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壮族与地理环境适应关系的研究,探讨中国民族地理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问题,进一步完善民族地理研究的理论框架,为正确处理民族问题,提供理论借鉴。并将壮族的环境适应问题,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的适应,主要从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农耕环境入手,对壮族农耕生活与自然环境的适应,以及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作一专门的探讨;二是人文环境的适应,主要从中央王朝对壮族地区的统治变化、汉人口的迁移由此带来的人文环境变化,论述壮族在族属身份认同、语言、文字、婚俗、服饰、居住等有关民族形象的地理变迁过程,以及人地关系与民族关系的调适作区域性分析。*后归纳分析壮族环境适应的基本规律、特点、环境适应的机制机理与现代启示。
书籍特色
本书通过对壮族与地理环境适应关系的研究,探讨中国民族地理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问题,进一步完善民族地理研究的理论框架,为正确处理民族问题,提供理论借鉴。 本书将壮族的环境适应问题,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的适应,主要从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农耕环境入手,对壮族农耕生活与自然环境的适应,以及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作一专门的探讨;二是人文环境的适应,主要从中央王朝对壮族地区的统治变化、汉人口的迁移由此带来的人文环境变化,论述壮族在族属身份认同、语言、文字、婚俗、服饰、居住等有关民族形象的地理变迁过程,以及人地关系与民族关系的调适作区域性分析。*后归纳分析壮族环境适应的基本规律、特点、环境适应的机制机理与现代启示。 本书主要从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农耕环境和人文环境,对壮族农耕生活与自然环境的适应,以及中央王朝对壮族地区的统治变化、汉人口的迁移由此带来的人文环境变化,归纳分析壮族环境适应的基本规律、特点、环境适应的机制机理与现代启示。具有学术价值与出版价值。
作者简介
刘祥学,男,1967年生,广西平乐县人,现为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中国明史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明代民族关系史、历史民族地理。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广西民族和谐发展的历史地理学考察》,主要研究专著有《明朝民族政策演变史》(民族出版社,2006年)、《走和和谐:广西民族和谐发展的历史地理学研究》(民族出版社,2011年)等。在《历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曾获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2010年)、二等奖(2012年)、国家民委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