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当低碳日渐走进人们视野的时候,你认为它是一种新的生活趋势,还是又一个政治手段,经济陷阱?低碳,是环保,还是绿色新政?低碳,是人类可以期待的新的生存方式,还是欧美打压中国的利器?被称为“拯救人类最后一次机会”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为何因“碳”而沦为一场吵架大会?《低碳阴谋》本土大众财经第一品牌黑天鹅继《干掉一切对手》、《陈志武说中国经济》之后,再出力作,为你深入挖掘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巨星“碳”背后隐藏的巨大阴谋,全景展示“低碳”潮流下的国际大局。气候变暖,二氧化碳是罪魁祸首,这个黑锅背了很久,背的值吗?一向对环保、气候大会不甚感冒的美国,为何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高调起来,且朝一个环保斗士迈进?欧盟为何如此热衷于“低碳减排”,从中欧盟能捞到什么油水?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为何对欧美抛出的“碳关税”、“减排”标准甚为敏感和谨慎?低碳,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碳,真是人类未来的魔障?媒体及名人推荐:面对哥本哈根会议上欧美与中国之间围绕“低碳减排”的争执,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甚至满含意味地说,“我们进行的讨论时而有戏剧性,时而非常热烈。”闹剧结束了,哥本哈根跟巴厘岛一样,没有达成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倒是低碳,或将成为未来五年的“金矿”。——《媒体评2009年中国九大财经事件: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美国要征收“碳关税”,具体一点就是说,麦当娜最新全球巡回演唱会带来了1635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如果征收碳关税的话(假设30美元一吨),其演唱会要缴纳的碳关税就是49050美元(1635吨×30美元)。而周迅为了抵消她在去年飞行149483公里产生的碳排放,约19.5吨,得花6000元买 238棵树来弥补这个碳排放。一个中国家庭两年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是5.6吨,以前放了就放了,吸了就吸了,以后可要收费了。——著名财经学者 郎咸平对发达国家来说,低碳经济是它的新增长点,例如每一栋楼的取暖系统换一遍,就等于换一套基础设施,这本身就创造需求和创造就业,所以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财政刺激计划、日本的财政刺激计划,百分之五六十都是跟低碳有关系的。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趋势,但同时也要注意一些发达经济体正在用低碳问题制造各种障碍。——著名经济学家 樊纲 目录:前言 藏身碳背后的惊世谎言' 哥本哈根的冬天有点冷' 太阳能发电,穷人的奢侈品' 戈尔家里令人“难以忽视的真相”' “碳阴谋”逐渐浮出水面' 碳,勒紧了谁的脖子?第一章 碳关税,美国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碳关税”引来平地一声惊雷' 美国的如意算盘' 挟“碳”以令天下' 如临大敌:中印等国为什么这么敏感?' “碳关税”只是开始' 美国有完胜的把握吗?第二章 碳减排,喧嚣的哥本哈根魅影重重' “气候门”事件冲击哥本哈根' 矛头直指克格勃' 泄密的“丹麦提案”' 艰苦的气候谈判之路' 气候谈判背后竟是赤裸裸的国家利益' 中国为何在哥本哈根高调起来?' 中国成为气候谈判中最大的变数' 我们能期待的未来第三章 碳黑锅,二氧化碳怎么成了罪魁祸首' 杨贵妃吃的荔枝是从哪里来的?' 竺可桢解读中国千年气候变化' 20世界70年代盛行“地球变冷”' 移花接木,“二氧化碳”是怎么被妖魔化的?' 气候变暖的道具:北极熊和冰川' 揭秘“碳阴谋”的逻辑陷阱第四章 碳地图,能源与帝国的兴衰' 生命与碳' 日不落帝国的哀怨' 法德百年博弈:争夺阿尔萨斯和洛林' 建立在石油之上的美国世界霸权' 碳资源牵动大国命运' 上帝是不公平的' 既近又远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第五章 碳贸易,世界的天平不断倾斜' 失意的底特律' 追逐利润:世界范围内的三次产业转移' 中国崛起:一个插班生的成长日记' 成长的烦恼' 中国不满足' 从G8到G20,国际格局变革中的中国因素' 美元霸权背后的“潜实力”' 欧美已经无路可退第六章 碳绑架,发达国家高举屠刀' 中国风电发展遭遇“生死劫”' 老骥伏枥:碳减排与欧盟雄心' 伸向发展中国家的套索' 处境尴尬的欧盟' 欧美合流,绿色生态帝国主义的形成' 两大阵营的生死对决' 发展中国家能否构建坚固防线?' 人类社会面临的挑战' 不确定的未来第七章 低碳,人类最艰难的选择' 不算遥远的记忆:2007年广东油荒' 不堪回首的三次石油危机' 不断增加的汽车与公路赛跑' 人类还有其他选择吗?' 低碳生活' 低碳与城市竞争力' 低碳经济,你可以把握的机会第八章 碳国策,从低碳走向未来' 中国成功应对“十面围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必须做好的准备' 发展是中国最重大的主题' 中国能源安全' 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能否丢掉出口这条腿?' 中国低碳科技大检阅' 没有终点的赛跑作者简介
勾红洋,四川盐亭县人,广东某著名金融机构首席市场分析师、经济师。长期研究宏观经济,为国内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中国GDP核算体系进行过系统修正的第一人,使之能全面反映社会经济的运行情况。在《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发表过大量的研究分析文章,对中国及全球经济有全面的认识。书评
王红领 2010-06-04
低碳如今已经成了一个时髦的词语了,而且都时髦得有些俗套了。其实,对于个人与家庭来说,低碳不低碳只有自己最清楚,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不也同样是如此?别看那些专家学者在有关的会议上说得头头是道的,数据甚至精确到吨,可是这样的数据真的那么可靠吗?至少我是持怀疑态度的。既然连准确的数量都弄不清楚,那么我说低碳了谁有知道呢?像我们那许多排污企业一样,别看它装了这样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