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战争》,你真正读懂了吗?-《货币战争》书评
这是本让人忍不住要一口气读完的畅销书,异彩纷呈,奇思迭出,跌宕起伏,动人心弦。对于那些视金融读物为畏途的读者,它足以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虽然有那么多人攻击这本书逻辑架构错误百出、思想内容一无是处,但我还是要说句公道话,整体而言,我对《货币战争》的评价还是非常高的,能用如此通俗的语言,将平时高深莫测的金融学以及经济学常识进行普及,要比那些快成了纯粹数字游戏的学术出版物有价值得多。所以,没看的人,一定要看看。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就请你自己掂量着办吧。
我认为,这本书至少告诉了你几个已经成为事实的问题,以及你所能够做的一些自保方法:
1、金融也是战争,这是这本书自始至终传递的一个理念。经历了上一次东南亚金融风暴之后,相信没有几个人看不到未来的战争很可能主要是在金融领域上演。
可以说,我们面临的当前局势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前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不同的是,当前资产泡沫形成的范围更广,程度更深,从而危害可能更烈。正如股市的宿命总是在欢乐中死亡的一样,其他资产的泡沫幻灭也总是让人防不胜防,且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日本经济危机爆发于美国书店到处可见赞扬日本经济模式书籍的时候;亚洲金融危机则出现在世银发表了《东亚奇迹报告》的第二年。
而近几年的历史已经表明:中国正在遭受国际投机资本越来越多的狙击,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金融超限战。中国作为新兴的大买家,正在不断地受到挑战。国际投机大鳄们盯住了所谓'中国需求'因素,频频发难。'中航油事件'、'国储铜事件'等固然有操作失误和内部风险控制机制缺位的原因,但当一群鳄鱼无时无刻地盯住一头猎物的时候,这头猎物往往在劫难逃。
从现实的情况来看,中国可腾挪的空间其实不大。其一,中国的国企和银行的改革尚未完成,其内部风控及管理机制还相当脆弱。其二,中国对数量庞大的现代金融衍生工具缺乏本质的认识,也缺乏相应的大量人才储备和操作经验。其三,中国在地缘政治上处于劣势。
唯一聊以自慰的是,中国目前仍然实行比较严格的资本管制,同时拥有大量的外汇储备。不过,大量的外汇储备固然可以暂时称得上是对应金融战争的杀手锏,但这样的武器一旦使用,就会杀人一千,自损八百。如果按照这种不对称相互依赖的态势,我们的损失可能比对手更大。
可怕的问题还在于,这样的金融战争是严重不对称的。我们的劣势太多,优势太少。一旦我们在这场金融战争中失败,不但我们在经济上将倒退几十年,而且很可能在地缘政治上再次陷入被围堵的局面。
作者以史为鉴,揭穿国际银行家们统治世界的秘密,正是为了给正处于和平崛起过程中的中国提个醒:我们也许已成了国际金融家们猎捕的下一个目标。对于狼来说,一只越来越肥硕的羊的诱惑是无法抵御的。作者从中国本土视角切入,以国家利益为本,目的还是要将世界18世纪以来的重大金融事件背后的黑手曝光出来,回放、观察、体会、对比、总结这些'上帝之手'的惯用手法,从而预测国际银行家们未来对中国打击的主攻方向,并探讨中国的反制之道。
2、你的财富正在被抢劫,不管是谁抢劫的,总之,如果你会经常听到学者说,通货膨胀对经济有所帮助,理论上是。但是,通货膨胀对作为个体的平民而言,没有多少好处。因为资产价格上涨,普通人并不参与分配(现在的房子不是普通人能买的起)。而通货膨胀所导致的货币贬值则显得真真切切,粮价,肉价,房价,教育,医疗,泡面也涨了。消费能力下降,实际上抵消了因为投资增加的经济发展效果。事实上,通货膨胀会加速贫富分化。连凯恩斯都无意中说过一句大实话,"通过连续的通货膨胀过程,政府可以秘密地、不为人知地没收公民财富的一部分。用这种办法可以任意剥夺人民的财富,在使多数人贫穷的过程中,却使少数人暴富。"
3、黄金是保值的最好选择,如果你5年前购入一公斤黄金,这个投资现在看来绝对是正确的。所以,感觉到自己辛苦积攒的财富有危险,要么买黄金,要么买房子,当然考虑到房子还有被做空的风险,最安全的还是黄金,或黄金的替代物。
4、关于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有些时候还是得重视一下偶然性的影响吧。精英,尤其是金融方面的精英所起的作用真是不可小嘘。索罗斯在上一次亚洲金融风暴中的掀天揭地的超级表演应是有目共睹的。
因此,《货币战争》的价值,我看来在于三点,其一是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认识这个世界,哪怕有阴谋论的嫌疑,不过可以肯定的一点,这个阴谋论是我目前见过的体系最完善的阴谋论,可以解释历史上绝大多数正史无法解释的历史事件。其实换一个角度想一想,有没有阴谋,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但社会活动本身就是各种力量的博弈与合成,如果一件事中间显示了某种概率很高的规律性,你可就得当心了。
其二,它的价值在于,通过对历史事件在新的角度上进行解释,通俗的普及了金融和经济学的基础概念。让普通人至少有那么一点认识,足以保护自己可以保护的财富了。
其三,是给中国政府提了个醒。据说中央高层已注意到此书,并在各个层面特别是金融银行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问题是,这样的提醒用意何在,到底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呢?
据说《超限战》的作者之一乔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世界上很多东西其实是为少数人设计的,《超限战》也是这样,虽然读它的人非常多,但是读懂的人很少。连我和王湘穗读懂它都用了十多遍,这绝非故作惊人之语。因为在写作过程中很多思想是隐在文字之外和文字背后的,也有很多思想是通过在推进的同时被文字拖拽出来的。并不全都是事先想好的。很多思想是通过逻辑推理出来的,是一种逻辑的力量。'
也许,对于《货币战争》这本金融科普读物,我们也应该好好作一个反思:我们真正读懂了吗?
版权所有,若需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Email:chenxianzhong@21c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