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认为,中国企业管理的最高目标应是一个完美的'五行相生'的结构,老板、员工、客户、财务等部分彼此都应建立起协调相生的关系,这才是中国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 中国企业管理应向何处去?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的企业家们。尤其是很多大企业的管理者,与小公司老板相比,他们往往要更关注企业文化的建设,而不能仅依靠现成的管理工具。而企业文化却又不是独立存在的,企业要在一个社会中生存,企业中的人也要在这个社会中生存和发展,所以中国企业管理的去向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去向息息相关。
对此,成君忆有其独特的思考。在其新书《管理三国志》里,中国企业管理的最高目标便以一个完美的'五行相生'的结构呈现出来。在这个'五行相生'的体系中,老板、员工、客户、财务等部分彼此都建立起协调相生的关系。这虽然看起来比较理想化,却值得中国企业家进一步探索和尝试。
也许有人会不以为然:传统那套老朽的东西还能拿出来吗?是的,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老朽了,但中国企业管理要往前发展,必须继承古代管理思想的精华,而现在企业管理陷入的困境,以及企业家们关于中国企业管理何处去的难题,正是因为遇到了传统管理学与企业管理现状脱节的瓶颈。
这就涉及到怎么认识中国传统管理学的问题。其实管理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很多学者都有共识,而在《管理三国志》里,成君忆也非常明确地指出:管理学就是古代所说的经世之学。如此看来,早在汉代,管理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庞杂而博大的学问,涵盖经济、政治、农业、军事等各个领域。而且,当时的管理者就已经认识到,管理必须与社会文化、人生管理联系起来。因为管理中所遇到的问题皆因文化及个人价值观、人生观而起。企业管理首先要解决管理者自己及员工的人生问题。
《管理三国志》的创作意图就是为了重现三国时各个统治者关于管理的不同认识,表面上,本书以'正本清源说三国,返璞归真话管理'为准则重新解读《三国演义》以及《三国志》,但实际上,上演的却是另一番演义:曹操和刘备在各自的矛盾中挣扎'从历史学的路径看管理,从管理学的路径说历史',当历史及'演义'以一种管理学案例被我们解读,看待中国传统管理学的眼界也就大为开阔。'经济学只是研究管理的其中一种路径'将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于经济的更为庞杂的学科,并与文化结合起来,这是《管理三国志》一书带给我们的启发。
近几年来,国学热不断升温,传统文化也被放到一个新的语境去审视和解读,而这些现象的背后,正是中国人历史认同感的增强,以及对自身文化重建的渴望。在这种趋势下,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开始重视'中国式'管理,各种借经典古书谈管理的书也层出不穷。
然而《管理三国志》在这些书当中可以说是另类,它反对权谋,提倡人性,似乎与人们所认识的中国传统管理方式有很大不同。我认为这正是《管理三国志》的价值所在。成君忆在书中首先告诉我们的就是:要向古人借智慧,就必须先抛弃来自西方管理学的一种基本理论'管理学的经济学基础。在成君忆眼中,管理学是一门独立且完整的学科。而与中国传统管理学更为密切的则是文化,如果从文化的角度看待管理,这将为中国现代企业管理打开另一扇门。
成君忆显然要为国人书写一部传播中国传统管理文化的书,而这一出发点,又与当前的现状相矛盾。因为现代管理学的基础是西方的经济学理论,站在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上,一个企业要么完全建成西化的企业,即从企业文化到公司制度,从产品设计到经营理念,都和西方的企业一模一样。
中国企业家们之所以看不清企业管理的去向,就是因为不理解管理学的独立性,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管理学并不以经济利益为目的,而是一种成长与完善,既是自身的成长与完善,也为了帮助他人成长与完善。中国企业管理的出路也是每一位管理者人生的出路,一位优秀的管理者首先要做的就是管理好自己,进而帮助所有员工找到人生的出路。这是中国企业管理的去向,也是管理学的最高境界。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