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形似”到“不似之似”

中国画和其他任何民族的绘画一样,在它产生和发展的早期,曾经以追求画得像为目的.古人叫做“形似”.到了东晋时代,大画家顾恺之在“形似”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提出了“传神”的观点。

无论人物、山水、花鸟,以至世界上一切事物和景象,都有形象和形状,都有精神和感情.人与鸟兽有情,众所皆知.山水花木也有情吗?的确,山水没有生命,花木没有五官.但大自然的晴晦雨雪、沧海桑田、兴衰盛亡的万千变化,与人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是多么相似啊!所以,在诗人和画家的心目中,山水有神,树木有情.正如古人所说,是“情景交融”.古代画家爱画山水花木,正是“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借景抒情,寄画遣兴。

这种思想观念经过一代一代文人们的思考、发展和升华,终于产生了更为极端的观点:既然画家追求的是和自然景物发生一种情感上的共鸣,那么为什么一定要把景物的外貌画得像呢?因为,如果画家们把画画的注意力集中在画得像之上,那就有可能影响画家内心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这正是元代画家倪云林提出“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抒胸中逸气”的理由。

“逸气”是指飘逸尘世之外,超凡脱俗的心胸,也就是写意画的“意”气.这种逸气或“意”气和文人的诗歌不相通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表面是在写景,其实是写文人处变不惊、自得其乐的超脱心胸。

诗歌只用简短精炼的文字,就能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显得无比自由.绘画如果不受描绘形象的羁绊,而只把形象作为一种随心所欲的媒介,就能获得同样的自由.所以,倪云林画竹,不在乎别人看成是麻或者芦苇.因为他只是借画竹抒发一个有骨气的文人胸中的郁郁不平之气.以清瘦的竹表达清高孤傲的人品,借着笔走龙蛇般的畅快,让自己灵魂在精神王国中自由翱翔!

然而,中国画毕竟是情景交融的意象(主观情感和客观景象合成为意象)绘画,而不是取消具体形象的抽象画.完全不讲形似,就为那些技法拙劣的画家随便乱涂几笔提供了借口.所以,清代的石涛别具慧眼地提出“不似之似”.不似,可以无拘无束地表达心中豪情,胸中诗意.似,可以让山川、草木、人物鸟兽万般形态尽收笔底.而“不似之似”正是“心源”与“造化”,胸中诗情与眼中景色的完美结合。

近代齐白石对此做了更进一步的阐发:“不似为欺世,太似为媚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意思是说,画画与客观对象不像是欺骗世人的行为,画得太像是为了讨好世人,又显得媚俗.而真正美妙的绘画应当在像与不像之间.比如齐白石画虾,虽然画的是水虾,但虾的型体、威武的气概又好像龙虾,这种“不似”的因素正是画家根据表现自我情感的需要而作出的夸张、变形,从而使画中的形象成为既不失生活原型特点,而又体现出画家胸中诗情的意象.齐白石的这段名言是对中国画尤其是文人画型特色的高度概括。

为您推荐

中国画的前程——继往开来

中国是一个伟大的文明古国,中国画伴随着古国悠久的文明生长,从它初熟的汉代“丹青”算起到今天,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岁月.在风霜雨雪,兵荒马乱的摧残和考验下,中国画顽强地长成参天..

柳暗花明——展望中国画未来

中国画曾经有过辉煌的岁月.中国山水画的产生,比西方风景画要早一千多年.中国画的笔墨是一种独一无二的绘画语言,它的丰富的表现力,尤其是高度智慧的线条表现,是世界上任何其他..

中国画的装裱——不拘一格

喜爱照相的小读者们,手头随时都会有装照片的相册.在没有发明相册之前,照片是装在镜框里的.现在人们仍然用镜框存放大照片.镜框能够保护照片,也使照片悬挂在墙上时有一个美好..

中堂条屏——满壁生辉

学贯中西——徐悲鸿先生以来

中国画和西洋画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互不相识,各行其道,走过了几千年.到了清代,先后有意大利、法国等国多位传教士兼画家先后来到中国,为清朝宫廷服务,并传来了西方的油画艺术.但..

各显神通——国画新潮各派

西方现代美术于本世纪初在欧洲兴起后,通过早期美术青年出国留学等交流途径,很快传入中国.早在三十年代,就有一些青年画家们尝试过现代绘画.但坚持到底,获得成功的只有林风眠一..

长卷横披——一览千里

长卷又叫手卷或画卷.横披又叫横幅.它们都特别适合表现顺流而来、一泻千里的江山景色.前面讲过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竟逾十米之长.中国画的长卷式样确实堪当世界上独一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