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 遮蔽 掩蔽 荫蔽 遮掩】同义词解析及例句
动词。
表示(某个物体)处在某样东西的某一方位上,使它不显露。
“遮”和“遮蔽”都强调挡住,使不为光线、视线、风等所及。“遮”适用于口语和俗白文字,有口语色彩。例如:“妇女们用袖子去遮阳光,手握扬在前额上作遮伞”(萧军:《八月的乡村》);“将手掌遮住了香烟头的一点红光,一行八九人中有三四位这样偷偷地过瘾”(茅盾:《虚惊》);“高粱遮断了一切,叶子就和玉茭的叶子一样宽”(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遮蔽”加强了“使不显露”的意思,可以比喻地用于抽象的事物;有书面语色彩,口语里少用。例如:“她的粉脸被下垂的珠串遮蔽了,使他看不见她的表情”(巴金:《春》);“一丛接连一丛的树木,遮蔽了月光和星光,穿过这些树林的时候,简直伸手不见五指”(茅盾:《虚惊》);“太阳被朝云遮蔽得够受,才透明,又被后来的云层填补了缝隙”(萧军:《八月的乡村》);“我想宗教的信仰,可以遮蔽真理的发现”(《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选》,1918——1949,第一卷)。
“掩蔽”强调掩盖,使掩藏不露;常比喻地用于心情、不好情况等抽象事物;是书面语用词,有书面语色彩。例如:“于是大家立刻散开,借着松树、围墙掩蔽,向敌人打开排子枪”(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这一次的旅行给他很满意的印象,但他向江世荣却谈得很简单。掩蔽着他的心情,江世荣就不得不屡次来求他”(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他想用一个新商标作盾牌,把过去的那些黑矛掩蔽起来”(《上海文艺》,1977,2)。
“荫蔽”强调使隐而不现而不被察觉;有以树荫的遮覆作比喻的形象色彩;多用于人。例如:“根据党中央关于在国统区实行荫蔽精干、积蓄力量的方针,……一部分文艺工作者……陆续转移到延安和各个抗日民主根据地”(唐弢、严家炎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三卷);“这里是一面傍山,一面临海的公路,除去路旁的木麻黄还可以稍微荫蔽一下以外,再也没有什么荫蔽物”(孙景瑞:《不息的浪潮》)。
“遮掩”强调“遮蔽”和“掩蔽”所强调的意思。
例如:“乌云很快移动,竟把月亮完全遮掩了”;“这时雾渐散开,待到风息,昏寡又沉沉地遮掩了远方的景物”(曹禺:《原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