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16(宋词点评)
【原文】: 乳燕飞华屋(11)。。
【意译】: 小燕子在华美的房屋里悄悄地独自学飞,屋里没有人,显得格外寂静。
槐树的树阴随着阳光渐渐偏移,已经是午后了。傍晚时,天已清凉。
一个美人刚刚浴毕,她手里拿着一把生丝织制的白色团扇,那摇扇的手臂有如美玉一般洁白润滑。她渐渐有些困倦,便独自倚靠在枕头上,安安静静进入了香甜的梦乡。
睡梦中,帘子外面好像有谁在敲着闺房雕花的窗户,把她从神游仙境的美梦中惊醒,倾耳细听,原来却是风吹翠竹声。
石榴花半开时,好似皱摺成团的红丝巾,一直要等到那些轻佻妖冶的花卉瓣落蕊残,它才会最终绽现出红艳艳的花朵,伴你度过深夏幽居的寂寞时光。折一枝艳丽姣美的石榴花细细地看,重重叠叠的花瓣都紧紧簇束在喇叭状的花萼中,好似美人坚贞不渝的芳心。然而,待到秋风起后,不仅花儿凋谢,剩下的绿叶也经受不住西风的摧残。如果等到那时你来,恐怕也只能花前举杯而不忍触摸,只能任凭悲悯的泪水和凋零的花瓣一起簌簌落下。
。
【点评】: 苏轼笔下的佳人,大多丰姿绰约,雍容闲雅。
无论《洞仙歌》里“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的花蕊夫人,还是这首词中的出浴美女,都能给人一种洁净如玉、一尘不染的美感。关于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前人异说纷纭。据杨湜《古今词话》说,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有府僚在西湖设宴,官妓秀兰因浴后倦卧迟到,受到斥责,适石榴花开,秀兰折花谢罪,府僚益怒,以为不恭,苏轼遂作此词化解。这故事让人想起欧阳修以词为歌妓解围的轶事(见本书欧阳修《临江仙》词)。
苏轼是欧阳修的学生,师生二人何其相似乃尔,此是题外话。又有曾季狸《艇斋词话》说,此词系苏轼在杭州万顷寺作,寺有榴花树,是日有歌者昼寝,故词中有“渐困倚,孤眠清熟”云云。
而陈鹊《耆旧续闻》则说,有人在晁以道家见到东坡此词真迹,知为侍妾榴花而作等等。但近人多以为上述传说都有牵强附会之嫌,不足为信,当是词人生活中为某事触发,借题发挥、抒写情怀而已,不必完全坐实。
从结构上看,这首词上片写佳人,以环境烘托她的清雅华贵;下片别开异境,亦花亦人,婉曲缠绵,令人寻味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