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离看日本的史学或是现实意义-《岩松看日本》书评
'李华新
' 应该说岩松敢于出这样的一本书,也是一个勇气,因为《岩松看日本》以媒体的视角和新闻人的敏感,对日本政治、经济、生活、文化、时尚、娱乐等诸多方面作了近距离观察,并在此基础上将所见、所感、所悟整理成了文字。书中文字虽不似专家学者般深刻,但也绝非情绪化的议论和泛泛而谈,而是力求以平实、客观的描述,将一个真实的日本向读者娓娓道来。'把爱恨放下,先去了解',是作者的希望也是'看日本'的宗旨,因为面对未来,不了解别人是危险的,不了解别人如何做的就不能清楚自己前进的方向。日本是一面镜子,走近他们,可以照见自己。
' 的确里面的一些语言以及语气,似乎是作为一种电视解释文学的脚本来比较度合适,因为里面的脉络是跳动的。因为处于对媒体报社的需要,以及对其中的一些深层问题的点到为止的理解。应该是说这是一次不错的也挺有意义的尝试,因为对于一个媒体记者来说真正达到大家水平的不多,真正具有专家水准的也不多。而从媒体的学科到文史哲的跨越,应该会有更多的思考来显现媒体业者的学识同样也是重要的一个问题。现在看来唯有在央视可以达到这个高度和拥有这份信任以及机会。
' 笔者看的不多,恰好对于岩松在对从博物馆和游就馆的解读中(白先生特喜欢的一个词)。其中提到的,现在的日本对于年轻人来说对到靖国神社的逐年多了起来,这起其中的问题,是指的人们做深层思考的。
' --很有意思,从这个博物馆出来之后是两幅大型的壁画,壁画是创作铁臂阿童木的创造者手冢治虫先生画的。画的是和平的鹤,那种感受一个是过去,一个是未来,我们很难说清当时那种非常奇妙的一种感觉。需要说明的是,靖国神社去年参观人数超过了500万,而且年轻人明显增加,而和平博物馆这么多年加起来五十多万人。虽然靖国神社是一个开放的神社,去的人会很多,游就馆只是靖国神社的一部分,进游就馆的人并不是很多,而和平博物馆只是一个孤立在大学中的博物馆,有三千多的中小学生去已经不错了,但是让人不安的是,每年年轻人参观靖国神社的数字在增加,这是我们真正应该警觉的。
' 实际上,对于岩松来说,他也是没有战争经历的一代,而且他的历史观的形成,也无法离开他成长的年代,如果不是作为记者,尤其是只是作为一个了解着这样的过客。他和那些
迫于生活压力的求职者求生者不一样。他可以对日本的观察心情放轻松。
' 他对其中的一个问题的提出,也应该是很重要的,那就是我们现在对日本究竟了解多少。而且我们现在是否像日本媒体关注中国一样,关注日本。因此,从这样的一点出发,笔者以为,这是岩松的智慧。注意,笔者没有使用聪明,因为聪明只是关注小的地方,关注大的地方,需要智慧。
' 看来日本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更多关注中国的现实,而且这种关注是非常精细入微的,我们觉得从这个角度来说,日本媒体对中国现实的观察要远远强于中国媒体对日本现实的观察。出发前我们有的人曾经说过,我们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几十年前《菊与刀》等一些文章对日本的分析上,而日本已经开始把我们放在手术台上解剖,没想到现在依然是这样一种状况。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我们依然情绪性的关注现在的日本的,也许我们能从情感上得到一些抒发,但是在实际利益上和对对方的实际了解上,我们有可能失去一些东西,会导致我们做出一些错误的判断,尤其要是导致做出错误的决策就更麻烦了。爱和恨放一边,先去了解他。
'
' 从这样的一个角度来看待中日关系,了解日本的历史就十分重要,而且一个民族他自己所具有的本民族的内省的力量或是能够成为不可小觎的民族,自有它自己的一些独特之处。因此,从历史发展的总体来看,从历史的眼光来对待日本这个民族,而不是用一种惯常的思维来对日本进行的理性解读,也是十分重要的。
' 同样的如何解读日本(这是白先生最常用的最省劲的一个词),当然并非仅是岩松的这本书可以完成的任务,但是毕竟通过一位记者的眼光(非史学的)来看看日本,一个真是的日本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有些问题,原非我们所想象的那般简单。因此,历史的眼光和现实的眼光来看待日本,才会真正了解我们这个近邻。
' (济南 李华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