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空间感,是指物体的深度层次.在平面的图画中取得空间感一般都采用以下五种方法:即几何透视法、视觉透视法、晕光衬托法、焦点透视法和遮露法.画家常利用这些方法来描绘物体的空间感的。
1.几何透视法
几何透视最明显的现象就是平行线的会聚,它像公路或铁路伸向远方那样,越远越小,而越近就越大.我们利用这个几何透视原理,可以画出任何物体的空间距离.在拒绝物体形体的时候也是这样近的大远的小。
①同样大小的图形感觉上远近相同。
②不同大小的图形感觉上大的近些,小的远些。
③相同大小的苹果感觉上远近一样。
④不同大小的苹果感觉上大的近些,小的远些。
同样,任何一个物体,由于它们在空间时与观者的位置不同,在图画中也有高低位置的区别而出现空间感觉.俯视时,在图画中位置是近的物体低,远的物体高;仰视时,近的高,远的低。
俯视时的图形:
①俯视时,不同大小远的高、近的低。
②俯视时,同样大小近的低、远的高。
仰视时的图形:
①仰视时,不同大小近的高,远的低。
②仰视时,同样大小近的高、远的低。
2.视觉透视法
如果我们站在高山上,就会立刻发现,在我们前面的花草和树木,它们在阳光下明暗的强烈对比,清晰的形体和结构便能看得清清楚楚.可是百米之外的这些物体,就看得不大清楚.如再看远一点,就会发现树林披上一层蓝色的色彩,并感觉它们连成一片,随着距离的增加会显得模糊不清,我们称这种视觉现象叫做视觉透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它们彼此都围绕着空气.可见空气是不完全透明的.不管是室外写生还是室内写生,由于物体周围都围绕着不完全透明的空气,都会产生视觉透视.我们可利用视觉透视的原理画出所有物体的空间距离.一个大半侧面的老人头像,他离我们很近的一边,应很好地加以研究它的明暗对比和形体结构,并要充分地把它表达出来.距离我们远的那一边,则它的处理方法也随之改变以后,便能呈现出较好的空间距离。
3.晕光衬托法
当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不易找出其几何透视的关系,也很难发现视觉关系的时候,会出现一种空间幻觉,仿佛是一个物体的后面有一些模糊的光带或光环,在心里感到它们依然有一个空间距离.在晴天的中午时间,如果我们走过公园就不难发现,在大树下的任何物体或人物都有这种联系.你就会发现,树叶与树叶之间会形成一个个圆形的光环.若从光环中射出的一道道光带,再射到物体或人的背后,使物体或人突出在树叶的前方,造成空间距离。
人们画人物画和石膏像常用这种带晕光衬托的方法,衬托时可以采用有像背景或无像背景,在有像背景中可以处理一些光环或光带,在无像背景中可以在物体的周围画一层与边缘的部分相反色度的调子,而在物体的边缘的下部画一层接近的色度调子,使其产生一些似乎光带的变化,这样可以将物体推向前面。
4.焦点透视法
当我们的眼睛看到物体的时候,一次只能集中在一点上,并会感到这一点十分鲜明清晰,而这点以外的物体距离这个点越远就越不清楚,这一点叫做焦点.利用这种视觉现象来表现物体空间透视的方法叫焦点透视.当你要使前面的物体和后面的物体拉开空间距离的时候,你就要把前面的物体画得具体而清晰一些,而把后面的物体画得朦胧一些,从而就会有不同的空间感.如果你想突出一个物体的主要部分,让别的部分处于次要地位,你就把主要的部分充分而清晰地画出来,而将其他的部分画得模糊一些。
5.遮露法
人们认识物体的空间距离,不但通过视觉,有时还通过联想起作用.往往由两者结合在一起,来展示物体的空间感.譬如,我们手上拿着一本书,当我们看这本书时,不难发现,其他物体被书全遮挡住或部分被遮挡住,并且还会感觉到这本书距离我们最近,而被遮挡的物体距离我们远些.当我们看到被描绘在一幅画面上的物体,很快就会联想到露的在前面,被遮的在后面。
如果将两个物体并列放置,它们离我们的远近是一样的.若我们变动一下角度,或将它们变动一下位置去看.其中一个物体全露,另一个物体被部分遮挡,它们之间便有一个在前,一个在后.从而在前后的差异中产生深度空间的感觉。
在描绘几个以上的物体时未必要物体全露,全露不但造成混乱,重点不突出.还会影响空间感。
从以上五种情况可以看出,物体因位置不同,会出现以下的空间规律:
近的大,远的小;
近的长,远的短;
近的宽,远的窄;
近的粗,远的细;
在两个物体中,全露的近,被遮挡的远。
俯视时,近的物体在画面的下方,远的则在上方。
仰视时,近的物体在画面的上方,远的则在下方;
近的物体层次多,远的则少;
近的物体形体清晰,远的模糊;
近的物体结构具体,远的简略;
近的物体明暗对比强,远的对比弱;
近的物体复杂,远的简单;
近的物体实,远的物体虚。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