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豫 踌躇 犹疑 迟疑】同义词解析及例句
动词。
指拿不定主意。
“犹豫”强调进行考虑、比较,含有“想这样办,又不想这样办”的意味;书面语和口语里都常使用。例如:“在慌急中,他心中犹豫不定,实在拿不定主意怎样才算安全!”(梁斌:《红旗谱》);“林秋月犹豫了片刻,又一把拉住她,‘这消息可不能对大家说!’”(《小说月报》,1982,11);“再跳一次,必须再跳一次!可是在我重新勒紧鞋带时,我又犹豫起来,我不能保证自己能够再一次跨过这个高度”(《人民文学》,1982,10);“她很平静,而且没有犹豫,但说到‘可以’两个字,就把下面的话咽住了”(巴金:《春》)。
“踌躇”突出主意不定在表情、态度和行动上的表现,含有“显出对某个主意一时不知肯定好还是否定好”的意味;多用于文艺作品,口语里不用,有文艺风格色彩和书面语色彩。例如:“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朱自清:《背影》);“四婶起初还踌躇,待到听完她自己的话,眼圈就有些红了”(鲁迅:《祝福》);“车夫听了这老女人的话,却毫不踌躇,仍然挽着伊的臂膊,便一步一步地向前走”(鲁迅:《一件小事》)。
“犹疑”和“迟疑”都含有疑而不决的意味。
“犹疑”强调因有某种顾虑而难以决定。例如:“这使母亲们一点也用不着犹疑,这个祖祖辈辈的穷家根子再也用不着回来了”(柳杞:《好年胜景》);“你看你,走到门口又犹疑什么”(曹禺:《日出》);“她们有些犹疑。她晓得她穿的颜色暗淡的衣服先使婆婆看着不快”(曹禺《北京人》)。“迟疑”强调不能很快做出决定,内心的主意不定在行动的时间上表现了出来;含有不果断的意味;和“踌躇”一样也适用于文艺作品,口语里不用,有文艺风格色彩和书面语色彩。例如:“阿Q迟疑了一回,四面一看,并没有人,他便爬上这矮墙去”(鲁迅:《阿Q正传》);“班长毫不迟疑,第一个鞭着马走下河去,其余的骑兵也跟下去”(《杨朔散文选》)。
“踌躇”在表示“神态得意”的意思时(如说:“他踌躇满志”),和本组其他的词没有同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