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舍勒认为,就认识的全部发展史而言,人们都是先对认识对象产生爱或者恨,之后才通过知性来对它们进行认知、分析和判断的。因此,无论对于所有各种理论认识和思维来说,还是就所有各种实践立场而言,爱和恨在情感行为的集体范围内都是*原初的行为方式,它们还使理论生活和实践生活统一起来,并且能够使这两者永远保持统一的状态。此一话题在欧美学术界曾引起强烈争鸣,相信也会引起中国读者浓厚的兴趣。作者简介:
马克思?舍勒(1874—1928),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价值伦理学、哲学人类学与知识社会学的奠基人,被视为现代德语学界传奇人物。在哲学、社会理论、伦理学、神学、心理学、教育学、思想史等领域卓有建树。海德格尔视其为“全部现代哲学最重要的力量”。早年执教耶拿大学、慕尼黑大学,参与现象学运动。1919—1927年,任科隆大学哲学和社会学教授、社会学研究所所长。1929年,执教法兰克福大学不久,因中风猝然辞世。着有《同情的形式和本质》、《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和实质价值伦理学》、《论人类的永恒性》……目 录:
编者前言/ 1道德建构中的怨恨/ 1
引 言/ 1
一、论怨恨的社会学和现象学/ 4
二、怨恨与道德的价值判断/ 52
三、基督教道德与怨恨/ 55
四、怨恨与现代的仁爱/ 93
五、现代道德中的怨恨及其价值位移/ 121
论害羞与羞感/ 168
引言:羞感之“所在”与人的生存方式/ 168
一、身体羞感出现的先决条件/ 172
二、害羞与相近的感觉/ 182
三、羞感的基本形式:关于羞感起源的学说/ 200
四、性羞感及其功能/ 224
五、男人和女人身上的心灵羞涩和身体羞感/ 276
关于羞感的残篇/ 279
《道德意识中的怨恨与羞感》[德]舍勒_扫描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