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力图集权于己,不容许臣下有结党行为。他下令说:'今清时,但当尽忠于国,效力王事,虽私结好于他人,用千匹绢,万石谷,犹无所益'。操为了监视群臣,设置'校事'。这件事受到大臣反对,认为'非居上信下之旨'。操对此加以解释说:'要能刺举而办众事,使贤人君子为之,则不能也'。所谓'贤人君子',主要指世家大臣,他们累世为官,枝连叶附,名望和势力很大。操对之一方面不能不加以笼络,使之居上位而不予实权;一方面也利用出身微贱的校事来检查他们的行动。至于这样做有无必要呢?我们可以用日后孙权的话来回答。孙权说:'长文(陈群字)之徒,昔所以能守善者,以操笮其头,畏操威严,故竭心尽意,不敢为非'①。孙权也仿效操设校事一职,可知在当时情况下,设置监视大臣行动的校事,以防汉末和袁绍集团内大臣结党拉派的重演,还是不无道理的。从曹魏政权的内部结构看,世家大臣最多,潜在的危险也较重。曹操为自身及子孙计,设置校事以伺察大臣,虽有些苛刻和搞权术,但不这样,是难以制服他们的。史称:'曹公性严,掾属公事,往往加杖'②。操还令诸将家属居邺,以防其叛己外逃,都是操与属下存在着隔阂与矛盾的反映。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