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差点被遗忘的优秀小说。就跟钱钟书的《围城》一样,如果不是后来美国一位作家慎重地推荐到这部书,才被国人拍成电视剧,《围城》恐怕早已被人们遗忘了。
《这种感觉你不懂》也一样。在中国网络读者和网络写手中,本来有不少人知道,在《第一次亲密接触》和《悟空传》之后,有了《这种感觉你不懂》。早在2000年,这部在网络上风行得像洪水的小说,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有的人一听小说名字,就会说,好像看过。但后来为什么不像前两部那么出名,差点被遗憾呢?这是因为这部小说跟前几部不同,获奖的时候只有5万字,所以一直没有出版单行本。而且作者吴淑平在2000年之后,一直从事传统媒体工作,很少再接触网络文学。
直到2003年,吴淑平发现网络上有人还在评论和争论这部小说,才把它改写为长篇小说。他也才进入网络写作和传统文学写作的'两栖状态'。
这是一部迟来的全新感觉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部最引人争论的长篇小说。有人赞美得很绝对,有人骂得很坚决。这种现状可能还会继续争论下去。目前在网络上还有许多网站不断转载和评论。
此小说的命运很坎坷。跟许多人的命运一样。
据了解,吴淑平写这部小说,完全出于一个偶然的动机。
小说写于2000年,当时他在北京任一家IT行业公司的负责人。公司里都是年轻人,当时刚满30岁的他,已被认为是'老人'了。这些年轻才子们都很叛逆很有个性,包括对文学作品的看法。
他了解到,很多年轻人都对传统文学作品不感冒,便产生一个念头:写一部让年轻人能看得过瘾的小说。
于是,在一个周末的深夜,他便开始敲键盘。两个星期的业余时间,就写了5万多字。当时,连校对都没有,他就激动地把小说投给tom.com网站连载。
出乎意料,两个星期后,就收到了180多篇网络评论。一个月后,点击量突破58万人次。后又被许多网站转载。
遗憾的是,tom.com网站后来因经营方面的问题,取消文学网,这部书目前还可以在上面查到题目和作者的有关资料,但已经没有了小说内容。而被转载后,可谓五花八门,没有一处是完整的。
大部分年轻人觉得看了过瘾。也有一些年龄大一点的人,对其小说扔过来几个臭鸡蛋。
2000年8月,吴淑平回深圳工作,意外地收到通知:此小说获得中国第三届网络原创文学大赛社会生活类最佳小说奖。
同年12月,小说缩写版发于《珠江》杂志头条。12月底,小说获《中国作家》等杂志举办的2000年全国青年优秀文学奖。
2002年底,吴淑平突然在网络上查到几篇关于这部小说的评论。便激动地把小说扩写成长篇。
2003年4月开始,小说在《都市》杂志分两期刊发。又一次被评论界认为是'超另类'小说。
出乎意料的是,小说后来在北京出版后,因被认为影射到某大型集团,2万册书被'内部'收购,没有上市。后作者与出版社解除合同。
吴淑平的小说都有两条线索。这一部也一样。他把职场的坎坷与险恶,爱情的无奈与变幻,人性的善良与虚伪结合得很独到。他善于用幽默的语言和讽刺的手法,用另类的情节和细节描写,把哲理性的酒一瓶一瓶地让你喝,把黑暗的东西扯出来见太阳,让我们游泳在他的文字中享受双重过瘾。他
的文学语言跟他的写作状态一样,既传统又不是传统,既网络又不是网络,也属于'两栖'语言。
《这种感觉你不懂》让人在享受语言的快感之后,隐约感觉:卑鄙不可能永远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也不可能永远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吴淑平善于把表面很美很高尚的东西砸烂,让人们看其本质。有时把一些人的内脏血淋淋地拖出来给大家看,给社会评论。
读吴淑平的几部长篇小说,除《放爱一条生路》外,都很难直接看出主题。我有时真的会问:吴淑平的小说想向我们表达什么呢?商场的无情与险恶?职场的坎坷与竞争恶劣?生与死?死与性?性与爱?爱与恨?对世俗的玩世不恭?对龌龊的幽默挥刀?一时竟很难回答。
读罢掩卷,只是觉得整个身心都浸泡在漫无边际的河水里,奔波于时而绿野茫茫、时而荒凉凄美的境界中,又好像感受着暴风雨过后的沉寂、大醉初醒生的虚脱。
读吴淑平的《放爱一条生路》和《这种感觉你不懂》,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感触。读一遍是绝对不够的。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