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我大学一毕业,就决心不再写这些不能当饭吃的东西了。看到网上对《长》一片骂声,忍不住又要插几句。电影解读的方法有许多,这里,主要谈一谈《长江7号》的技术性抽取与剥离解读法。
《长江7号》是一部超现实主义的影片。其中,又窜插着后现代的无厘头。这是周的最大特色。
说到周,就不得不考察周的个人发展史。小丫以前是个地倒的跑龙套的(可见其作品《喜剧之王》),后来成为一代喜剧之王。这期间,商业化当然功不可没。但也不可缺少周本人对喜剧精神的领悟和对小人物内心世界的真实体验。更为可贵的是,这种人生观/世界观,是动态的,随着外部环境和内心环境而不断变化的,同时,也通过了周的一部部作品反射出来。
我们常说,看电影,也要看人。大师级的演员都是通过一部部电影来不断地刷新自己,而远远地把观众抛在身后。像李连杰、像周星驰。星爷从《少林足球》和《喜剧之王》开始转型,到《功夫》最终转型成功。也许大家还记得,在《功夫》中结尾的那个细节,是一反周以前电影以搞笑结局的收尾方式,而是大无畏地走向前方,对最终的暗算不屑一顾。这表明了周的演艺身涯,已经从明星走向了大师。这其实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升华。
从许多年前的《逃学威龙》中的星哥,到如今誉满影坛的星爷,这是怎样的一种成长。当电影角色与演员的真实历程交汇的一刹那,大师便产生了。这是一种绑定关系。
《长江7号》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涉及有:外星人长江7号、老师、星爷和星爷家儿子小狄。
我们知道,周一直至力于情景搞笑剧的创作,直到《大话》系列才为北大的一些学院派教授所认同。但无论如何转型与成长,也不至于拍童话片或科幻片吧。《长》肯定是要表达一种什么东西的。当现实世界有种种难言之隐时,超现实主义便产生了。
以现实主义的回归手法来解读《长江7号》,让我们做如下的技术的抽取与剥离。首先,长江7号这个外星人肯定是不存在的。(我到场景现场宁波的银泰百货考察过了,确实滑长江7号这种生物,只有启路文具有卖那个玩具的)至此,我们可以把这个小东西抽取出来。一旦长江七号从影片中剥离,那么整部影片就像被抽了筋,变得干瘪。这时,我们恍然发现:原来,七仔是整个影片笑声的重要来源。
不要停,继续剥离。
在影片中,那位性感善良的老师,几乎勾起了所有观众的恋师情结。但是,试问,这样的老师,在现实生活中真的存在吗?答案是:不存在!即使存在,也不会像影片中那样对周星驰这样的地道的安徽农民工拉拉扯扯。OK,那么,我们也要把这个人物剥离出去。
另外,周星驰还遇到了一个工地老板,这个老板虽然态度像我高中的物理老师一样恶劣,但还是挺有感情的,即使算不是善良,也算的上是有良心的。从中国近几年年年发生的矿难和农民工讨薪事件中,我们可能看到这样和蔼可亲的老板的影子吗?不可能!绝对不可能!!OK,这个人物,同样剥离出去。还有关于小狄上贵族学校的事情,也是不可能的。也应试剥离出去。
至此,我们把一部超现实主义影片还原成了一部现实主义的力作:电影《长江7号》,是一部关于某农民工在工地上打工,后来意外死掉的中国式悲剧。
那么,通过这个'再平常不过的新闻事件',一个中国式的悲剧,周星驰想说什么?为什么又要煞费苦心地加入'神奇的七江7号'、'善良的老师'和'有良心的老板'这些题外元素呢?因为,在中国,类似的'民工死亡'太司空见了,而现实又是那么残酷无情。
大师毕竟是大师,他们有一套自己的表达方式。就像马尔克斯的小说、莫扎特的钢琴曲。他们遥遥在上,与世俗保持着距离。同为中国人,周星驰长年生活在港台,通过直铺直叙的电影语言来叙述一个内陆悲剧民工的故事,其效果可能还不如某小报的记者写一篇通讯。作为远离现场而又在场的艺术家,他唯有用一种近乎喜剧的极端方式来表达了对现实中国的认知。一如世界喜剧之王憨豆先生,给人们更来无心欢笑的同时,无人知晓他内心的孤独。
关于《长江7号》这部转型升级之作,这又让我想起了当年王家卫的《2046》。与此同时,我还想起了看《卧虎藏龙》的经验。像《卧虎藏龙》和王家卫的《2046》,也只有凭个人的阅历经验来消化和理解那些刻骨铭心的旷世爱情。否则,就会遭遇电影不能承受之轻。
当然,我绝对没有批评大家水平低的意思。因为,任何解读从来都存在和必要的。但是,当你没有读懂影片,就对着周星驰开骂的时候,那就是你的不对了。(不是吗?旺财?)特别是和菜头这样,在网上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士了,他的文章我也爱读,但对于这部影片也扛起了反周大旗,真让我觉得自己是不是站错了队伍。
《长江7号》看后,我有许多感触。我想起了几年前初到宁波打工的经历:压断手臂的四川人是我抱着他一路血肉模糊地奔到宁波六院;下应车站边的简陋的民工子弟小学,每天我都要经过,看着他们在拥挤的操场上升起陈旧的国旗;钢筋水泥的都市森林,扣工人加班费的老板'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