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1.一线传媒大家30多年实践经验的结晶之作2.专业性与可读性并重,通俗易懂解码经典新闻案例
3.新媒体发展与创新的指南
书籍特色
新闻发现与主题提炼新闻采写与策划,是新闻传播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对于新闻采写与策划的实战技巧,无论学界还是业界,经常会有各种争论,可谓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热烈讨论的同时,也说明有细致研究的必要。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采编实践,从六个方面就新闻采写与策划的实
战操作,谈谈自己的体会与感悟。
一、发现与呈现
什么是发现?发现就是经过观察分析研究,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者规律。呈现则是运用娴熟的新闻采写技巧、恰当的新闻体裁和表达方式,将内容和思想表现出来。20 世纪90 年代,《湖北日报》刊登了一则消息《山村里的“广告墙”》,讲的是我省十堰市房县一偏远山村的土坯房外墙上,原来写着“以阶级新闻发现与主题提炼
新闻采写与策划,是新闻传播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对于新闻采写与策划的实战技巧,无论学界还是业界,经常会有各种争论,可谓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热烈讨论的同时,也说明有细致研究的必要。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采编实践,从六个方面就新闻采写与策划的实
战操作,谈谈自己的体会与感悟。
一、发现与呈现
什么是发现?发现就是经过观察分析研究,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者规律。呈现则是运用娴熟的新闻采写技巧、恰当的新闻体裁和表达方式,将内容和思想表现出来。20 世纪90 年代,《湖北日报》刊登了一则消息《山村里的“广告墙”》,讲的是我省十堰市房县一偏远山村的土坯房外墙上,原来写着“以阶级
斗争为纲”的大字,现在变成了色彩绚丽的广告。这本是一件很普通很寻常的事情,但在记者眼里它却是一个新闻事件。时任湖北日报驻十堰记者站站长熊瑞隆,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新闻,采写了一则稿件。
熊记者为什么要写这个稿子?我想,这个事件反映的是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在偏远农村的体现,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反映的是时代的发展变迁,由计划经济逐步转向市场经济。这个广告现象,放在大城市当时已司空见惯,但在偏远乡村那就不一样,体现了市场经济大潮对偏远乡村的冲击,反映了时代潮流正以不可阻遏之势滚滚向前。记者以敏锐的新闻嗅觉,发现了这一新闻,写了一篇短消息。这个稿子后来被《人民日报》转载。
再举个例子。2014 年4 月,湖北日报一名年轻记者到鄂东一个村庄调研,适逢村里播放露天电影。他注意到,看电影的人很少,稀稀拉拉不到10 个人,电影放到一半,就散得差不多了。怎么会这样呢?他一问才知道,电影下乡有的时候存在为完成任务走过场的问题。农忙抢种抢收的时候送电影到村里,老百姓能去看吗?这名记者写了篇文章《“三下乡”应下到农民心里》,后来这篇文章也被推荐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反响很热烈。
以上两个例子说明,只要有一双慧眼,就会发现很多有价值的新闻。
还举一个例子:家族祠堂变身文化礼堂。
2015 年4 月19 日,《湖北日报》头版显著位置发了一篇消息,题目叫《注入先进文化 重塑精神家园——黄石农村家族祠堂变身文化礼堂》,讲的是黄石大冶市还地桥镇菊花湾祠堂办成文化礼堂的故事。
农民重修祠堂,传统文化与封建糟粕泥沙俱下。如何正确引导,让文化阳光照亮乡愁?大冶市菊花湾给出了答案——顺应民意、顺势而为,盘活旧祠堂用途,挖掘特色文化,注入先进文化,激活源远流长的文脉,共筑乡村文明梦。将家族纪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作者简介
韩少林,湖北红安人,硕士研究生,高级记者(专业技术二级)。曾被评为湖北省首届十佳青年记者、湖北省宣传文化系统首批“五个一批”人才、“湖北新闻名人”,2012年被评为湖北省第九届职工职业道德“双十佳”,荣获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2013年荣获中国报业经营奖,2015年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2017年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定的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他先后参与或主持了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旗下《江汉早报》《楚天周末》《楚天都市报》《楚天金报》等多个媒体创刊,担任过《楚天都市报》和《楚天金报》总编辑,现任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副总编辑。其采编的新闻作品有100多件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其中荣获中国新闻奖一二三等奖5件、湖北新闻奖一等奖60件(含湖北新闻宣传好稿奖)。曾创作、发表诗作近200首、论文70多篇,编著和主编《城市记忆》等理论、文化、新闻著作和作品集20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