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理性杀人事件》(thecritiqueof criminalreason)是一个不错的书名,当然,如果再添上一些噱头,说不定就能成为《达芬奇密码》那样的畅销书。事实上,出版商就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干的。于是,这本并不离奇的侦破小说的书名就成了《康德的诅咒》。
据说,小说作者迈克尔。格利高里奥是一对定居意大利的英国哲学家夫妇合用的笔名。《康德的诅咒》是他们创作的第一部小说。哲学家拿他们的哲学先辈开涮当然比调侃他们的邻居更有把握。何况,作者还企图把康德置于小说的核心位置,尽管作者的力量太弱,而那个真正的康德太强,使得读者会惊讶地发现,年迈的康德事实上是被哲学家夫妇绑架了,他总想从他们安排的情节中逃开。
一个接触过康德哲学的人不会接受小说中那个迷恋死亡主题的康德。那个康德居然可笑到在病痛的迷乱中喃喃自语:'什么是善?'
要知道,像康德那样对'善'持有坚定信念的大哲学家没几个:黑格尔不是,海德格尔也不是。他曾经讲过:'人类始终处在向善的进步中,以后将继续进步。'把如此乐观的哲学家装扮成万圣节的恶魔,只能引起阵阵欢笑。
不能不说,作者是费了不少心机的。小说的背景设定在1804年。这一年拿破仑大军剑指普鲁士,哥尼斯堡人心惶惶。在这个时候,小城偏偏发生多宗命案,人心更为惊惧。
哥尼斯堡因康德声名远播,年轻的检察官斯蒂芬尼斯曾经亲聆他的教诲。如今,他临危受命,重返小城侦办迷案,结果却出乎意料。
如果小说仅仅保存这么一个故事梗概,那么读者还能保存更多的想像力。可惜的是,作者把读者的想像力全毁了'小说读了不到一半,凶手就彻底现形了。关键的是,如果没有作者那些可笑的哲学知识,凶手的杀人动机基本上不成立。斯蒂芬尼斯就像一个在万圣节期间进入哥尼斯堡的天真孩子,见识了各种装扮奇特的鬼怪,到最终得到了康德给他的几块哲学硬糖。如此而已。
当然,这部小说仍然是一本具备消遣价值的书。评论者往往会说:'嗯,这个小说意义深远,技巧出众。'或者说:'安妮。普鲁的文字粗砺而感人。'但甚少有评论者考虑读者的需求。事实上,不少读者也会像恐怖片影迷那样对血淋淋的细节充满迷恋,这可以缓解日常生活的现实压力,且成本很低。《康德的诅咒》恰好可以满足读者的这一需求。我觉得,那对哲学家夫妇很有可能都是《得州电锯杀人狂》和《群尸玩过界》的忠实影迷'谁知道呢?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