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些,笔者不由的回忆起幼时玩弄风筝的情景。那时,由于日子过的非常艰难,每逢到了“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春天,尽管孩子们多么喜欢风筝,是谁也买不起的。没办法,唯一的方法就是缠绕着家长们自作一个风筝。有的找来几张废旧报纸,有的买回两张红纸或者毛头纸,再从拾柴的竹筢子上拽下几根竹条,然后放在火上烤柔软后,按照风筝的样式就扎了起来,糊上纸以后,系上从妈妈线笸箩里偷来或者要来的线绳,就可以拿到宽阔的大地上,乘着吹拂的春风,去放飞了。这些风筝,尽管飞得不高,也无多少样式,并且很不耐久,放上一段时间后就会被风吹破,但是,这毕竟满足了当时的心愿,玩弄起来,照样是欢呼跳跃,尽兴而归。
为您推荐
在女排训练场上,像招娣今晚这样的“两走两练“的情景,倒不很多。这是由她那直率、坦然而又带几分愣劲的独特个性所决定的。但练得这样艰苦,甚至比这更艰苦的,却大有人在。..
我还能忆起去年冬天的情景。每次去看望母亲,她都会整上一桌子山珍海味。她静静地坐在桌边,希望能看到儿子昔日狼吞虎咽的样子。可是,我现在的食量不能让母亲满意。母亲念叨着,写书那么费脑筋,吃这么点怎么成啊?后来再去母亲..
那时大人们能放起铁做的大风筝,在天上能飞得老高,我们很奇怪铁的东西居然能飞上天去。我们只能放纸风筝,自己做的纸风筝。我们真正称得上是心灵手巧,弄几根细竹条,几下就能绑出形状,然后糊上一层绵纸,接下来再用纸剪几个尾巴..
风筝,别看它不是什么高科技产物,却有着不非寻常的历史渊源,它见证了历史的发展与变迁,显示了阶段社会的文明进步和文化底蕴。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最早的哲学家墨翟就成了风筝的发明人。据《韩非子·外储说》载:墨翟居鲁山..
风筝,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历代文人墨客多有对它的诵吟。-唐朝诗人高骈写道:“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北宋丞相寇准也写道:“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明..
邓海南 在我童年的梦里,飞得最高的就是风筝。 地面上,我们扯着线跑着;天空中,风筝迎着风飞着。这些在天空中飞着的,都是我们精心制造出来的理想的翅膀啊!每个人的理想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