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战略中的珠三角-《珠三角大悬念》书评

  文/呙中校

  改革开放近30年,'珠三角'已经从一个小珠三角的概念(广东省内珠三角东西两岸九个地市)发展成为大珠三角(小珠三角再加上港澳),乃至于近年的泛珠三角(即9 2省区合作),显然,这是经济发展推动的必然结果,也是大势所趋。试想一想,珠三角的山还是那些山,水还是那些水,而其外延能够不断扩展,经济就是其中首屈一指的推动力。不过,为避免概念指向模糊,我需要事先说明,本文以下要谈到的'珠三角'指的都是大珠三角地区,而且这也是目前实际应用最广泛的用法。

  进入21世纪以来,珠三角加快内部整合的要求越来越高,但中间也不断暴露出一些问题,包括:发展与环保如何平衡?产业结构如何升级?外来工待遇为什么难以提升?广州、深圳还是香港来主导珠三角?等等。再加上长三角整合对珠三角形成的对比,珠三角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越来越多为人关注。3年前,朋友金心异写了篇长文《珠三角失去竞争力了吗?》,广为流传,一定程度上回应了我当年那篇文章提出的问题,更多的是击碎了人们对珠三角发展的忧虑和质疑。现在,肖南方先生系统地梳理了珠三角地区的历史发展经验以及目前的状况,从点到面来探讨珠三角未来的发展趋势,我认为这是近年探讨珠三角区域发展的又一部力作。

  在肖南方先生推出《珠三角大悬念》之际,正好是香港回归十年、深港合作提上日程、泛珠三角合作稳步推进的时候,人们对珠三角的关注又开始热络起来。其中,几个大的悬疑仍在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首先是'新特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何时能够在中国经济三大引擎的珠三角也能有一个?深圳是最早向国务院申请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城市,但为何一直没有得到正式批复?深圳作为'特区'到现在又'特'在哪里?目前我国的新特区分别是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以及重庆和成都的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华东、华北及中西部各得其所,但最有条件和最有理由的华南地区却始终未获得批准。今年两会期间,国家发改委向人大提交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要'落实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相关政策措施,积极推进上海浦东新区、深圳经济特区等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显然,把深圳作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中央不但有此打算,而且已经提上日程。在发改委向人大提交这个报告之后,深圳媒体解读为深圳的申请已经获得批准,但是让人困惑的是,大家一直没有见到国务院办公会议上通过申请的相关资料。上海浦东、天津滨海以及重庆和成都分别是在2005年6月、2006年6月以及今年6月获得国务院通过,而深圳似乎就差跨过这最后一道门槛。

  事实上,在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方面,深圳已经在实施,包括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及改革创新综合试点等。2005年9月温家宝总理在视察深圳时说得非常明确:'经济特区本来就具有改革'试验田'的功能和使命,理所当然地承担着国家改革创新综合试点工作。'言外之意,作为特区,深圳在改革创新的空间上其实应该比综合改革试验区更有条件,也应更有作为。此后深圳,在新特区的申请上也就顺天时而动,而不是那么迫切了。因为大家终于发现,深圳虽然没有获得名义上的'新特区'名号,但是中央原则上已经通过,按照这个方向做就行了。但为什么中央一直不肯正式批复?这个问题的确费思量。我认为这与下面要谈到的中央对于深港创新圈、泛珠三角合作等问题一样,中央还在等待一个时机。

  深港创新圈首先是由深圳方面提出,由于这个方案可以弥补香港发展科技产业的不足,而在近2年得到香港方面的积极回应,从而得以开展的一个跨境合作方案。不过,香港方面自然不满足于这样一个创新合作,他们有自己更大的打算,那就是后面要说到的'港深大都会'方案,因此深港创新圈的发挥空间受到很大限制,不过可以认为是深港合作的一个大的环节。但无论是哪一个方案,中央都没有明确表态。深圳方面一直希望深港创新圈能够作为国家战略来发展,但是无论从方案本身还是从实际条件、时机来看,这个可能性都很低,如果行得通的话,作为国家战略的'新特区'装进这个方案那不早就通过了?

  第二个大的悬疑是泛珠三角合作为什么没有得到国家战略的层面支持?泛珠合作构想不可谓不宏大,如果成功的话意义也是非常重大,毕竟是解决了中国半壁江山的发展问题。但也许是这方面的考虑,中央不能不慎重。而且,泛珠三角与中国长久形成的区域发展理念不尽吻合,比如江西这个传统上属于华东经济圈的省份,在泛珠三角就显得不伦不类,尽管珠江水系的确涵盖了江西省的一点点。另外,因为资源的考虑把云南、四川拉进来也是值得讨论的。更重要的是,在这个以广东为主导的方案中,香港的地位和作用是不清晰的,至少是没有体现出香港应有的作用和价值,从这个角度说,泛珠合作也仅仅是合作,中央需要从更长远和更广阔的视角来部署珠三角的发展战略。

  虑及此,第三大悬疑也就容易理解'那就是为什么在国家的十一五规划中,不但泛珠三角没有列入中央级规划,就连广东省也没有单独提出。广东有学者担忧的是,'与之相对的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冀地区已被作为中央级的两大区域规划试点率先启动'。尽管国家发改委在回应这个问题时指出,珠三角之所以未被单独提出,是因为该地区问题可以在省内解决,无须提至国家层面。但实际问题也并不那么简单,不说泛珠三角合作,珠三角内部合作涉及到港澳,必须是中央层面进行协调的了。因此,个中的缘由广东省省长黄华华也对媒体说得很清楚,至于国家未将'泛珠'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功能区,国家有国家的考虑。广东不会因纳进就发展,不纳进就不发展。他说,'9 2'是自愿的合作,大家的合作积极性都很高,广东将一如既往推进'泛珠'合作。

  十一五规划对广东及珠三角的交待不清不楚,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悬念,但是却给珠三角更大的想象空间'中央认为珠三角区域发展战略需要从一个中国社会急遽转型、并作为世界大国迅速崛起的背景下提出,而现在的区域合作方案都不足以支持中央的宏伟构想,都是局部性部署,缺少全局性战略。因此,对于这些局部性方案中央原则上认可,在现有条件下可以逐步实施,但是都不可能归于系统的全局性战略方案之下。

  如前所述,珠三角全局性战略应是基于中国社会急遽转型、世界性大国的背景提出,应该基于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世界级国际都会这个条件提出,它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而且还应有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多重意义和作用。因此,全局性战略不是没有,而是要等待提出的时机,尤其是香港社会的心态和政治氛围。

  香港回归以来,与内地的整合颇多曲折。1998年3月,香港特区政府与广东省召开了第一次粤港合作联席会议,并商定这个会议每年召开一次,但是其后四五年香港强调'两制'甚于'一国',又抱着'大香港主义'心态,对粤港合作很冷淡,直到曾荫权先生出任特区政务司司长以后,局面才有了积极改善。而香港公务员出身的曾荫权深刻了解香港人的心态,通过SARS危机、经济回升等逐步化解香港人的心结,直到最近通过智囊提出深港大都会的设想和建议。

  关于深港大都会的提议,二十多年前深圳和香港都有人提出,但是香港方面一直是和者寥寥。因此,这次香港政府智囊团推出深港融合的十大建议,意义重大。这十大建议如何我们暂且不管,但是其中透露出香港人急于与内地整合的心态一览无遗。从6年前还抱着'大香港主义'不放,对珠三角整合虚与委蛇,对深圳的积极建议不屑一顾,到现在积极主动融入珠三角、构想大都会,其反差何其大也!香港人心态的转变,其背后也是经济的动力,一方面中国内地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币加速升值,已经隐隐然可以看到一个影响未来世界格局的大国正在崛起,另一方面长三角地区的飞速发展和上海潜藏的实力让香港感受到压力'香港人多地少,资源贫乏,不进则退,今日不努力,岂能有明天?

  在中央看来,关于香港的战略和设想,由香港方面主动提出会更好,更容易为香港社会接受,因此目前香港对与内地整合的积极心态与热情,为下一步珠三角大战略的提出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看出,珠三角的诸多悬疑,原来都为珠三角预留了充分的发展空间,潜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本文作者网名'我为伊狂',区域经济观察人士、因特虎'网络三剑客'之一)



为您推荐

《童书评论集-下册》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书籍特色 本书是徐鲁所著《童书评论集》的下册,列入 东湖书坊 系列,重点收录了徐鲁的书评文章,包括综述性的评论文章、儿童小说评论、儿童散文评论、儿童作品和图画..

《2015年-书评选粹》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北岳年选系列丛书之《2015年书评选粹》。我们早已无法回到未开化状态,因而只能“被迫与书一起生活。但生命太短暂了,以致我们只能选择和那些*伟大的书活在一起”。所谈之书虽出于古而实存于今,所有对过去的解说,..

《冲突与悬念-小说创作的要素》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书籍特色   由詹姆斯·斯科特·贝尔所著的《冲突与悬念(小说创作的要素)》帮你制造张力,让你的读者上钩。  书中收录了让作品变得精彩的各种方法,帮你推动故..

《成长:青春是最温柔的悬念》内容简介|作者

《汉学书评》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著名汉学家杨联陞自比为汉学的看门人,其学术书评驰誉学界。本书辑录了杨先生60余篇中英文书评,所评皆为名家代表著作,内容遍涉语言、官制、考古、地理、边疆史、文学史、科技史、经济思想史、书画史、佛教史、史..

《回望朱自清朱自清书评集》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如果说好的书籍能给我们打开通往知识、智慧和美的大门;那么好的书评就会给我们打开通往这些书籍的大门。朱自清先生对书评的写作是很好重视的,他的书评如同他绝大多数的散文真实自然又老实严谨不乏风趣。通过阅..

《书评人可以歇歇了》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 《书评人可以歇歇了》是“80后”著名书评人许骥的书评文字的结集。其书评文字散见于《书城》《中华读书报》《《书屋》等各类报刊。其文字简洁明快,能直入作者以及图书的核心部分,受到作者以及读者的好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