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可是,1978年—2008年的中国,却是最不可能重复的。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日渐瓦解了,一群小人物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试验场,它在众目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向商业社会转轨。本书作者没有用传统的教科书或历史书的方式来写作这部著作,而是站在民间的角度,以真切而激扬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年代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成长、发展之路。改革开放初期汹涌的商品大潮;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这三种力量此消彼长、互相博弈的曲折发展;整个社会的躁动和不安……整部书稿中都体现得极为真切和实在。作者用激扬的文字再现出人们在历史创造中的激情、喜悦、呐喊、苦恼和悲愤。
作者不是将一些事件、人物孤立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他笔下的历史是可以触摸的,是可以被感知的,它充满了血肉、运动和偶然性。他把人物和事件放在一个国际和国内的政策、社会和当时的现实这样的大背景中,以整体和个别相结合的描述手法,将一部中国企业的曲折发展历程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过去的三十年是如此的辉煌,特别对于沉默了百年的中华民族,它承载了太多人的光荣与梦想,它是几乎一代人共同成长的全部记忆。
本书为上卷,记载1978-1992年间的企业变革。
作者简介
吴晓波,单向街图书馆创办人之一,财经作家,“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68年生人,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常年从事公司研究,现任职东方早报社。主要出版作品:《大败局》(2001年)、《穿越玉米地》(2002年)、《非常营销》(2003年)、《被夸大的使命》(2004年)等。其中《大败局》被评为“影响中国商业界的二十本书”之一。书评
郝金刚 2011-04-10
2004年的7月,吴晓波和哈佛商学院、肯尼迪政府学院的一些教授、学生,在查尔斯河畔进行了一场座谈会,主题是中国公司的成长。当时36岁的吴晓波是中国最著名的商业题材作家,有一张和实际阅历不相匹配的年轻的脸。199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后,他成为了新华社浙江分社的一名记者。那时,他心怀伟大的专栏作家沃尔特李普曼式的理想,以由表及里、由近及远的探求为己任,去推敲、去归纳、去…
郝金刚 2011-04-10
开辟商业阅读的蓝海《激荡三十年》是一本难得的书。首先,它显然借鉴了影响文学青年深远的几本大书的写作模式,比如《光荣与梦想》,比如《交锋》等等。在商业阅读中,它开创了一个新领域,可以说是创造了一片蓝海,因为写商业,以前最多的是点和线的描述,比如联想公司,比如华为,比如海尔的成长,或者是柳传志、王石等企业家的传记、思考模式等等。而具体到中国企业史的面上,这应该是…
郝金刚 2011-04-10
以好奇者的单纯扑入30年的复杂历程你可以不喜欢中国式增长,你可以叹息中国商人们的坏品位,也可以怀疑国企、民企和外资缺乏社会责任感满足于弱肉强食的显规则。但是,即使是这样,你还是会发现,过去29年来的社会变迁,绕不开的是这些大大小小的公司行为,在犬儒主义地发出一些感伤和批评之前,我们还是要回到一个基础,那就是先了解过去的29年之中,数以千万计的公司和数以万计的企业家…
冯涛 2009-01-14
新中国的企业史真的很短,严格说来就应该是从78年才开始算的,之前由于计划体制的制约,那些所谓的企业不应该属于企业,更准确的定义应该是工厂。吴晓波写的这个企业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企业史的书籍,全书分两部,是按时间分章节写得,第一部写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第二部写到2008年,严格的说应该是2007年,因为下册2008年2月就出版了,即使他在出版前一天还在修改,其实也只有不到…
荣振环 2008-06-02
柳传志能从《人民日报》一篇关于如何养牛(猪)的文章看到中国的气候要变了。可见企业家都具有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嗅觉。我们时常探讨老一辈的企业家为什么能够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敏锐的商业思维。其实,任何时代都有特殊的背景和特殊的人。我们不要抱怨时代,悻悻地说如果我生在那个年代我也会成为柳传志、张瑞敏、史玉柱,其实时代不是束缚成长和发展的关键,真正的区别是思维。正确…
罗百辉 2008-05-02
30年改革开放历史,无数公司、企业家风云涌现,却也正是各领风骚十五年。《激荡三十年》上卷记录了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到邓小平1992年南巡的历史性进程,前者让中国打开国门,赶上了最后一次世界革命的浪潮,也由此开始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这段由《激荡三十年》上卷记载的历史中,开篇即是柳传志从《人民日报》上看到介绍养牛的新闻中嗅出中国将改革的气息,而那个时代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