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森林碳汇源于国家间的市场化生态补偿,典型特征是通过经济激励,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和减贫的共赢。目前,靠前碳汇造林再造林项目纷纷在贫困地区试点展开,森林碳汇日益成为我国落实增汇减排承诺、解决惠农扶贫问题和建立市场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行动共同的着力点和现实路径。在此背景下,本书立足实现应对气候变化与反贫困双赢的战略高度,首先从理论上阐明了森林碳汇扶贫的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剖析了森林碳汇项目开发对区域和个体减贫的影响机理,厘清了森林碳汇扶贫利益相关者及其基本利益诉求,诠释了森林碳汇扶贫系统的构成要素,揭示了森林碳汇项目开发与扶贫相结合的动力机制,搭建了森林碳汇扶贫理论分析框架,深入分析了西南民族地区森林碳汇扶贫现状与挑战;其次,在此基础上,选取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既已陆续实施,并完成前期造林或再造林的森林碳汇项目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民族学等相关理论和多种计量经济学方法,从项目实施区域及其社区农户微观尺度,实证研究了在西南民族贫困地区实施的森林碳汇项目社区农户持续参与意愿、行为选择与参与障碍、精英带动与精英俘获、民族传统习俗与森林碳汇商业文化适应性、农户扶贫效应感知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创建了森林碳汇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测评和验证了典型项目开发的阶段性综合扶贫绩效;很后,提出了以关注贫困人口受益和发展机会创造为核心理念的森林碳汇扶贫发展思路、政策框架及其政策建议。书籍特色
森林碳汇源于国家间的市场化生态补偿,典型特征是通过经济激励,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和减贫的共赢。目前,国内碳汇造林再造林项目纷纷在贫困地区试点展开,森林碳汇日益成为我国落实增汇减排承诺、解决惠农扶贫问题和建立市场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行动共同的着力点和现实路径。在此背景下,本书立足实现应对气候变化与反贫困双赢的战略高度,首先从理论上阐明了森林碳汇扶贫的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剖析了森林碳汇项目开发对区域和个体减贫的影响机理,厘清了森林碳汇扶贫利益相关者及其基本利益诉求,诠释了森林碳汇扶贫系统的构成要素,揭示了森林碳汇项目开发与扶贫相结合的动力机制,搭建了森林碳汇扶贫理论分析框架,深入分析了西南民族地区森林碳汇扶贫现状与挑战;其次,在此基础上,选取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既已陆续实施,并完成前期造林或再造林的森林碳汇项目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民族学等相关理论和多种计量经济学方法,从项目实施区域及其社区农户微观尺度,实证研究了在西南民族贫困地区实施的森林碳汇项目社区农户持续参与意愿、行为选择与参与障碍、精英带动与精英俘获、民族传统习俗与森林碳汇商业文化适应性、农户扶贫效应感知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创建了森林碳汇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测评和验证了典型项目开发的阶段性综合扶贫绩效;*后,提出了以关注贫困人口受益和发展机会创造为核心理念的森林碳汇扶贫发展思路、政策框架及其政策建议。
作者简介
曾维忠,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西南减贫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绿色发展。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科研课题2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参编专著和教材5部,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和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杨帆,博士,四川大学社会发展与西部开发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经济、生态经济与贫困治理。先后主持(主研)国家社科基金等科研课题1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参编专著和教材3部,获第八届钱学森城市学 城市流动人口问题 金奖提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