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近十年中国电影的重新洗牌之后,张陈冯三位爷依然是东风吹,战鼓擂,三家鼎立谁怕谁。看了几十部出自他们三位的片子,张艺谋依旧是最勤奋的,可惜越来越向大腕靠拢却偏离了'为艺而谋'的轨道,自大且铺张了起来;陈凯歌依旧深沉却在象牙塔里'自不乐其乐',如坐针毡地出来透气,被观众打回原形;冯小刚依旧聪明着使坏,或说坏地有够聪明,《天下无贼》堪称近年中国电影界集好看与思想的为数不多之作品。
相比于名家闺秀的第五代,代之外,以搭草棚发家的冯老师'原来草莽'。纵观其人,无论从长相到气派,从经历到人生,都很难将其与光辉鲜亮的电影大师联系起来,充其量也就一电影工作者罢了。但就是这么一个灰头土脸的电影工作者,打乱了当年中国电影受众与票房的划分格局,乐此不疲地以喜剧的形式冲击着当时的精英阶层与话语权。在我看来,他是一个灵活的偏执的、可爱的不招人待见的、混混的精英的复杂集结体,《我把青春献给你》以聊天拉家常的口吻截取了冯小刚回忆的片断,联结起思想的闪光,虽不足以现其全貌,但一叶知秋,电影投出的光打亮了藏于银幕背后的手,和一张嬉笑着歪瓜裂枣的脸。
此书虽近似一本自己采访自己的语录集,但作为自传性质的文字还是表达出了相当的真诚,这尤其表现在书中大篇幅地有关王朔的回忆。熟悉冯式电影和王式小说的人都知道,这二人在上世纪末的合作是足以改变整个文艺界动向的组合,一时间京痞式的话语大大流行,小聪明比比皆是,幽上一别人默成为了很小资的时尚。在王朔与冯小刚分手之后,一个文学的时代还未完全过去,一个新的电影王朝已然到来,这里面纵有千般万般说不清道不明的来来往往细枝末节,但从回忆出发看往事,嘴角还是带着蜜甜的。
冯导现在看来怎么也是个成功人士,事业有成还借工作之便利抱得美妻归,婚姻家庭事业三美满。但在床边合上此书,我笑容还挂在脸上,心头却有一股说不清的怅然。也许看传记,看一个人的大半生就这样或简简单单或百般纠缠地写在纸上,那么黑白分明那么一页页地翻过,总有些戚戚然,就像一年的事做都做完了,但要写年终报告时就删了又写,写了又改,不敢坦然,这放在踉跄入狱后的自白书上更加明显。回忆一向是危险的,承担着可怕与可爱轮番出现的几率,因为我们可以轻易而大度的原谅别人但很难真正的面对自己。一本回忆的文字,最重要的是坦然,坦然了,就荣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了。书并不重要,无非是督促自己看看来时路,顺便满足一下对你感兴趣的广大人民群众,但书要真、要诚,因为著书就是立命,就是生产,私生子的悲剧不在于他出生前,而在懂事后,写作并非儿戏,不得不夕若惕,提防着后人的评说。
成功的人往往代言式的亮相,光鲜靓丽昭示着权力与财富、高级和与众不同,他们总是焦点话题。今年春晚又拿'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有一个什么'说事。其实,从任何一个成功的人看来,他或她甚至它背后站着的都是一份不足与人道也的辛酸,这其中个味只能自己品尝,就算摊开了说白了坦白从宽相见恨晚了别人也未必能明白,体会不了那份痛,因为不是知己。所以在看到刚进《编辑部的故事》剧组时战战兢兢又希望一语炸个响的冯小刚说'心里有一种被大腕认可的幸福感',我觉得真是可爱。这是初出茅庐的小伙最直率的反应,比什么我那个激动啊感慨啊二十几年还忘不了当年那一幕啊实在多了,厚道。寻着这样的成长历程,一个年轻气盛的北京混混一步步打磨到了三巨头的地位和无上的号召力,这才是本书的主题,我只能说,这叫成长,叫蜕变,叫痛并快乐着。
其实进影院看电影,电影票就是一纸契约,你可以事后与人报不平道心酸,但其实还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想起在美国看到的一条航空公司的广告语:'YOUPAY,WEFLY'。我拍片你消费,我受累半年你放松了俩小时,当然,你可能委屈也可能不服,凭什么你是大腕我跟着你傻乐啊?但你还得这么乐下去,用冯小刚那拨人的话说就是'成全了我也陶冶了你',简单一想,嘿,双赢!'双赢',其实没什么不好。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