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介绍理工社三十年的发展历程的书,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 分别为源远流长和继往开来。内容包括筹建成立、发展壮大、腾飞之翼、国家级图书奖等。书籍特色
“清清延河水”,1940年,依革命圣地孕育了北京理工大学的前身——延安自然科学院,“德以明理,学以精工”是崇德尚行、学术报国的理工师生的追求;“悠悠岁月长”,1985年,沐改革春风诞生了北京理工大学的新芽——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理工社),“科技传播,文化传承”是以书载道、立德树人的理工社人的使命。
30个春秋的栉风沐雨,10950个日夜的励精图治,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由1间房、10个人起步,发展到年出版新书1400多种、重印图书1400多种、年净销售码洋3亿元的规模,理工社人在实现“强国梦”的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前行。
理工社人努力实现着自己的“科技强国梦”。作为参与国庆60周年阅兵30个地面方阵中的22个方阵装备设计与研制的北京理工大学所属的出版社,秉承服务学校“强地、扬信、拓天”的学科特色发展战略的宗旨,为校内外的院士、学者们出版了大量站在科技前沿的高水平著作,连续多年获得国家出版基金,并荣获多项国家奖项:《基因的故事》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智能作战机器人》荣获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现代兵器火力系统丛书》、《航天发射科学与技术》丛书、《航空航天技术出版工程》等项目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车辆类学术著作出版水平位居全国出版社前列。“清清延河水”,1940年,依革命圣地孕育了北京理工大学的前身——延安自然科学院,“德以明理,学以精工”是崇德尚行、学术报国的理工师生的追求;
“悠悠岁月长”,1985年,沐改革春风诞生了北京理工大学的新芽——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理工社),“科技传播,文化传承”是以书载道、立德树人的理工社人的使命。
30个春秋的栉风沐雨,10950个日夜的励精图治,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由1间房、10个人起步,发展到年出版新书1400多种、重印图书1400多种、年净销售码洋3亿元的规模,理工社人在实现“强国梦”的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前行。
理工社人努力实现着自己的“科技强国梦”。作为参与国庆60周年阅兵30个地面方阵中的22个方阵装备设计与研制的北京理工大学所属的出版社,秉承服务学校“强地、扬信、拓天”的学科特色发展战略的宗旨,为校内外的院士、学者们出版了大量站在科技前沿的高水平著作,连续多年获得国家出版基金,并荣获多项国家奖项:《基因的故事》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智能作战机器人》荣获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现代兵器火力系统丛书》、《航天发射科学与技术》丛书、《航空航天技术出版工程》等项目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车辆类学术著作出版水平位居全国出版社前列。
理工人努力实现着自己的“教育强国梦”。教书育人,教育之本。北京理工大学老校长徐特立是理工社人的榜样(《大爱育人中华魂——徐特立》荣获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音像奖提名奖);“助力每一位老师的课堂”,是理工社人的追求;教育出版,更是理工社发展的基石。《火炮弹道学》等一批教材入选教育部“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职业口才》等99种教材被评为教育部“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同时,理工社坚持以服务职业教育的一线教学为宗旨,建立了基本覆盖全国的精细化的职业院校教育服务网络。这些努力,奠定了理工社在职业教育出版领域将有更为广阔发展前景的基础。在可以预期的未来,理工社将在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衔接、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衔接上,在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出版及本科段应用型人才培养教材出版上有更大的作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