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 在一个公园里面,有一株槐树,种在荷花池的旁边。
夏天它的叶儿开得格外茂盛,绿得可爱。荷花池里的荷叶临风摆着,簌簌地响。它们反映着落日,越发显出好看的样儿。槐树上有许多叶子,都是槐树枝的儿子。
它们也临风摇曳:这边点点头,那边点点头,大家谈着有趣的话。
其中有一片槐叶说道:“我在这里住得闷极了!每天只看见几只小鸟停在树上。我们仰起头来,只能看见蓝色的天空,和变幻不定的行云。究竟地上怎样,都不知道。
每天只是看见那红的圆球——它不知是太阳——出来后又落下去了。实在无味得很!我要下去了!我不能久耐了!”
它的母亲树枝竭力劝阻它道:“好孩子,不要下去。
下去,你就要遇见不幸的事了!不要乱跳。下去有什么好呢?我们常见的虽是些小鸟和云天,但是清脆的鸟声,美丽的天色,和那鲜艳的红日,实在给了我们许多快乐,许多安慰。
好孩子,听娘的话罢!不要去,我是很小心看护你的。你下去恐怕没有人像我这样爱你的了。
”
槐叶不听,依旧想下去。
它想:“我只向母亲说,没有什么用处,何不求求风呢?”不多时,一阵微风吹来,它的身子跳起舞来,上下飘荡着说:“风先生,你把我吹下去罢!”
微风说:“下面没有什么。你到了秋天,自然会落下来的;那时天气不甚热,十分凉快,你便可以在下面游玩了。现在还是在树上的好。
安静些,依你母亲的话罢。”槐叶不听,一定要去,仍是要求着说:“你把我吹下去罢!我要去时,天大的不幸我都不管的。”微风也不再睬它,立刻到别处去了。
忽然来了一阵狂风,“呜……呜……呜”地叫着!别的槐叶都躲开了,垂下头来。独有它想下去,所以竭力地迎着狂风,一点也不躲避。狂风刮得它很痛;但是它的痴想,以为下去可以得着许多好处,所以便忍受了。
一会儿便被狂风刮下,离了亲爱的树枝,滴溜溜地落在沙上,迷在沙土里,眼前什么都看不见了!那时它就想起可爱的鸟声;但是鸟在树上,离它远了,声音也听不清楚。它又想看行云;但是云在天上,离它高了,它眼睛被沙迷住,更是看不见。这时它懊悔起来说:“唉!悔不听母亲的话哟!悔不听风先生的话哟!”它得病了,面色渐渐变得枯干黄瘦。
它正在懊悔不止,狂风又吹来了,将它刮到荷池里。一池寒水,把它浸得冰冷。它求荷叶说:“绿色的荷叶哟!你低下头来,把我拉上去罢!”荷叶摇头道:“你不听母亲的话,我不能拉你。
”它又哭着求小鸟把它衔上去。鸟说:“你不是讨厌我吗?我又何苦衔你上来呢?”叶儿没法,只得浸在那寒冷的池水中。
它想起从前母亲待它的恩爱,天天抱着它的情形,不禁落下泪来。
它正在哭泣,忽然被几个来游公园的小孩把它从水里捞起。一个小孩说:“你们看,这离了树枝的槐叶,憔悴得很,多么可怜哟!我们替它把衣服晒干罢。”那些小孩们都说好,就把叶儿放在太阳底下晒;晒干以后,便把它放在他们的珍宝箱里,和蚌蛤壳、鹅卵石等许多美丽的朋友为伴。
槐叶说:“我得着这样的好地方住,受孩子们的爱护,虽则比不上家里,现在我也知足了。”
。
【赏析】: 槐叶的家在荷花池的旁边,看看风景谈谈天,它和伙伴们过着轻松有趣的生活。
“小鸟和云天”、“清脆的鸟声”、“美丽的天色和鲜艳的红日”给了它们“许多快乐,许多安慰”,他们唯一要耐心去做的就是蓄积力量,等待长大。可生活并不一如既往地像我们表面上看到的那样平静。这一片稚嫩的槐叶太没有耐心了,它不满于现实,无法忍受单调和重复,强烈地渴望挣脱温暖的枝头去树下看一看。
矛盾由此而来,槐叶生活得很安逸,它被母亲精心呵护,从来不知道风雨磨砺的可怕,丝毫没有承受挫败的心理准备,会有什么样的命运在等待它呢?槐叶能获得它梦想的自由吗?故事一开篇就把小读者带入悬念之中,童话的主人公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作为读者的儿童自身形象的投射,他们有着相似的心理气质和性格特点,这使得童话很容易达到它寓教于乐的功能。从这一点上来说,关注槐叶的命运自然也就达到了对小读者成长历程潜移默化的影响的目的。
渴望外面的世界使槐叶变得娇纵而盲目,它拒绝一切忠告,只把母亲的慈爱当作羁绊;它抵制所有劝说,只把微风的警告当作无谓的阻挡。作者完全把渴望远方、渴望自由的槐叶塑造成了一个叛逆而倔强的孩子,它内心鼓荡着激情,可贵、坚决却盲目、稚嫩。槐叶豪迈地宣称“我要去时,天大的不幸我都不管的”,这种极端的态度有些英雄主义,看似孩子气,可当故事发生的时候,可能包括槐叶和小读者在内都会被感动,于是他们的“英雄主义”甚至不自觉地带有一定程度的表演性,天真而固执地相信自己想得到的就是最伟大的,为了追求一个自身都不甚明了的目标,他们不惜一切代价。
而这种自信其实是那样不真实,就像吹一个彩色的泡泡,你把它吹得越大它就越不真实,可吹泡泡的人却因此更坚信它夸张而虚幻的美丽。槐叶梦想着挣脱枝头,在它的想象中这是不容怀疑的目标,没有任何思考和商量的余地,至于自己是否真的做好了一切应对准备它就更加顾不得了。槐叶的固执把故事推进到高潮,它的命运也在颇为紧张的气氛中到了被揭晓的时刻。于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突转发生了。
为了到树下去,槐叶“竭力地迎着狂风,一点也不躲避”,终于如愿以偿地离开了枝头。但离开枝头以后又怎样呢?槐叶“眼前什么都看不见了”,它“迷在沙土里”,“得了病”,被沮丧、懊悔、无助和疲惫折磨得流下了伤心的眼泪。以前那些真心关爱它的人不能原谅它的固执和轻率,不肯再给它帮助,槐叶被孤独和无助包围了,憔悴可怜地浸在寒冷的池水里。
作者为槐叶安排了一个颇有反讽意味的结局:槐叶是为了在树下“可以得着许多好处”的自由才竭力离开枝头的,可经过狂风的磨砺和寒水的浸蚀之后,槐叶得到的“自由”却是被好心的孩子藏进他们的珍宝箱,再也看不到蓝天白云,听不见鸟儿鸣唱,虽则“比不上家里”,可经历了这一切磨难之后,槐叶却感到“知足”了。
这样的结局无疑给了孩子更大的心灵震荡,促使他们认真地思考自身也有的像槐叶一样的幼稚或是痴想,从而自然地完成心智的一次飞跃,这或许就是童话“润物细无声”的魅力所在吧。
槐叶从美丽的枝头到狭小的珍宝箱,走过的是一条给了我们很多启示的路。执着而坚定的精神力量并不排斥清醒理智的思考,离开枝头的渴望未必就是值得追逐的自由,追梦的人应该首先明确梦的力量与方向,这是槐叶的眼泪换来的教训,也是所有正在长大、正在渴望远方的孩子们应有的认识。
(李玉荣)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