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在长期研究穷人和扶贫的过程中,塞德希尔·穆来纳森发现他和穷人的焦虑竟然类似:穷人缺钱,他缺时间。在这一现象基础上,他与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尔德·沙菲尔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室研究和现实调查,却发现了一个存在于世人中间的惊人真相:穷困之人会永远缺钱,而忙碌之人会永远缺时间。但是,进一步的研究证实:这些都是表面现象。因为即便是给穷人一笔钱,给拖延症患者一些时间,他们也无法变得富足和高效。实际上,在长期性的资源(钱、时间)稀缺中,人们已经形成了“管窥”之见,只能看到“管子”之中的事物,虽然这有可能为我们带来“专注红利”(短期的富裕或效率),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专心致志”反而会让我们产生“权衡式思维”,不断增加我们的带宽负担——当1元钱的价值在穷人与富人之间产生了巨大差异时,当印度金奈的街头小贩们陷入了无止境的借贷压力时,当每个人都处在多任务处理的“杂耍”状态中时……最理性的经济模型和行为方式都会变得不再符合自身的内在逻辑。最终,稀缺会俘获我们的大脑,渐渐让我们失去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变得更加愚笨和冲动。
《稀缺》是《思考,快与慢》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最推崇的行为经济学新作,它旨在揭示稀缺心态的各种复杂成因,并提出以“余闲”牵制稀缺的应对之法。所以,只有对“带宽”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我们才有可能从稀缺走向富足。
作者简介
塞德希尔·穆来纳森(Sendhil Mullainathan)哈佛大学终身教授,哈佛大学行为经济学领域重要领头人。与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尔德·沙菲尔等人联合创立非营利性组织ideas42,致力于利用行为科学帮助人们解决社会问题。
在麻省理工学院,与《贫穷的本质》作者阿比吉特·班纳吉等人联合创立“贫困行动实验室”,并于2002年荣获“麦克阿瑟天才奖”。
出生于印度农村,7岁时随父母移民美国。1993年,获得康奈尔大学计算机科学、数学和经济学3个学士学位。1998年,获得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埃尔德·沙菲尔(Eldar Shafir)
1988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认知科学博士学位。古根海姆奖获得者。
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研究领域涉及认知科学、判断与决策、行为经济学等。
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彼得· 戴蒙德和著名心理学家阿莫斯·特沃斯基共同开展过“货币幻觉”方面的研究。
书评
王红领 2015-02-24
对于当今世界的芸芸众生来说,不是陷入贫困之中而烦恼,便是陷入因为太过忙碌而没有时间享受财富而苦闷。至于中间分子则很少,即使如某些人所声称的那样,那也只是一咎自欺欺人的表象而已,而其内心其实却是处于矛盾之中的,或许是一种比之以上两者来说更加难以抉择的苦恼之中。为什么人类会陷入到这种贫困与忙碌之中而难以自拔?难道我们就没有第三道路可走吗?难道我们就真的不可能,既…
王红领 2015-01-18
对于现代绝大多数的人来说,似乎陷入到了一种越穷越忙,越忙越穷的恶性循环之中而难以自拔。甚至还专门出现了一个针对这一类人群的专有名词:穷忙族。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有人将其归因于虚无缥缈的命运,慨叹自己是天生的穷命,是命该如此,因而也就从此放弃了了切的梦想与追求而听任命运的摆布,而有的人则在一次次的企图摆脱命运的戏弄而想有所成就却不得其门而入。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摆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