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学生评论集。内容包括: 让青年持续拥有获得感 ; 景区之美在文明 ; 会员经济尤需监管护航 ; 你恭维我讨好, 家长群变成什么群 ; 出没出过国, 都需要学好英语等。书籍特色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新闻传播教育机构,始终走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前沿地带。新闻评论作为新闻教育的**科目,如何在众声喧哗的群口时代,发挥意见市场的导流和导航功能?这成为新闻评论教育无法回避的课题。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近年来,在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做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其中,新闻评论教学,不仅仅满足于课堂上头脑风暴、撒豆成兵,而是把课堂与媒体直接连接起来,通过一系列的实战训练,强化学生的评论思维和写作能力。通过工作坊、评论大赛、评论小组等形式,多线出击,形成立体化的强化训练的评论实践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和专业效果。本书是新闻学院新闻评论课程的*成果,收集了新闻学院学生在重要报刊媒体上的优秀评论作品。作者简介
丛书主编米博华,汉族,1954年出生,河北赵县人。1970年参加工作,197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学历,高级编辑,全国宣传文化系统 四个一批 人才,第五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现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本书编者
张涛甫,汉族,1967年出生,安徽六安人。1986年参加工作,文学博士,新闻传播学博士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执行院长,复旦大学新媒体实验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新闻大学》主编。在中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三百余篇,著有《大时代的旁白》《表达与引导》《转型与在场》《中国梦的文化解析》等,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发表时评、专栏文章数百篇。
陈禹潜,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首届 弄潮号 全国大学生评论大赛特等奖获得者,人民日报新媒体、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特约评论员。丛书主编米博华,汉族,1954年出生,河北赵县人。1970年参加工作,197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学历,高级编辑,全国宣传文化系统 四个一批 人才,第五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现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本书编者张涛甫,汉族,1967年出生,安徽六安人。1986年参加工作,文学博士,新闻传播学博士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执行院长,复旦大学新媒体实验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新闻大学》主编。在中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三百余篇,著有《大时代的旁白》《表达与引导》《转型与在场》《中国梦的文化解析》等,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发表时评、专栏文章数百篇。陈禹潜,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首届 弄潮号 全国大学生评论大赛特等奖获得者,人民日报新媒体、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