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 声响 音响 声息 音 声】同义词解析及例句
名词。
指由物体振动而发生的振动波通过听觉所产生的印象。
“声音”应用于一切引起听感的振动波和一切产生振动波听觉印象的场合,通用于口语、书面语和各种场合。例如:“夜里小虎子睡着睡着,听得磨刀的声音”(梁斌:《红旗谱》);“和他的洪大的声音相适应的,是他的军人气派”(罗广斌、杨益育:《红岩》);“接下传来声音”(《叶圣陶选集》);“今天鸽子飞得高啊,哨子声音都快听不见了”。
“声响”和“音响”都突出一定的响度。“声响”还强调发响;是书面语用词,有书面语色彩。例如:“一带玻璃样的透明的圆硕的林叶在无风的旷场上,也哗哗的打出声响”(端木蕻良:《大江》);“那是她自己的脚踩踏雪地发出的声响呀”(《新华文摘》,1982,1);“我竭力想弄出一点什么声响来,可是我的每一根指头都被这僵冷的气氛冻硬了”(《小说月报》,1982,3)。“音响”还强调音彩方面,多用于产生一定听感效果的场合,尤其常用于音乐;多在书面语里使用,口语里也可以用。例如:“这段和声的音响效果不错”;“弦乐的音响不如管乐的雄深有力”;“一个年老的,在后面抡起两根象擀面杖一样粗的鼓棰子,这是惊天动地的音响”(孙犁:《风云初记》)。
“声息”含有响度很小的意味;在寂静的情况下使用,多用于否定式;也是书面语用词,有较浓厚的书面语色彩。例如:“洞里紧张得没有一丝声息”(王愿坚:《普通劳动者》)“洞里静悄悄,没有一点声息”(黎汝清:《海岛女民兵》)。
“音”意思上和“声音”一致,只是多同单音词搭配,有时带书面语色彩。例如:“音清而甜,极为悦耳”;“庙里庙外,人声和锣鼓声,还有孩子们手里的小喇叭……混合成一阵骚音,三里路外也听得见”(茅盾:《香市》);“糊涂涂接着常有理的下音向有翼说:‘有翼!我倒不是说你不应该开会……””(赵树理:《三里湾》);“听得从远处隐隐传来二胡的独奏,琴音虽弱,仍可辨出幽怨凄凉的调子”。
“声”在意思上也和“声音”一致;是文言词,但在和“大”“小”“张”“放”等单音词组合时却适用于口语。例如:“接着就是枪声、马蹄践在雪上的声、呼喊的声,还夹杂着一些细小声响”(王统照:《雪后》);“最后,头上的峭岩边就传来急骤清脆的画眉声”(沙汀:《还乡记》);“你大声点说”;“可别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