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回革命风云卷起艺术思潮蓝天碧海滋养绘画群英

西班牙出了个爱武斗的大画家。大宫女的背部太长。米勒的拾穗者们都累了。列宾和纤夫交朋友。罗丹让石头出思想。无名画家办展览会竟办出了名。莫奈说伦敦的雾是有颜色的。马奈不承认自己是印象派。

和西班牙人谈美术,他们一定会不断地提三个画家的名字:委拉斯开兹、戈雅和毕加索。这三个画家是西班牙人的骄傲。

而美术史家们一致认为:近代欧洲的绘画是从西班牙画家戈雅开始的。也就是说:戈雅开了一代画风。青少年时期的戈雅不是以绘画闻名,而且个打架斗殴的能手。

他本来是生活在阿拉贡的一个农村,有一次,他接连打伤了三人,被警官追捕,他敢做不敢当,连夜逃到首都马德里。在马德里,他发现自己好斗的性格适合去斗牛,就又与斗牛士们为伍,只去斗牛,不与人斗。后来,斗牛士们去意大利,他也跟着他们去了意大利的罗马。罗马是艺术家的天下,他又有了画画的雅兴,跟着画家研究古代名画。然而画画是画画,享乐也不放过,他常常饮酒赌博。戈雅在意大利可是出尽了风头,据说他有飞墙走壁的本事,还常常表演使观众赞叹不已,还说他能爬上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教堂的圆顶上,别人连想都不敢想。也许就是得意而忘形的缘故吧,他旧病复发,又打伤了人,于是,他从意大利逃回西班牙。

怕被人发现,他躲在一个修道院里,闲着无事,便认真地开始画画,1771年,他在家乡已经是一位小有名气的画家了。1775年,他再次到了马德里,这一次不是因为打架,而是作为一个画家,到马德里施展才华。

好出风头的戈雅,再一次受到人们的重视,国王查理三世还亲自接见了他,美术学院也收他为院士。他还总是顾客盈门,财源滚滚。戈雅这时不仅是出风头,而是红极一时。1789年查理四世继位,他被请进宫廷,做了一名宫廷画家,和他的前辈大师委拉斯开兹一样。

做宫廷画家首要的职责是给贵人们画肖像,戈雅画了很多。不过生性不拘不羁的戈雅从不把贵妇人们画得怎么高贵,而是画成喜欢玩耍或者懒惰的人,贵妇们喜欢他,也不介意。

亲眼目睹宫廷腐败和国王无能的戈雅,本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过自己的日子,可他到底无法忍受,再加上法国进行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消息传来,他明显地表现出对宫廷贵族的不满了。就在这时,他生了一场大病,失去了听力,变成了聋子。虽然他与世界有所隔绝,但他却获得了更多的自由,他极力把自己从贵人圈中抽出来,专心地创作,他的绘画艺术更加深化了。

戈雅除了作宫廷肖像以外,还常常暗地里创作一些自己喜欢的肖像,人们把他宫廷人物的肖像称作“官场”,把他随意创作的像称作是“私房”。

“官场”肖像是给贵人看的,所以,技艺非常高;“私房”像是表达自己感情的,所以更自由、真实。

技艺最高的“官场”肖像要数《查理四世的一家》。画这幅画时,戈雅的不拘不羁的性格又暴露出来,他丝毫不美化他的国王一家,查理四世像个公鸡似地挺着肚子,他的妻子面容丑陋无比,还带有骄横跋扈的神情,国王的姐姐像一个僵尸样的老太婆,年轻的斐迪南又是一副矫揉造作的样子。这
幅肖像画出来后,人们都感到惶惑,替画家捏了一把汗,而无知的国王却连声说画得像。有人说,戈雅画的国王的一家是一堆“锦绣垃圾”;又有人说这幅画画的是“暴发户杂货铺老板的一家”,戈雅听后,确实有些得意。

只有在“私房”画里,戈雅的创作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他画了不少自己妻子的肖像以及一些“玛哈”的肖像。

“玛哈”是什么意思?是西班牙人对下层平民女子的称呼。他有两张最著名的“玛哈”像,一张是《裸体的玛哈》,一张是《穿衣的玛哈》。

关于这两张画,题外话比题内话还多。有人说,这不是什么平民少女,而是戈雅的情人阿尔巴女公爵,还大肆渲染他俩的关系。又有人说,这棵体的玛哈与阿尔巴女公爵的“体格登记表”不符,应是宰相的一位宠妇等等。

只有戈雅才敢在西班牙画裸体女性,不过,他还是受到了宗教裁判所的质询。

说到宗教裁判所不能不说明一下:西班牙的宗教裁判所以残酷而举世闻名,戈雅的时代,正是它猖獗的时代。它要人们恪守天主教,对异教徒或异教思想严加惩治。犯了宗教罪的人不仅五代人以内不许担任高职,而且本人还要受火刑的惩处。有人统计过,到戈雅的时代,300年间,宗教裁判所共死了34万人。著名的大科学家布鲁诺就是被宗教裁判所烧死的。

然而,好斗的戈雅却不怕。他故意创作了一套铜版画《狂想曲》与宗教裁判所对着干。革命的风云帮助戈雅看到更多不合理的事物,他觉得西班牙一片黑暗,《狂想曲》在内容上正是反映了人民的痛苦和灾难。

戈雅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当年,他听说拿破仑在法国进行资产阶级大革命,觉得他特别了不起,还送过画给拿破仑。可拿破仑不念旧情,侵略西班牙,大肆屠杀西班牙人民。年老的戈雅愤怒了。在法军血洗马德里的第二天,他带着学生在街上的尸堆中寻找熟人。痛苦和愤怒了6年之后,法军撤走了,戈雅拿起画笔,创作了《五月三日的枪杀》。

《五月三日的枪杀》可以说是美术史上最有力的一部控诉侵略战争的画。它表现了枪杀的一瞬间的紧张场面。被杀的人有僧人、市民,也有神父和农民,他们有愤怒、不屈和仇恨,但也有面临死亡的恐惧和痛苦。画家的笔法奔放简练。

法军撤走了,西班牙并没有出现光明,戈雅离开了宫廷,回到自己的家中隐居起来,他不愿与人交往,便在自己的门上写上“聋人之家”四个大字。晚年,他又画了一幅非常好的画叫《卖水少女》。

《卖水少女》是戈雅画中最动人的一幅作品。

1828年4月16日,一生好斗的戈雅离开了人世,西班牙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

就在戈雅红透西班牙的时候,法国也出现了一位美术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大卫。

大卫能成为一名画家,还得感谢罗可可大师布歇,因为布歇是大卫的亲戚,布歇介绍他拜了一位皇家美术学院的院士维恩为师。不过这位老师很快就发现他的这个学生不好教,他几乎没有什么绘画天才,老师告诉他只有刻苦地去画,弥补自己天资的不足。事实也正如他老师所说的那样,虽然他已努力到了极点,但他的三次比赛都没有好成绩,去罗马留学的愿望总是实现不了。功夫不负苦心人,第四次,他以《司德拉托尼克》而获奖,并和他的老师一起去了罗马。回来后的大卫成了一名古典主义的代表画家。
有一位美术史家说过这么一句话:“法国古典主义的画家大卫在政治上有多么革命,在艺术上也就有多么反动。”意思是说,大卫的画总是带有革命性的。而他认为是政治的东西就是反艺术的。这当然是一种偏见。

这位史学家说这话,是因为大卫既有政治家的身份,又留下了不朽的艺术作品,是位伟大的美术家。像大卫这样的双重身份,美术史上确实不多。

古罗马的野史中有这么一个故事:两个城邦罗马城和阿尔巴城之间战争进行了多年,可分不出胜负,最后,双方决定各派出三人进行最后的决斗,胜者可以吞并败者的城池。罗马城当时就选出了荷拉斯同胞三兄弟,阿尔巴城选的是居里亚斯三兄弟。选的时候不知道谁对谁,可消息一传出,双方都很震惊,因为小荷拉斯的妻子是居里亚斯家的同胞姐妹,而小居里亚斯的妻子又是荷拉斯家的姐妹。小荷拉斯要大义灭亲,杀死了居里亚斯三个兄弟,却遭到了妻子和自己姐妹的指责。一怒之下,他又杀死了她们。

1784年,法国的国王路易十六请大卫根据这个故事画一幅画,这就是后来的《荷拉斯兄弟之誓》。

人世间阴差阳错的事常让人哭笑不得,大卫画这画是为了服从国王,可巧的是,这幅画作的时间正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所以,人们把荷拉斯兄弟当成了准备去参加大革命的资产阶级,大卫也不加否认。于是他就被当成了“革命”画家,幸好路易十六不知道此事,否则非发怒不可。

也许正是这样,大卫被推上了政治道路。以后他的画还真带有了宣传鼓动革命的意义。请看他的代表作《马拉之死》:

马拉这个名字,大家都不陌生,他是法国大革命时期反对党的领导人之一。1793年7月13日,他像往常一样泡在澡盆里办公,他因为疾病必须这样,结果被一个保皇党的少女刺死。大卫与马拉是一对要好的朋友,马拉死前的头一天,他还去马拉那里,看到他正在澡盆里办公。马拉出事后,他立即赶到现场,看到这残忍的场面,他怀着“为马拉报仇”的心情,迅速作了《马拉之死》这幅画。

大概是心情过于激动,追求古典美的大卫忘记了一切古典法则,原来的那种精心规划没有了,均衡和对称也被抛置脑后,更没有了什么“典雅风格”。这幅画有的只是“真实”。大卫就是想用这真实的场面唤起人民的义愤。

政治家的性命总是悬在空中的。这不,代表资产阶级的反对党被镇压了,大卫也被捕下狱。后来,拿破仑又使资产阶级翻了身,大卫便做了拿破仑的宫廷画家。

作为拿破仑的宫廷画家,在拿破仑加冕时必须在场。但我们知道,拿破仑加冕时不愿跪下来让教皇给他加冕,他自己硬把皇冠夺过来戴在头上。皇帝能夺皇冠,可画家却不能如实地反映,否则会掉脑袋的。大卫也真不容易,绞尽了脑汁,避过这一情节,画的是皇帝给皇后加冕的场面。

看了这幅画,当时的法国人直摇头,说大卫忘记了他曾说过的“艺术必须为崇高的理想服务”这句话。

可能是肖像画不太有政治的色彩,所以,人们都喜欢大卫的肖像画。他的肖像画也确实是线条有力、个性分明,给人庄重而大方的感觉,坐在拿破仑式长椅上,穿着白色衣裙的《莱卡米尔夫人》肖像画就是一幅很出色的肖像画。

大卫似乎是个政治家,而他的学生安格尔对革命却毫无兴趣,只知道追求艺术的完美。
安格尔常说:“捕捉苍蝇,靠的是蜜和糖。”意思就是说,绘画应该表现甜美的东西,这样观众才喜欢看。当然,观众绝不是苍蝇。

安格尔有思想,他又认为“在所有的形中,圆形最美”,由此,他展开想象的翅膀,认为人的身体应该是富有弹性的,是饱满的。

这样,他就画了许多有弹性的、饱满的裸体女像。虽然有“肉感”,但不粗俗。要知道,安格尔是个唯美主义者,他追求的是古典的美而不是享乐。

为了追求这种弹性饱满,安格尔有时甚至不顾真实。难怪有人指责他的《大宫女》画,说大宫女的背部太长,比正常人几乎多出来三节脊椎骨,安格尔笑而不答,他的学生却为他辩护说:“这正是为了美的要求。”

也许,安格尔认为,女性的背部能表现出肌肉的弹性和饱满,体现出美,所以,应该越长越好。

《土尔其浴室》里的女性,展示的就不仅是背部了,还有许多正面的裸体,她们变得更加肥满,像软体动物一样,姿态也是矫揉造作的。

当鲁本斯画裸体像时,安格尔骂他是“卖肉的”,说他的画“简直是肉铺”,晚年的安格尔的画其实差不多也是这样。

一生追求完美的安格尔,确实也有了一幅完美的画,这就是他的裸体佳作《泉》。

画面上没有了浴室里的那种服满女性,这个少女纯洁而美丽,她扛着水罐,身体的轮廓线柔和地变化着,没有表情的面部更加深了一种少女的无邪。整幅画给人典雅、恬静的美的享受。

其实,安格尔的肖像画作得非常好,非常有价值,可惜,安格尔画裸女着了魔,没有意识到这点。甚至,当人们说“肖像家安格尔”时,他会气得暴跳如雷。看来安格尔还是个虚荣心极强的画家。

生气归生气,安格尔画肖像画时确实是非常认真,非常严谨的,他的才能也只有在这时才得到充分的发挥。

下面再说说席里柯。

1816年的法国,又是一起沉船事故。外行的船长不懂航海知识,沉船后,扔下140多个船员,自己首先逃生;遇难的人们靠一个临时拚起来的木筏,在海上飘了整整13天,最后只有十多人生还。活着的人心中不平,要惩罚船长,但有罪的船长却被统治者保护了起来,政府还下令严禁声张此事,人们有冤难诉。俗话说“初生牛犊不伯虎”,更何况是个执着的艺术家,26岁的青年画家席里柯,用了18个月的时间创作了一幅大型的画《梅杜萨之筏》,说出了人们不敢说的话,震动了整个法国。

席里柯不仅和统治者对着干,也和正在流行的古典主义画派们对着干。

古典主义画要典雅、柔和、端庄,席里柯要的是真实。

席里柯用浪漫的笔调绘出现实的内容,所以,他是浪漫主义画派的先驱。那么,席里柯是怎样反古典主义的呢?古典主义喜爱水平和垂直线的运用,而这幅画中的木筏是斜的;古典主义称颂的是一种平静和稳定的力量,而这个木筏却因风浪的吹打失去了平稳;古典主义强调金字塔形,这幅画里也有,但细看一下,这里有两个对抗的三角形,一个是人群向前呼救的三角形,一个是风吹帆桅向后倒的三角形,形成两股力量,给人一种生死关头的紧张感;古典主义要求光线是柔和均匀的,而这幅画却用强烈的明暗对比突出人的形态,增加了起伏动荡的感觉,古典主义多崇尚的是天神或贵族,在这幅画唱主角的却是一个被当时人们看作是“低贱”的黑人。
整幅画显示出一种奔放、激动的浪漫风格,有着强大的艺术力量。

窥一斑而知全豹。从《梅杜萨之筏》就可以看出这一批浪漫主义画家带有呼唤革命风暴的气魄。

果然,席里柯以后的德拉克洛瓦推出了他的革命画《自由领导人民前进》。

还有,雕塑家吕德雕出了著名的《马赛曲》,至今还屹立在巴黎凯旋门上。后人们看到这幅浮雕不禁会想起那浴血奋战的革命年代。

不仅如此,漫画家杜米埃也来助兴,用浪漫的笔法,表现革命年代人们最关心的现实问题。

西方人崇尚油画,中国人喜爱山水画,可以说趣味不投,志不同道不合。

可是,西方有一个画家中国人最喜欢,他就是19世纪中后期的画家米勒。

达芬奇那么出名,米开朗基罗又是世界一流大师,中国人为什么不最爱他们却偏偏爱上了这个米勒了呢?

原因可能是这样的:米勒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真挚、朴实,中国人喜欢这佯的农村人;米勒的画画的大多是农村景像农民的生活,向往田园生活情趣的中国人容易接受;还有一点,就是米勒笔下的农村与我们中国的农村有很多地方非常相似,要不是他的农民长着一个大鼻子、凹眼睛的话,中国人一定会以为他画的是我们中国的农村生活,所以中国人喜欢他。

山窝里飞出了金凤凰,泥土上出了个大英雄,他就是米勒。

米勒生在农民家庭,但不是很穷。朴实的父亲、母亲和祖母都教导他做个朴实的人,20岁的米勒,还常常跟着父亲下田去干活。他认为劳动是光荣的,农民是了不起的人。

也不知道是从哪年开始的,米勒爱上了绘画,劳动之余,他常常拿着炭笔画下他所看到的景像,这个无师之徒竟还画了两张不错的画。

有一次,他见到了一个地方画家叫穆其尔,这是他生平第一次见到的第一个大画家,为了显示能耐,他拿起笔画了一个正在走路的农夫,果然,这个画家看上了他,收他为学生,米勒也就正式接受绘画教育。

可惜的是,他只学了两个月,父亲病故,孝顺的儿子回到了故乡,继续务农,担负起全家的生活重担。

了不起的祖母坚持认为,她的孙子画画会有出息的,亲手替他打起包裹,送他外出学画画。他拜了一个新老师叫兰洛瓦。这个老师是个古典主义的画家,成就也不大,但对米勒却要求特别严,态度很认真。米勒喜欢老师这人却不喜欢他的画,他画出的画没有老师的一点风格,可兰洛瓦并不伤心,继续教他。而且他还建议市议会资助米勒赴巴黎深造。终于,1837年,米勒含泪拜别了老师,来到了当时的欧洲艺术中心——巴黎。

巴黎是富人的天下,一个农村小伙子连立足之地也难找到。他看别人卖画,他也卖;他见裸体画好卖,竟也画起了裸体画来卖,他要活下去。可有一天,他正在卖画,听到一个路人讥笑他,说他是“只会画裸体画的米勒”。他羞愧难当,一夜不能入睡,第二天,他拎着行李离开了花花绿绿的巴黎,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农村家乡。

米勒找到了自己的绘画道路,他要画农村,他要画农民。他从此定居在另一个地方叫巴比松村,一直到他逝世。

米勒生性温柔,从不喜欢打斗,也不愿参加什么政治斗争。可他的每一部作品一出来,总要引起一场政治上的风波。米勒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他
常想:我什么也没干,为什么政治家对我的画那么感兴趣呢?我只是如实地画出我的父老乡亲。

是啊!《播种者》画的是一个农民,穿着大木靴,腰挂着种子袋,右手撒着种子,脚下迈着大步。这是一幅农民播种图,春天的农村随处可见,可人们看了后,说:从人物迈步的姿态里可以听到革命的脚步声。

按照欧洲的耕种方法,种子撒下去以后,就用马来犁田,使土把种子埋上。可我们看看画面,在撒种的农民背后,飞来几十只鸟儿,想吃净他撒的种子。大概是看画的人,从这幅画中看到了农民的艰辛,看到他们生存的不容易,才这样说的。

米勒的《晚钟》是一幅世界名作。画面上,夕阳西下,劳作了一整天的农民夫妻还没有回家,听到远方的教堂的钟声,他俩立在贫脊的的土地上,默默地祈祷。他们的纯朴和诚实让人感动,可他们祈祷来了什么?破烂的衣服,简陋的工具,还有一点糊口的马铃薯。画面上的人虽然默默无语,但这幅画告诉了世人:农民就要绝望了。

中国人喜欢米勒,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喜欢他的画《拾穗者》。

只要你在农村生活过,对这幅画中的场景就不会陌生:农田里,秋天收割的季节,田里的庄稼已被割走,三个上了年纪的老妇人,艰难地弯着腰,争先恐后地捡着撒落下来的麦穗。一个妇人实在坚持不住,微微地直起腰想松一下筋骨,可眼睛还盯在地面在搜寻。当时的农民就是处于这种贫困之中。进步的人说这幅画是“反对贫困的起诉书”。

画的内容虽然悲苦,但画的艺术却有非凡的美感,辽阔的土地和晴朗的天空盖满了画面,三个老妇也是安排得疏密有致,各有特色。平静的气氛下含有不平静的情绪,实在耐人寻味。

米勒还是不明白,为什么有人说“三个拾穗者后面,有民众暴动的矛枪和1793年的断头台”。

欧洲的画从米勒开始,走入了写实的阶段。写实的画经过库尔贝,又到了俄国的列宾。

搞绘画的人总是削尖了脑袋想往美术学院里钻。因为美术与其他学科不一样,必须要受正规的教育。有几个是自学成才的美术家?少之又少。可奇怪的是1863年11月9日,俄国彼得堡的美术学院,却有13个学生脱离了学院,离院出走。原因是他们不愿参加考试。学生不愿参加考试又是为何?原来是官方规定了题目,不许自由选择,学生不愿意,于是,他们离开了人们想进也进不来的美术殿堂。他们自己组成了一个画派叫“巡回画派”,在俄国各地巡回展览他们的画,很受人们的喜欢。杰出的现实主义油画家列宾就是其中的一名积极分子。

列宾的画有一个特点。就是他特别着重人物的眼睛和手势。一个日本评论家说,列宾是一个“通过眼睛和手势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的肖像大师”。

列宾有绘画的天赋,还在学生时代,他就作了一幅非常好的画叫《伏尔加纤夫》,他也从此出了名。

伏尔加河的纤夫有无数个,列宾的画上只以11个人为代表,他们背着绳索,用力往前走,头都快触到了地,这11个形象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观者,然而他们没有屈辱和妥协,他们背着沉重的纤、负着生活的重担,却充满了坚强的意志和力量,显示出俄罗斯人特有的坚强的性格。作品的整体构图是开阔的,因而不给人沉重感,较强的暖色调用来表示酷暑的闷热。从此,列
宾和纤夫交上了朋友。

革命的岁月画革命的画。列宾迎合革命潮流,画了一幅深受人民欢迎的画《突然归来》。

一个政治犯,因参加革命被流放多年,毫无音讯,家人们都已经绝望,以为他不会回来了,可突然有一天,他回到了家里。开门的女仆把他当作陌生人,面无表情把他引进家门,小女儿显然已经不认识他了,妻子惊喜交加,老母亲惊呆了,不相信是真的。而这个革命者眼里闪着光辉,脸上看起来异常冷静。儿女情长一切都在他心里。这个形象说明列宾对革命者的生活和感情是非常了解的。有趣的是,这幅画展出的时候,一个审查的官员恶狠狠地说:“你看,他一点儿改悔的意思都没有!”

绘画大师人才倍出,他们竟相办画展,出作品。然而,雕塑家却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人称“给石头以思想”的罗丹不紧不慢地走到了雕塑行列的最前面。

说罗丹是雕塑家是屈才,他是世界第一流的雕刻艺术大师。在雕刻方面,他有一种非凡的才能,他的每一部作品都足以震惊整个世界。

其实,罗丹只是生在一个普通的市民家庭,父母从未想到儿子会成什么大天才,不过和其他孩子一样长大成人罢了。罗丹有一叔叔,很有学问,弥补了他家庭教育的不足。

他进过一所美术人才学校,不过不是为了当画家,而为了出来能当一名技术工人。果然,他后来在各家工厂干翻模子、雕家具、做手饰的活,补贴家用。那个时候,他最向往的是巴黎美术专科学校,还大着胆子报考了三次,遗憾的是,他三次榜上无名,只有继续干他的手艺活儿。不过,他从此爱上了雕刻。

三次名落孙山之后,罗丹再也没有勇气去报考什么学校了,他踏上了自己的艺术道路。

可不幸并没有放过罗丹,他23岁那年,他的那位美丽而温柔的姐姐死了,他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打击。这个重感情的年轻艺术家跑到了巴黎郊外的一所修道院做了修士。他的家人很伤心,但劝说无效。

巴黎的世界最冷清的就是修道院。罗丹渐渐平息了哀痛,埋头进行他喜欢的雕刻。

做者无意,看者有心。这个修道院有一个神父很有眼光,而且通情达理。他看出罗丹不是个做修士的料,却有着艺术家的素质。于是,他在修道院里给罗丹单独安排了一间画室,让他埋头雕刻,不要荒废了艺业。罗丹很是感动。

半年过去了,罗丹的技艺有了长进,负责任的神父就劝他回到世俗的世界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小小的修道院里,他能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呢?精彩的世界在外面,他要罗丹必须走出修道院。

罗丹答应了神父,临行之际,他为这位神父作了一枚胸像,叫《埃马德神父》,送给神父以表达自己深厚的敬爱之情。

神父的教诲鼓励着他,他默默无闻地刻苦弄着他的雕塑。后来,他攒了一笔钱去意大利游历,向古代的大师们学习。从意大利回来后,他创作了《青铜时代》,又叫做《人的觉醒》。由于罗丹没有受过学院教育,所以这幅作品与学院风格完全不同,因而遭到了攻击和诋毁。他也开始了不平凡的艺术生涯。
其实,这部作品的“罪过”就是太逼真了。罗丹想表现人的觉醒,所以雕塑的人物浑身肌肉看起来在颤动,呼吸也好像在起伏不断。俗话说“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一些学院人士眼看罗丹的作品远远超出了他们,便恶意地取笑罗丹。他们想起罗丹干过翻模子的粗活,就不怀好意地说罗丹的作品不是他雕出来的,而是从真人身上翻模子翻出来的。虽然有人为罗丹作证,但这些人是“欲加其罪,何患无辞”。从此,罗丹便背上了“从人身上翻模型”的恶名声。

希腊雕塑追求的是人体本身的矫健、敏捷和优雅,罗丹不反对,但罗丹认为,人是有感情、有思想的,人们的感情和思想一定会通过人体或动作表现出来。

抱着这种想法,他创造了著名的雕塑《老娼妇》。妓女一生的遭遇从人物干瘪的肌肉和动作上明白无误地表现出来。

罗丹的名作一部接着一部出来了,跳过他的许多作品,我们来看他最伟大的雕塑《思想者》。

中世纪意大利有个诗人叫但丁,他的威望在欧洲特别高,是思想和智慧的代表。罗丹雕《思想者》可能就是受了他的启发。所以,一开始,罗丹把这尊雕像命名为“诗人”即但丁,塑一个穿衣服的思想家。后来,罗丹又索性使它一丝不挂,代表的是“人类赤子”的形象,不为任何尘世欲念所动,为人类的命运苦思冥想。

雕塑虽改了名,但还是以但丁的形象为蓝本的:深沉的目光和拳头抵着嘴唇的动作,表现出一种痛苦的心情,他认真地俯视着人类,他同情、怜爱、关心人类。他身上的每一块肌肉都在颤动中,为人类的一切事件所牵动。表现了罗丹的一种对人类深沉的爱。

大概还是因为罗丹没有受过学院教育,他的每一部作品出来,都有人故意找茬,挑鼻子挑眼,大发谬论。争论最大的是罗丹晚年创作的《巴尔扎克》。

罗丹早已出名,而且年岁已高,可刻薄的人还是不放过他。

经过两次投票选举,罗丹担任了为巴尔扎克做纪念像的任务,稿费是10000法朗,条件是18个月完成。

要想敷衍了事,罗丹别说18个月,他18天就能完事。罗丹是个艺术家,他的认真态度又是艺术家中所少见的,这幅作品,罗丹反反复复,花费了六年时间才最后完成。

但是,纪念像首次展出,罗丹就遭到了可怕的打击。

罗丹雕的巴尔扎克,披着睡衣,仰头远望,一副向黑社会挑战的神情。他的硕大的脑袋里似乎装着丰富的思想和社会阅历。可以说,巴尔扎克的一切都包融在这幅作品中,是个难得之作。可当时的人们尖刻地称这部雕像是“麻袋里装着的癞蛤蟆”。他白白耗费了6年的心血,还退还了预支的10000法朗。重新雕造巴尔扎克纪念像的任务落到了另一个雕塑家的身上。

罗丹的一生都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晚年的罗丹更是悲苦。他相恋了50年的情人终于答应与他结婚,两位老人围着被子坐在屋里度过了自己的蜜月,刚度完“蜜月”,罗丹夫人就去世了,没有几个月,罗丹也在悲痛和疾病中离开了这纷纷扰扰的世界。

现实的社会不论怎么黑暗,大自然却永远是美丽可爱的。

在蓝天碧海之中,另有一批画家诞生了。他们不看现实,只看风景,所以,人们称他们是风景画家。
大海总是美的,有阳光,有大气,有海浪,有色彩,还有变化多端的气氛。于是,在海边的国家英国,出现了一个优秀的专画海洋的画家透纳。

中国的古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看来,这样做肯定会有益处的。

透纳就曾经渡海远游,跑遍了欧洲各国,后来成了一个大画家。

透纳热爱自然,酷爱大海,可与他的爱好不相符的却是他的性格,他性情乖僻,不善社交并且脾气暴躁。

性情乖僻的透纳特别有才华,他21岁出名,27岁成为英国皇家美术学院最年轻的院士。

透纳画风景画时,最拿手的是对光的效果的研究。如果你觉得他的画很美,那一定是美在对光的处理上。

还是看他早期的风景画时,有人就说,他的风景画主题不是画自然风景,而是以风景来表现那种透明的光或反射的光,表现一种光的韵律。透纳全身心地研究光和色。

当透纳对光研究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时,他的风景画中,景物的轮廓就渐渐看不见了,剩下的只是光和色。我们来看他的画《议会大厦的焚毁》:

1834年10月16日,英国国会不知因何原因,起了大火,整个大厦几乎烧毁。

假如你没能见到当时的情景,透纳的画会很成功地向你描绘:泰晤士河的上空烈火冲天。半个天空是红的,泰晤士河的水也是红的。天空的色彩与火的场面形成强烈的对比。所有的物体都被火光遮隐着。美术界内行的人说,这幅画在光色处理上极成功,是透纳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

在现实绘画走到路的尽头以后,又有一批画家,回过头来研究光和色,他们自称是印象派,还把透纳当作是他们的远祖。

有先行者,就有后继人。这不,透纳刚去世不久,又出了一个喜爱光和色的画家,而且比透纳更出名,他的名字叫莫奈。

讲莫奈之前,先得讲一个奇怪的展览会。

1874年,有一批年轻的画家、雕刻家,因为自己追求新的风格,总是不被学院派、沙龙派的画家们看中,他们心中气不平,就在巴黎举办了一个画展,叫《无名画家展览会》,共有30多人参加,平均年龄也正好30多岁。这个展览会吸引了很多人,有的是看稀奇,有的是看笑话,还有的是特意赶来攻击的。

这一次展览中,有一幅很特别的画,是风景画,叫《印象——日出》,作者就是莫奈。大概是这幅画的名字起得奇怪,有一个作家写了一个小品文,借这幅画的画题,把这次画展取名叫“印象主义画展”,把这些参展的画家称作印象主义画家。

不要以为这个小品文作家是在捧这批画家,他是带有恶意地在讽刺。所以,他这文章一出来,这批画家中健壮一些的就要去找他算帐。当然,架是不会打成的。奇怪的是,渐渐地,人们也就承认了他们,还把他们叫做印象派。

既然成了一派,就应该有这一派的特点。印象派注重画的光和色。

怎样看印象派的画?人们必须从整体上去看它,不能像看油画那佯,逐一逐一地看,更不能用放大镜去看脸部的眉毛胡子;假使你看一张印象派画,眼睛盯在一个局部上,你看到的只是一堆杂乱的颜色。可如果你把画拿远一点,一眼看个整体,画中的河水、小船或者红日会清清楚楚地呈现出来。如
同魔术师在变万花筒。

因为印象派画不能细看,所以,反对它的人说,这批画家不认真,总是把“草图”拿出来展览。拥护它的人说,当场画下来的“草图”有一种难得的力量。两派争得面红耳赤。

不管别人怎么说,莫奈画他的印象派画不动摇。他到伦敦画了好多雾中的景物画,每一张色调都不一样,有人看了以后说:“人们看了莫奈的画,才知道伦敦的雾是有颜色的。”

光是什么样的?要不是柔和,要不是强烈的。印象派喜欢的却是跳动着的光和色,于是乎,一切跳动的东西,他们都喜欢:闪烁的街灯、熙熙攘攘的人群、奔驰的车辆、“咔嚓咔嚓”的火车。

喜欢它就画,于是就有了莫奈画火车头的故事:莫奈想画火车头,可没有这种场景,他找到了一个列车站的站长,极力吹嘘自己,说自己不仅是画家,而且还是“沙龙”画廊中的名画家,其实他正是“沙龙”派所讽刺的那种画家。他这一吹,果然见效,列车长专门为他清扫了站台,拉来了车头,加足了炉火,放出浓浓的烟气。于是,莫奈画出了他精彩的印象派画《火车组画》。

火车,那个时候刚刚发明不久,很多人都没见过这种能带人跑的庞然大物,莫奈就画出了火车的那种巨大的威力。

当莫奈在火车站画火车时,学院派的画家们还继续坐在画室里画宙斯和雅典娜。

传说,莫奈是个非常认真的画家,他对自己追求的光和色的画一丝不苟。他要在阳光下画阳光的话,即使有一丝阴云遮住太阳,他也不动笔;他今天中午12点作的画,就必须要到明天中午12点再去继续画。他要的是不同时间的不同的光。

印象派里有莫奈,印象派里还有一个画家叫马奈,莫奈与马奈不是一个

人。

马奈没有莫奈勇敢,马奈从不承认自己是一位印象派的画家,因为学院派看不起所谓的印象派。他的一言一行总是与印象派画家保持着距离。他更是从不参加他们所举办的展览。不过,印象派画家们很友好,一向把他看作是自己的领袖和老师。

马奈是印象派的吗?他不仅是印象派画家,而且还是其中比较年长的和最主要的画家之一。

马奈的家庭是名副其实的上流家庭,父亲是个大法官,也期盼自己的儿子将来做个大法官,马奈却说:“长大以后作画家。”当法官的父亲听了这话很生气,不过,日子还像平常那样过。可是到16岁那年,马奈像个大人似的,正式向父母提出坚决要当个画家;而父母也义正辞严地对儿子说:“不行!”

一招不行再换一招。马奈对父母说,不让我当画家,我就坐船去漫游人所不知的国家。这本是要挟父母的话,没想到父母却真同意了,说“在旅行二三年期间,也许心情就会改变”。马奈没退路了,于是他去了南美的里约热内卢。但他当画家的念头没有打消,回来后,又向父母提起这事,父母拗不过儿子,甘拜下风,允许他作画家。大法官的父亲还给他找了个老师。

马奈和这个教师学了5年,也吵了5年。最后,马奈说:“先生,我要照我所看到的那样画,而不愿照你所看到的那样画。”然后离开了他的这位
老师。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马奈再也不愿拜师了。他看名家的画,发挥眼睛的作用,渐渐地、不自觉地创造了印象派的手法。

有人看了这年轻人的画,觉得好笑,说:“这种东西不是画,简直什么也不是,只不过是把颜料箱翻倒在画布上而已。”

马奈不服气,他一心想当个大画家。1863年,他把自己的14件作品送到法国一年一度的美术展览会上展览,没想到评审时,5000多幅画竟有3000多幅被刷了下来,马奈一幅也没评上,引起美术界一阵骚动。落选的画家们为表示抗议,举行了一个“落选作品沙龙”,马奈这一次只送了3幅,其中《草地上的午餐》产生了轰动效应。

为了照顾情绪,当国王的拿破仑三世与皇后也来参观了这个展览,表示关心。哪知他们第一眼看到的便是这《草地上的午餐》,国王大怒,说这部作品“不道德”,皇后为表示自己纯洁,也背过脸去不看。拿破仑三世当场宣布,以后不许再搞这一类的“落选沙龙”。

《草地上的午餐》画的是什么,竟使龙颜大怒?

画面上出现的是两个衣冠楚楚的绅士,他们旁边坐着一个全身赤裸的女性,他们三人坐在草地上野餐。远处还有一个刚出浴的女子。最使国王不高兴的是,这裸体的女人,不但不害羞,还扭过脸来看着观众,一脸无所谓的表情。

马奈并不是要绘出这种野餐的情趣,那是低俗的画家们干的事。他主要是想表现树林中的湿润的空气和大块色彩的鲜明对比。但当时的人们没有看出这一点。

无独有偶,两年后,马奈的另一部作品叫《奥林匹亚》又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画面上仍是一个裸体女人,另一个还是女人,不过是个黑人女仆,女仆正把一束情人送来的鲜花交给她。

画面没有什么意义,画名“奥林匹亚”也代表不了什么,画家就是画他想画的东西,这可能就叫做“无意义的意义”。

讲19世纪的风景画,还有一个大画家不能忘记,他就是俄国的列维坦。列维坦是个大鼻子的犹太人,犹太人是个可怜的民族,列维坦又是犹太人中的穷人。他在美术学院的同学说,他以刻苦勤奋和才华超众引人注目。

不过,人人都知道他很穷。每次吃饭,他总要等有钱的同学们吃过了饭,他才上饭堂,买一份最便宜的菜,他吃一块夹肠面包还得请师傅再让他赊一次帐。实在没钱时,他一天只吃一顿饭。

这个常吃一顿饭的学生,却常拿出让同学惊讶的作品来。

他画的最多的是风景画,也许是没有海的缘故,他不去追求什么光和色,他感兴趣的是现实的风景。比如说,他的《荒塘》就是我们童年时期捞鱼捉虾的村口的池塘。

因为老沙皇的统治特别严酷,列维坦常常忧郁、悲伤,所以他的风景画不是那么明朗和欢快。

列维坦把他对现实的感情带入了他的风景画。他最杰出的带感情的风景画是《永久的安息》也叫《墓地上空》:浓厚的乌云遮住了落日,河水在奔流不息。河岸的近处有一座小教堂,教堂的后面是零零散散的一些矮小的十字架,有一些死者在这里长眠着。遮住落日的乌云呈黑紫和蓝灰色,空气似乎很沉重,使人想到那黑暗的年代给人们带来的压力。

所以,欣赏列维坦的画你可以透过风景看现实。
可惜的是,这位天才的风景画家,经不起人到中年的磨难,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列维坦死了,那一批风风火火办画展的印象派画家,最后的命运又如何呢?表现光与火的那种画又怎样了呢?留到后一回再说。

现在说说我国大文学家鲁迅最推崇的两位西方画家。他们是珂勒惠支和麦绥莱勒。

男儿称雄在美术界不足为奇,可妇女画家出现在欧洲美术史上却是稀罕的事。

珂勒惠支就是一位伟大的女画家。

1919年,当一批男画家们正热衷于画《穿蓝衣服的妇女》时,德国的女画家珂勒惠支怀着对无产阶级的感情,创作了不朽的名作《哀悼李卜克内西》。

珂勒惠支的无产阶级感情可能与她的家庭有一定的关系。

她的父亲是个普通的泥瓦匠师,他不懂得什么是革命,但他同情革命者。

她的哥哥则是一个正规的社会主义者。

自从她看过一次荷加斯的铜版画册以后,她便决定,终生献身于版画事

业。

于是她到柏林女子绘画学校学习。尽管学的是正规绘画艺术,但她却奇怪地只对反映人民悲惨生活的版画感兴趣。她甚至还见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倍倍尔。

可能是倍倍尔的思想太令她激动了,她选择了最终的路,嫁给了一个社会主义者卡尔·珂勒惠支。

卡尔是个医生,来看病的又都是些工人和下层妇女,珂勒惠支就从丈夫的诊所里接触了社会。她开始画表现无产阶级的画。

路既然选好了,就该勇敢地向前走。珂勒惠支画出了她的第一幅画《织工起义),表现的是1844年著名的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

时间不长,珂勒惠支又创作出了一套版画,总名字叫《农民战争》,下面包括7幅凹雕版画。按顺序排是《犁》、《蹂躏》、《磨镰刀》、《爆发》、《城堡武器库中的战斗》、《战斗之后》和《囚徒们》。

这幅画是很成功的。不过女画家意想不到的是,自己的画竟获得了“罗马别墅奖金”,于是她到了意大利佛罗伦萨的罗马别墅里免费住了一年。

在这里,她了解了意大利和意大利的绘画。

然而,祸福好像总是相伴而行。她从意大利回来不久,她最疼爱的小儿子便在战争中阵亡。女画家悲痛欲绝。不过,她还是顽强地拿着笔在画。

也许是对于儿子的疼爱,她着手制作纪念阵亡志愿军的雕像。到雕像全部完工的时候,她正好50岁。在50岁生日的这一天,她在画廊举行了一个规模很大的个人画展。这次画展更轰动,于是1919年她获得了柏林艺术学院教授的头衔,成为这个学院第一位女性画家。

这个“第一”可不能小看,因为它对珂勒惠支享有世界声誉有很重要的意义。

不幸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战后十年之中,人们记忆犹新,忘不了这场无正义可言的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珂勒惠支于是开始制作反战争、反饥饿的画。还出现了一个三部曲,表现无产者生活的《失业》、《饥饿》和《婴儿的死亡》,悲惨而感人。
看到这些画,挑起战争、带来饥饿的希特勒可不高兴了。他上台以来,实施了著名的法西斯专政,好多进步的艺术家被他关进了集中营,珂勒惠支还算幸运,她只是被拿掉了教授的头衔,赶出了柏林艺术学院。

不是教授不等于不是画家,珂勒惠支还在画。这一次,她创作了一组最伟大的版画,她自称为《以死亡为主题的组画》。

组画的内容很奇特,是关于死神的狂暴和死神的安静和种种幻像。给人的感觉是崇高大于悲伤。

第二次世界大战又爆发了,她的孙子又在这次战争中阵亡。亲人接二连三地死亡,使珂勒惠支对“死”有了一种独特的理解。

在她最后的岁月,她静静地在家里创作一些小型雕像,而这时外面正在打仗。当她听到剧烈的炸弹声后,便带着自己的作画工具离开了柏林。

战争结束的那一年,她也离开了人世。

珂勒惠支是西方少有版画家之一。尽管希特勒迫害过她,但德国人说她是德国19世纪最伟大的画家。

慧眼识才。在东方,是鲁迅最早发现了这位伟大的女性画家,并把她引进到中国。而鲁迅的书中国人又爱读,所以,中国人从鲁迅的书中知道了德国有一个女版画家,她叫珂勒惠支,她很同情下层人民。

鲁迅说珂勒惠支“在女性的艺术家中,震动了世界的现在几乎无出于凯绥·珂勒惠支之上”。

鲁迅喜欢珂勒惠支的作品,常自己拿出稿费去购买珂勒惠支的作品。他还自己出钱去重新印制,送给有志于革命艺术的中国青年,因为珂勒惠支就是个革命艺术家。据说当时在中国的美国女作家史沫莱特以及大作家茅盾都协助鲁迅,帮他完成了这项工作。读过鲁迅作品的人,都知道鲁迅和柔石的感情。柔石等5个青年被杀害后,鲁迅除了写文章表示纪念,还曾写信给世界各国的进步文艺家们,请他们联名表示对国民党的抗议。长长的签名中就有珂勒惠支的名字。

功劳还是属于鲁迅,自从他把女画家介绍到中国来以后,对中国的版画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30年代版画家们几乎人人都受到了她的影响。所以,当中国在1979年,再次展出她的作品时,许多年至耄耋的人徘徊在她的作品前,更多地是表示对这位女画家的怀念。

活着时的珂勒惠支总说要到中国来看看,可惜,她过早地离开了人世,没看到她曾特别关心的中国,在几十年以后重新站起来了。

还有一位版画家,鲁迅也特别喜欢,他是比利时的麦绥莱勒。他到是实现了来中国的愿望,1958年,他来到中国,可惜鲁迅却永远地去了。

麦绥莱勒和珂勒惠支一样,也是同情工人阶级的进步艺术家。他生得晚一些,看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事业,因此,他也赞美社会主义社会。

麦绥莱勒决定要创造一种最容易看懂的艺术,他选中了黑白分明的版画。他还把他的版画串联起来,像一本连环画,当时,即使是不识字的人也能看懂。

《一个人的受难》是鲁迅最先介绍到中国来的,它是一组连环木刻,讲的是一个私生子的不幸的故事。

30年代的上海滩是中国最繁华的地方,然而,许多上海滩上的年青人却向往着西方,就像中国其他城镇的人向往上海滩一样,他们想,西方才是个极乐的世界。
西方是个极乐世界吗?鲁迅把珂勒惠支和麦绥莱勒引到中国来,就是让他们的画来回答这个问题。答案是:西方和上海一样,有受辱的孤儿,有狞恶的警吏,有纵欲的阔佬,也有露宿街头的穷人。鲁迅给上海滩上的年轻人泼了一瓢冷水。

麦绥莱勒在西方也是很出名的,许多小说家、出版商都请他给著作插图。要是你看到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是带插图的,那666幅插图就是他创作的。

珂勒惠支和麦绥莱勒虽不是西方人热衷的油画家,但他们也不愧是黑白艺术的大师。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为您推荐

成都廊桥当代艺术空间设计分析②

  (一)廊桥当代艺术空间现状   廊桥当代艺术空间(Re-C Art Space)位于杜甫草堂和四川省博物馆以及诗书画院之间,草堂2号地内,是一个全新的艺术活动中心。廊桥当代艺术中心是由非赢利性廊桥艺术基金和廊桥当代艺术空间..

廊桥当代艺术空间改造设计初探②

  (一)廊桥当代艺术空间改造的特性   1.现代性的体现   廊桥当代艺术空间的建筑本身就是具有现代性的。内部空间设计也体现出其现代性的特点,材料上,通过入口大厅与休息区域之间的玻璃幕墙,强调了室内外空间的流通..

陕北汉画像石造型艺术对后世的影响②

  汉画像石代表了汉代艺术发展的高峰,不仅对汉代以后的美术艺术产生了影响,也对汉代的历史、生产生活、体育、科技、神学等各个方面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它被视作与商周青铜器、南北朝石窟艺术、唐诗、宋词相当的我..

绘画艺术的语言②

体验式美术活动、亲身感受艺术②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儿童很多情况下只是美术的旁观者。比如一位幼儿园老师通过放映来让学生领悟名家画作之美。这种美是直观的。但是,幼儿园的孩子年纪尚小,他们之中的很多人对这种直观的美的接受能力是比不上一个普..

通过各种材料的投放,提高幼儿艺术表现的能力②

  根??小班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特点,依托整合性的艺术教育模式,尝试在生活中选取孩子们所熟悉的多种自然材料,融多元化与趣味化于一体,以材料的创意、内容的创意、组织形式的创意等角度出发,通过感受、体验、游戏等多途径..

鼓励幼儿对多种材料进行组合创作,提高幼儿艺术表现的能力②

  在美术区域创设中尽可能地提供给幼儿多种美工活动材料,增加幼儿选择的机会,充分运用多种表现手段,促使幼儿主动参与,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允许鼓励他们大胆运用不同的表现方式来表现美、展示美、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