成。不久,他就与那位美丽的姑娘结了婚,老师也变成了老丈人。既然是一家人了,巴切柯为把女婿培养成一个大画家费尽了心思,最后,他尽一切努力把委拉斯开兹介绍给了塞维利亚市长的儿子、艺术的爱好者瓦列斯伯爵。这个伯爵不简单,被国王菲利浦四世任命为总理大臣。俗话说“爱屋及乌”,伯爵受宠,伯爵的朋友委拉斯开兹便也进了宫廷,作了宫廷画家。
当时,国王只有19岁,委拉斯开兹25岁,两个人结成亲密的朋友。委拉斯开兹为国王画了很多肖像,其中《狩猎的菲利浦四世》特别有名。
如果不是鲁本斯的到来,他也许一辈子就呆在宫廷,为国王贵妇们画肖像了。鲁本斯慧眼识珠,劝委拉斯开兹去意大利深造。委拉斯开兹到了意大利,饱览了文艺复兴的杰作,收获确实不小,以后,他的杰作便不断地出来了。
遗憾的是,他回国后,又被菲利浦国王召进了宫,一直到61岁去世。
虽然画的还是皇族贵人,但从一幅幅肖像中,我们却能感到有一种现实的成份和含而不露的批判精神。这与巴洛克艺术的代表鲁本斯和贝尼尼不一佯。《教皇莫诺森十世》里就有一丝的否定和批判精神,至少,画家是不喜欢这个教皇的。
鲁本斯和贝尼尼的画主要是迎合宫廷贵族们的爱好。委拉斯开兹虽生在宫廷,但他的画却有宫廷以外的另一种精神。所以,一开始我说,委拉斯开兹是特殊的巴洛克画家,这位宫廷画家的画现实意义更浓。
17世纪的西班牙,黄金时代已过,霸主的地位也丧失了,马德里的街头到处都是穷人和乞丐,贵族们能充耳不闻游乐终日,委拉斯开兹可不能,他身在宫廷,却忘不了那些不幸的和贫苦的人。
早在画家去意大利以前,他就非常崇拜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摹仿他强调光明的对比和追求形体的坚实,而且,他也像卡拉瓦乔一样常选择下层人物作为题材,《卖水老人》中流露出深深的同情心。那时候起,委拉斯开兹就决定要画下层人。
下层人中最下层的要数流浪汉和乞丐。他画了好几幅流浪汉和乞丐的作品,还给他们取了古代名人的名字:《伊索》、《梅尼普》等等。
拿人俸禄就得替人办事。宫廷贵人们常要他画一些白痴、侏儒来玩弄取笑,委拉斯开兹怀着深切的同情把这些外形丑怪的人画得让人心酸,使人难以乐得起来。请看他这类画的代表作《侏儒赛巴斯蒂安》。
侏儒赛巴斯蒂安的身体像孩子一样,但画家并没有把这缺陷作为中心,所以,他是坐在地上,平伸着双脚,短小的身,臂放在腹前,画的中心是侏儒的头部,他的头部完全是个成人,带着一份尊严、智慧和善良。可他毕竟是受人嘲弄的侏儒,所以他的大眼睛里又含有无限的哀怨和苦痛。
一个善良而富有自尊心的不幸者,却要强作欢笑,以自己的生理缺陷供贵人们取乐,维持生存,这就是17世纪的西班牙。画家的爱和憎跃然而出。
古希腊的神话确实生动、美丽,文学家们写它,画家更是以它为主要的题材。委拉斯开兹画现实中的侏儒,也画神话中的美神。不过,他画的神都是些爱劳动的神,他是想利用神话来描绘劳动者的日常生活,间接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
“酒神”名叫狄俄倪索斯,也是丰收之神,所以,他的《酒神》画的是一群在劳动休息时欢快的西班牙农民;《火神的炼铁场》画的是铁匠作坊里的一群性格豪放的工人。最好的一幅是他去世前三年画的一幅画叫《纺纱女》,给欧洲美术史留下了第一个最美的劳动妇女的形象,与贵妇人的故作姿态的画像成鲜明的对比。
这是一个制造壁毯的皇家纺织场。年轻的和年老的纺织女工们正在干活,远处的大厅里,几个贵妇人正在欣赏一幅壁毯。
最引人注目的是前面的一个青年女工,她虽背对观众,正忙着干活,但她的背影中透露出青春、生命和健美。看得出,画家对她是赞美而欣赏的。这是一种健康的、充满活力的美。
有人说,《纺织女》是委拉斯开兹创作上取得的最宝贵的成就。是欧洲第一部真实地表现工人劳动的杰出的作品。在这以前,意大利的卡拉瓦乔就是一位爱画下层人的画家。
正当巴洛克式雄赳赳气昂昂地向前发展,显示威力的时候,可突然间,18世纪,巴洛克的那种堂皇的、威严有力的艺术被一个女性化的纤细轻巧的
艺术所代替了,这新的一种风格叫做“罗可可”。要想知道“罗可可”究竟是什么样的,最好还是先来看看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荷兰绘画,了解了荷兰绘画,对于理解罗可可是有帮助的。
独立前的荷兰,也是多灾多难,它原来是尼德兰的一部分,后来西班牙强盛时,又属于西班牙统治,受到压迫和抑制。
有压迫就必有反抗,17世纪初期以后,荷兰人不断掀起独立运动。1574年当西班牙军队包围滨海城市莱登时,守城的人民和战士们不惜破堤开闸,用海水淹没敌军,可见荷兰人民要求独立的决心之大,凭着这种不惜牺牲的精神,1649年荷兰完全独立。
荷兰独立后,尼德兰还剩下南方的一部分,这一部分称作弗兰德尔,就是鲁本斯的故乡。两地虽然毗邻,但思想和文化完全不同。
荷兰的独立,商人有一半的功劳,17至18世纪,荷兰不再是王权的时代而是商人的时代,做商人的市民们气势高涨,自信又热情,所以荷兰的艺术差不多都是市民的艺术。
市民们生活简朴、工作勤奋,他们经营计算,积累财富,那种追求华丽奢侈的所谓巴洛克被他们抛之脑后。
有一所建筑物可以证明荷兰的与众不同。荷兰独立后,为了纪念最后的胜利,人们在阿姆斯特丹修建了一座市政大厅,现在的名字叫阿姆斯特丹城堡。这座建筑与“巴洛克”建筑形成鲜明对比。什么圆拱门窗、飞拱,什么柱式、孤线,什么雕花、装饰,被荷兰人一扫而光。阿姆斯特丹的市政厅只是一座宽广的平顶大楼,排列着整齐的方形窗子,没有什么装饰,不知道的人都以为是一座普通大学的宿舍。
商人们总是讲实惠的,他们可不像贵族那样,出大钱买大画。他们也喜欢用画来装饰住宅,但只愿拿出很小的一点资金,少钱只能买小画,所以,艺术家们便绘制一些小巧的油画,市民们买起来便宜,挂起来方便,一时间,小油画风行荷兰。
既然是挂在市民家中,让市民们看的,那么,画的内容也必须是市民的,荷兰人是不会花钱去买他看不懂的画的。另外,挂在家中的画,可不能像巴洛克式那样威严、沉重,让人看了心头发紧,所以,这些小品一样的画必须给人亲切感、娱乐感,或者赏心悦目感,否则,在荷兰行不通,市民们不看。于是乎,在荷兰,风景画、风俗画、动物画、静物画纷涌而起。
荷兰人家里挂得最多的,也是最好的一幅画是霍贝玛的《林荫道》,成为后世风景画的楷模。
可惜,人们只知道买画,却没记下这个霍贝玛是何许人,甚至“霍贝玛”这个名字也是两三百年以后人们才知道的。荷兰人爱画胜过了爱画家。
《林荫道》是一幅既平凡又奇特的作品。说它平凡,因为它描绘的是一条极普通的泥泞村路,马车留下许多深浅不一的车辙,两旁排列着细而高的树木,参差错落,既对称又有变化。小道的那头,一个村民牵着一只牲口站着,右边的岔道上,两个农村妇女边走边谈,还有一个妇女正修剪枝条,一幅平平常常的农村景像。说它奇特,是因为它有一种说不出的魅力。这魅力来自于画的一种强烈的透视感,极目远望,使人心旷神怡,一笔一画都是画家精心构思所得。
别看这只是一幅小油画,可它成功地表现了焦点透视的绘画技法,因此,它常被老师带到教室,作为美术技法教学的作品示范。
荷兰的小画反映了荷兰人民生活的丰富性,深受人们的喜爱,画家们也竟然形成了一个专作小画的派别,叫“荷兰小画派”。
荷兰的风景画,还有一个名手,叫路易斯塔尔,他是霍贝玛的老师。
经过几十年战乱的荷兰人,特别喜欢村野里的一架风车、一座水力磨坊、一条村路、一片果园等等,所以,在诸多题材的画中,风景画别具一格,成就很高。
风景画好,静物画也不错,希达的《静物画》真实而亲切、活跃而又稳定,看似餐桌上的一堆静物不会说话,可欣赏起来,别有趣味:柠檬为什么只削了一半就不削了?高脚盘为什么是跌倒的?另一个玻璃杯为什么打碎了?主人上哪儿去了?是有人喝醉了吗?到底发生什么事了?等等,人们联想不断,一堆静物中却有着很多的问题,增加了人们欣赏的情趣。
早期荷兰画派,也即“荷兰小画派”中最杰出的莫过于肖像画家哈尔斯。荷兰的普通市民像喜欢风景画那样喜欢肖像画。在当时,画肖像就如同
现在去照像馆照像留念。各种工商团体、社团公会集会后常请画家画他们的群像作为庆祝或纪念,也就是现在讲的团体照。哈尔斯在当兵的时候,闲来无事,便为士兵们画像打发时光,他的肖像画就越来越好。请他画像的人越来越多。他的人物画像个个性格鲜明,十分肖似。
他最好的肖像画是他55岁时画的《吉普赛女郎》。她美目流盼,俊俏里带有“野”味,这位美貌泼辣、自由不羁的少女形象留给后人吉普赛姑娘的整体形象。
哈尔斯的像画得好,但晚年却在老人救济院中度过并死在救济院里。
荷兰最伟大的画家是伦勃朗。
伦勃朗生前勤奋不息,死后名声日增,伪作遍布全球。
西方美术界有句笑话说:“伦勃朗一生画了六百张油画,其中有三千张在美国。”现在,即使是历来被人们公认的伦勃朗真迹的600件油画,又引起了争论。
伦勃朗到底有多少张画?1968年,伦勃朗逝世300周年,荷兰的6位艺术家抱着对祖国、对艺术负责的态度,组成了一个调查团,他们访问了世界各大博物馆和一些私人收藏家。还对现有的600张原作进行审查,最后,他们又提供了一个答案,就是伦勃朗的真迹只有350张。
伦勃朗的画真正叫一画千金。所以,尽管博物馆严加防犯,但他的画常常被盗,常常成为轰动世界的新闻。比如70年代初,在邦奈博物馆,他的一张名叫《拉比的头像》的画晚上不翼而飞。当时,惊动了欧洲和美洲两大洲的大批警务人员。这张画其实只是一张9英寸高的小画,但价值惊人,值数十万美元。就是在今天的拍卖场上,伦勃朗作品的价值还在上增。
法官的儿子并非都是法官。画家的父亲也不一定非要是画家。伦勃朗的父亲是莱顿市的一个面粉商,对美术一窍不通。面粉商送儿子上大学,一心一意要儿子当个有地位的律师,可伦勃朗爱绘画胜于法律。
仅仅在大学读了6个月,他就休学并对家里人宣布,他要正式学画。功夫不负苦心人,24岁时,伦勃朗变成了一位有成就的画家。他好事连
连,又与一个出版商的表妹相爱了。
她的名字叫维庸布尔克,她虽是孤儿,但接受了大笔的遗产,伦勃朗不顾她家人的一致反对,终于在27岁与她结婚了。
伦勃朗对这次婚姻看来是非常得意的,他为自己和妻子画了一张画,画
面上他把妻子抱坐在膝盖上,举杯祝贺,他的脸上看起来是如此的幸福!不知是羡慕他俩的感情还是赞美这幅画画得好,反正这幅画人们都很喜欢,既然喜欢就多画几张,伦勃朗让妻子坐在腿上又画了好几幅,他的名声也就越画越高。
绘画的收入在不断地增加,妻子又带来了一大笔的陪嫁,伦勃朗准备好好享受生活,他买了一栋漂亮的住宅,收集了大量的珍藏品,花大钱来打扮他妻子,闲来无事便为妻子画像。一时间,伦勃朗觉得自己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幸福的时刻,伦勃朗没有忘记绘画,他推出了他的一幅大作叫《解剖学教授》。画面上表现的是:阿姆斯特丹大学的尸体解剖室,教授带着几个医生正在解剖尸体,场面冷峻严肃,教授一边在解剖尸体,一边还在向医生们讲述着什么,看起来,他正在为自己的博学而得意,一旁倾听的医生们露出惊讶佩服的神情,不愧是部卓越的杰作。
这幅像的成功,给他引来了大量的雇主,最高时每年可得到50件订货。不过,伦勃朗没有蓄财的嗜好,他每拿到一笔钱转眼就去买他喜欢的艺术作品。
伦勃朗买画,不但买外国和古代的名画,也买一些无名画家的画,只要他觉得好。甚至有时,在画店买画时,他自己抬高画的价钱,老板说100美元可以卖给他,可他却说值150美元,并潇洒地拿出150美元给老板,买走这幅画。伦勃朗为什么这样做,他说,这样做“是为了维护艺术职业的尊严”。
如果,伦勃朗是个生意人的活,他完全可以按以前那样的风格去画画、卖画,也会发大财。可他是个艺术家,他要不断创新。
他吸收了卡拉瓦乔的明暗法,造型更加厚实,色彩也更加丰润华美。这还不够,他要从画中表现出一种艺术的语言。所以,他画宗教的故事画,总带着丰富的想象力,使人想到现实。
有钱的雇主们认为艺术就是艺术,“现实”周围到处都是,何必要反映到艺术中呢?他们认为伦勃朗在艺术道路上迷路了,且越走越远,他们再也不买伦勃朗的画了。手里捏着钱的商人无法理解什么是真正的艺术。
1642年,一群军官委托他画一张集体肖像。这些人都是军官,必须人人都要完整地表现出来,伦勃朗完全可以像《解剖学教授》那样,把光线集中到每个人脸上,迎合雇主的心理,但他不愿墨守成规,结果,他把这张群像画成了一幅具有戏剧性的风俗画——一群军人正在长官的带领下出发巡查。另外,为了追求光线明暗的效果,许多变成士兵的军官又不得不被隐没在层层的暗影中。画作出来了,可订画的雇主们提出强烈抗议,他的好名声也被破坏了。这幅画本来阴暗的光线就不少,再加上时间长了变得更暗,结果给人们的感觉是,长官带着士兵在夜里巡查,后人称之为《夜巡》。
这幅《夜巡》至今还挂在阿姆斯特丹的美术馆里,在这幅画前,总是围满了人。在今天,它被人们认为是世界的杰作,可惜当时的人却没看出它的价值。
真是祸不单行,也就在伦勃朗为《巡查》而倒霉的这一年,更大的灾难发生了,他的那位爱坐在他腿上的妻子去世了,给他留下了一个儿子,他俩幸福地生活了八年,伦勃朗的悲伤是不用说的。
妻子死了,订画的人也不来了,收入突然中断,他还债台高筑。于是,这位曾名声辉煌的画家不得不搬到犹太人住的小镇上,租了一间廉价的小
屋。
遇到这种不幸,想不开的人便无路可走,可伦勃朗心宽,他迫使自己不去顾及现实,慢慢地,他的心灵便转向了大自然的宁静。以后的几年,他画的大多数是风景画。《三棵树》就是这个时期的名作。
画中画的是阿姆斯特丹的郊外的景色,包含着湿气的云彩和斜射到地面上的光线交织在一起,给人自然景像的美感和幻觉。这幅画虽然是幅小品画,但也是风景画中的杰作。
伦勃朗还是伦勃朗,他可不管别人怎么看他。他又娶了一个妻子,这个人是一直照料他儿子的女仆。他又以这个妻子为模特,画了许多画,不过,不管他怎样努力,他的名声再也不能恢复了。
大概是为了消除寂寞,或者是寻找精神上的安慰,伦勃朗开始画宗教画。翻开伦勃朗的画册,他画了许多圣经故事的画,他的圣经画不是表现某
个人物,而多数是描绘某一个故事情节,所以有人说,他是一个“情节性绘画”的能手。
他的圣经画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把传说中的人物当作身边所见到的下层人来画。
据说,大画家米开朗基罗曾为教皇画圣经画,教皇让他给圣徒们画上金衣服,米开朗基罗拒绝了,说圣徒们“本来都是些穷人”。
卡拉瓦乔比米开朗基罗更干脆,他直接把流浪汉和苦力们拉进了他的宗教画中,引得教会圣职人员大怒。
看来,伦勃朗把圣经融入现实是有源头的,不过,他比起两位前辈来,更有一种温暖的感情。
马克思话说得好:“伦勃朗是按照荷兰农妇来画圣母的”,意思就是,下层粗朴的人身上照样有着崇高的美和理想,有着纯净的品格和温柔的情感。请看他的画《圣家族》。
这个“圣家族”不是充满基督及弟子的家族。要不是左上角的窗户里有几个小天使正飞进来,你一定会以为这是一个穷苦农民的家庭:一位穿着朴素的农家少妇,腿上盖着一件厚厚的衣服,脚边是一个古老的暖炉,她正坐在那里读书,一本大书正放在她腿上。这是一本什么书?是圣经书还是歌谣书?美术家们现在还在探讨,我们且不去论它。大概是想起了身边的宝宝,她正转过身来掀开摇篮的衣服,面带关切之情看她初生的宝宝睡得如何。画的背后是一个男子正不停地挥着斧头在劳动,然而孩子并未被惊醒。
这是一幅“救世主”家族的画,农妇样的母亲是圣母玛丽亚,挥斧劳动的是玛丽亚的丈夫圣·约瑟,酣睡的孩子就是基督耶稣。这里看不到“救世主”的高贵和神圣,展现的却是农家生活的温馨恬静和幸福。
看《圣家族》,不自觉地,人们眼睛会被光线指挥着走: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母亲那健康的圆脸和手上那本厚厚的大书;然后随着母亲的眼光注意的便是摇篮和里面的婴孩。再注意到的就是窗户和小天使,最后仔细辨别,会发现昏暗背景上的父亲,正拿着一把斧头。
圣母玛丽亚不是神,也不是上层高贵的妇人,而是一位充满感情的下层朴实而健康的农妇。
《基督向穷人说教》是一幅有名的铜版画,作画的材料变了,可内容主题没变。认识伦勃朗的人也许会知道,画中的人物,不论是穷人还是基督,都是伦勃朗的犹太邻居。他们展现出复杂多样的性格和心理,有的感动,有
的沉思,有的怀疑,有的悲愤,这些感情伦勃朗非常熟悉。
伦勃朗确实胆大,与众不同。因为圣经上说耶稣是被犹太人害死的,所以从中世纪以后,犹太人的日子一直不好过,到处受歧视。可大胆的伦勃朗竟然把耶稣画成了大鼻子的犹太人,他的圣徒们也都穿着犹太人的服饰。可见他与犹太人的感情之深。
画了一张群体的犹太人,伦勃朗觉得还不过瘾,又画了一张犹太人的肖像叫《犹太老头》,探讨普通人的精神世界。
美术史家们都说,虽然伦勃朗没有留下一句关于自己的文字,但他却是历史上让人感到最亲切的画家之一,因为,他的许多自画像说明了这一点。
在他生命的最后年代,他作了一幅《自画像》,人们认为这是美术史上的奇特之作。画上笔法苍劲有力,色彩厚厚一层,犹如铸铜一样闪闪发光,画家披着旧衣服,眯着眼睛,张着嘴巴。既慈祥又有一些哀伤。这时候他的第二个妻子和心爱的儿子已经去世,留下他孑然一身。
晚年的伦勃朗确实凄凉无比。他所有的东西都被债主拿走,死时只剩下一个画具箱和一件披在身上的旧外套。
伦勃朗死了,荷兰再也没有出现第一流的绘画大师。“荷兰小画派”仍然在为市民们画着画。
现在我们可以看什么是“罗可可”了。
和巴洛克一样,罗可可也是一种艺术风格或者说艺术式样。17世纪是巴洛克的天下,那么,18世纪就是罗可可的世界了。
什么是“罗可可”呢?
罗可可,最初指的是一种室内的装饰,是路易十五时代的时尚:用贝壳、石子作成假山,放在室内作为装饰。看起来有点混乱,不过当时的人却认为潇洒,便流行起来,几乎家家、室室都有。后来,人们又稍加变形,作成旋涡波纹形状或花样的形状用来装饰,人们称之为罗可可。
罗可可的发音与巴洛克相近,但意义不同,表示“螺贝”的意思,因此,人们把它用来形容那种蜷曲的线条和繁杂装饰的风格。
罗可可的室内装饰成风以后,很快启发了建筑师,于是建筑雕刻一窝蜂也都罗可可了。
罗可可式认为17世纪的雕刻不好,过于威严,装模作样,应该生动一些才好;衣服的皱褶深雕不风雅,要想风雅就应该浅雕。说到建筑,也是这样,罗可可把巴洛克的那种粗大的柱子和高大的楼梯全盘否定,柱子变小了,楼梯也变小变矮了。
一句话,18世纪的罗可可喜欢的是小巧、珍奇、雅致、轻快、富有生气的东西。
罗可可的出现与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死有关系:路易十四可以说是欧洲最有权威的一个皇帝,他就认为,君权是神授的,别人改不得;他还自称是“太阳王”。他对国内采取控制政策,对国外总想侵略。他甚至为了让自己的孙子能当上西班牙皇帝,和西班牙打了12年的仗。他从登基后,整整做了
54年的皇帝不愿让位。俗话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直到临死时,他才说自己的好大喜功使国家劳民伤财,国力衰退。
路易十四的死讯一传出,法国人民奔走相告,异常高兴,他们饮酒祝贺,好像身上的一个重担被卸掉了。宫廷的贵族们被压抑了54年,终于得到了解放,他们觉得这一下可以更享乐、更放纵、更自由了。罗可可式正合人们心
意,于是,立即时髦起来。
所以,罗可可的艺术中心还是在法国。
那么,这个罗可可式的绘画,是什么样子的呢?
和巴洛克一样,罗可可绘画,主题也是贵族的,大部分是国王和贵族的肖像画。和17世纪相比,人没变化多少,肖像却大变模样,都是豪华纤细的,即使是健壮的男子也不再健壮,似乎有些女性化,看着纤瘦文弱。
真是滑稽,17世纪的肖像女人男性化,18世纪的则是男人女性化。既然是放纵享乐,那么,舞会、野游也常常举行,很多的画也表现这种
场面。
这是罗可可画的内容,而罗可可的绘画技术也与巴洛克截然相反。
巴洛克要用强烈的明暗对比显示力量,罗可可却不,它要给人一种轻快平和的感觉,看起来柔和;巴洛克要浓抹,罗可可却喜欢淡妆,它厌弃浓重艳丽,常常用银色、不鲜明的金黄色、白色等着色,轻淡而稳静;线条的使用上也不像巴洛克那样曲折夸张,而是柔和的曲线。
罗可可与巴洛克完全不一样。罗可可的绘画之花率先开在法国,第一个要介绍的人名叫华托。
华托的父亲是个泥瓦匠,对华托成为画家没有丝毫的影响。而且,他父亲常叫他去做一些小工,挣点钱。他虽然爱画画,但买颜料的钱都没有,毫无办法的时候,他孤注一掷,两手空空到了巴黎,他要当画家。
巴黎并非遍地是黄金,华托用最低的价卖自己的画,维持生活。一个画布景的人叫吉罗特,把他收为自己的学生,没想到,这个学生异常聪明刻苦,画戏剧广告比老师还好,吉罗特开始嫉妒华托了,不久,便把华托赶出了自己的画室。不过吉罗特使华托了解到了意大利的风雅。
这一回,华托又作了名叫安德兰画家的学生。安德兰此时正负责监督一个藏有鲁本斯36幅壁画的宫殿,华托便近水楼台,研究这个巴洛克大师的作品,他的《化妆的女人》就有鲁本斯画的影子。
真是树高召悲风,这一次华托又遭到了老师安德兰的嫉妒,不过,华托也变得聪明起来,不用老师赶,他便引退回到故乡进行创作。29岁那年,他终于被发现了,成为一名光荣的美术院的会员。
有了这个受人尊敬的身份,他便开始出入贵族沙龙,和体面的、优雅的贵妇人来往。这样,贵族崇尚的罗可可式生活趣味也就传给了华托。比如,这个时期,他有一幅画叫做《谈笑》,画面上,一个贵妇人手执扇子,悠雅自在,乐师在吹笛,可她并没有在听,而是和一个男子在谈笑。如果这个贵妇人要是很认真地专心听笛声的话,她就不是罗可可式里的贵妇人了。
同样性情的贵妇人,又出现在《任性的女人》里。年轻的贵妇与情人同性子,撅着嘴,煞有介事地提着裙子要离开,可又坐在那儿不走,等着情人赔不是,情人却不慌不忙地逗乐似地说着什么。足能表现出华托观察事物的精细和刻划人物的本领。
华托最有名的杰作是《发舟西苔岛》。
西苔岛是希腊神话中爱神、诗神游乐的一个美丽的岛屿。画中表现的是:风景优美的岸边,一对对贵族男女将要登舟去岛上游乐之前的景像。人们把这幅画常常看作为表现动作的过程的画,从右边看起,每对男女情态都不相同,最右边的是“劝说”的过程,往左,两人不说话是“相持”,再往左,是“犹豫”,然后就是“欣然接纳”,高高兴兴去西苔岛。不仅构思奇特,
而且整幅画具有浓厚的抒情性。画面上涂上几层颜料,迷蒙地表现出远景的山和树木。
可以说,这幅画是罗可可绘画中最超群出众的一幅。华托也正是因为这幅画而被接受为法国美术学院的院士。
华托虽然画贵族生活画,但他从来不迎合贵族的庸俗趣味,从来不追求享乐。他一生像一名观众在仔细地观看贵族们的表演。至到他后来得了肺病,搁下了画笔,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路易十四在世时喜欢打仗,喜欢建宫殿,路易十五做国王后比他还要坏,只知道寻欢作乐。他有一句名言叫:“我死之后,哪管它洪水滔天。”更糟糕的是,他身为国王不理朝政,而他的情妇却屡屡干预朝政。众多情妇之中,最知名的是蓬巴杜夫人。
蓬巴杜夫人野心太大,不仅干预军事,还故作风雅,说自己是法国文化的“保护人”。为了显示自己的真才实学,不负“保护人”的名誉,她也极力推崇罗可可艺术,并选中了一个画家作为赏识的对象,他就是最具罗可可风格的布歇。
据说,蓬巴杜夫人不仅让布歇给自己画画,还跟这位画家学过素描。后来布歇就成了宫廷的首席画家。国王的情妇喜欢,其他的宫廷贵族为迎合这个宠妇,纷纷抬高布歇,甚至说,布歇是“巴黎的光荣”。
布歇的画,全都是冷淡的银色调,虽然高尚优雅,却使人感觉冰凉;裸体的女性没有温柔感,矫健的狩猎女神也变成了刚从鸭绒被里爬出来的娇滴滴的贵妇。
贵族们喜欢布歇,资产阶级却极力痛骂布歇。
说了这么多,都是罗可可的绘画,罗可可的雕塑也值得一提。
一位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的人成为文艺复兴以来最伟大的雕塑家,他的名字叫乌顿。今天,不论你走进哪一所美术学校,几乎都可以看到他的十件八件石膏模制品。
乌顿虽生在罗可可时代,但对巴洛克也不反感,有时还吸取一些巴洛克的风格,比如,巴洛克雕塑家们为了追求生动和逼真,总是把眼睛挖得很深,看起来更有神,乌顿吸收了这一方法,并青出于蓝,比前辈们做得更好,他雕的眼睛仿佛是一双能传达感情的活的眼睛。
见过大作家莫里哀雕像的人,几乎都被他那英雄气概和浪漫气质所折服,可谁能想到,这幅雕塑却是乌顿在作家死去一个世纪之后所作的,没有模特,只能根据前人的画像进行创作。
写《忏悔录》的卢梭,晚境很惨,他死时冷冷清清,乌顿认为他是个顶伟大的思想家,在他死后第二天,乌顿立即赶到卢梭的灵柩前对着遗体,翻制了面型,并创造出生气勃勃、目光犀利、充满热情的卢梭胸像,得到世人的赞赏。
乌顿还塑了伏尔泰、富兰克林、华盛顿、布封、乌顿夫人等等很多成功的雕像。
乌顿雕伏尔泰像还有一段趣事:他曾塑造过两个伏尔泰两种不同的形象,一个是穿短褂戴假发的伏尔泰;另一个是秃头瘦弱的老人伏尔泰,身穿古代长袍,瘦弱的身躯几乎全给遮盖了起来。他的脸上永远带着清新的智慧和无情的嘲笑,让人感到,他的脸上的每一块肌肉都在变化和活动着。伏尔泰雕像使乌顿的名字永垂不朽,而乌顿的雕像使人永远忘不了伟大的哲学家
伏尔泰。
又有人说,乌顿是从古罗马时代以来的最伟大的肖像雕刻家。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