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负担与危险的自由-《逃避自由》书评

  埃里希'弗罗姆(ErichFromn,1900-1980),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作很多,而《逃避自由》则是其中影响最大的。

  弗罗姆认为,人类的历史其实就是人的'个体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有两个方面:一是自我力量的增长,另一方面则是孤独日益加深,与世界相比,个人觉得世界强大无比,能压倒一切,而且危险重重,由此,他产生一种无能为力感和焦虑感。为了克服孤独和无能为力感,个人便产生了令放弃个性的冲动,要把自己完全消融在外面的世界里。但正如儿童永远无法在肉体上返回母亲的子宫里一样,个体化进程也是不能重复的。自发活动而非臣服,才是避免孤独和焦虑的积极方式。

  对自由的心理逃避机制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在个体化进程自发进行的同时,一些人及社会的原因却妨碍了自我的增长。也就是说,前个人状态社会为人提供了安全保护,但限制了人的发展。而现代人虽摆脱了前个人状态社会纽带的束缚,但并未获得积极意义上的实现个人自我的自由,'他无法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及感官方面的潜力。自由虽然给他带来了独立与理性,但也使他孤立,并感到焦虑和无能为力。'《圣经》中亚当、夏娃被逐出天堂的神话可以说生动地反映了这一状况。亚当、夏娃'摆脱了天堂甜蜜的束缚,获得了自由,但却无法自由地治理自己,无法自由地实现个性'。

  现代社会中,'摆脱束缚,获得自由'与'自由地发展'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资本主义把人从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促进了自我的成长,但同时使人更孤独、更孤立,和深感自己无能为力。而且,在资本主义经济活动中,成功、获得物质利益成了目的本身,在中世纪,生活本身才是目的,经济活动只是一种手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把人变成了超人的经济目的的工具。'客观上,人成为非自我目的的奴仆,但他却在主观上坚信自己是受自利动机的驱使。'换言之,'现代人的自我是社会的自我,它基本上是由个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组成的,实际上只是人的客观社会功能的主观伪装。'

  弗罗姆提出健康的两种定义。一种是从功能社会的观点看,如果他能按照那个特定社会的时尚要求去做,便可称为常人或健康人。另一种是从个人角度看,'健康或常态就是有一个最适合个人成长和幸福的环境。'由此就会得出如下结论:'一个所谓能适应社会的正常人还不如一个所谓人类价值角度意义上的精神病症患者健康!'

  现代人逃避自由的机制有三种:

  第一种是权威主义性格的逃避机制,就是放弃个人自我的独立性倾向,使自我与自身之外的某人或某物合为一体,以便获得个人自我所缺乏的力量。更明确地说,这种机制在于渴望臣服或主宰,即我们所说的受虐'施虐冲动。受虐冲动的方式各异,但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除掉个人自我,失去自我,换句话说,就是要除掉自由的负担。与之对立的施虐倾向则表现得较理性化些,但其社会危害更大。人们常常用对他人的过分友善、过分关心来掩盖施虐倾向,一些最常见的推理是:'我统治你是因为我知道什么是对你最好的,为了你自己的权益,你就必须绝对服从我'等等。

  第二种逃避机制是破坏欲。它与施虐并不相同,'施虐狂'的目的是吞并其对象,破坏欲则是要除掉它。

  前两种机制是放弃个人的完整性,或毁掉他人,以免世界威胁自己。第三种机制,即'机械趋同',则是现代社会里大多数常人所采取的方法。简单来讲,就是个人不再是他自己,而是按文化模式提供的人格把自己完全塑造成那类人,于是他变得同所有其他人一样,这正是他人对他的期望。'我'与世界之间的鸿沟消失了,意识里的孤独感与无能为力感也一起消失了。这种机制有点类似于某些动物的保护色。

  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情形,'我们可能在主观上觉得思想、情感、愿望甚至感觉都是我们自己的,但是,虽然我们体验到了这些思想感觉,可实际上它们都是从外面灌输给我们的,是外在的,根本不是自己的,不是我们的所想所感。'因此,'问题在于思想是否是自己思考的产物,即,是否是自己活动的产物。'换言之,'关键不在于思想是什么,而在于如何思想。'

  虽然人们认为个人的决定是社会存在的基石,但'原创'决定在这样一个社会里似乎是相对罕见的。社会中每个压抑都消灭了个人真实自我的某些部分,真感觉受到更大的压抑,不得不用伪感觉代替它。于是,伪活动取代思想、感觉和愿望的原始活动,最终导致伪自我取代原始自我。因此,'现在的文化及政治危机并非因为个人主义泛滥,而是因为我们所坚信的个人主义已成了一个空壳。'

  尊重并培养自我的独一无二性,正是人类文化最有价值的成就。'无论我们意识到否,最大的耻辱莫过于我们不是我们自己,最大的自豪与幸福莫过于思考、感觉、说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认识你自己'是人获得力量和幸福的根本要求之一,而现代人实际上是生活在幻觉中,'他自以为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什么,而实际上他想要的不过是别人期望他要的东西。'

  弗罗姆坚信有积极的自由存在。即人可以自由但并不孤独,有批判精神但并不疑虑重重,独立但又是人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自由的获得要依靠自我的实现,要靠的人应是他自己。这就涉及到自发性问题。在自我的自发实现过程中,人重新与世界联为一体,与人与自然及自我联为一体。爱是此类自发性的最核心组成部分。'爱不是把自我完全消解在另一个人中的那种爱,也不是拥有另一个人的那种爱,而是在保存个人自我的基础上,与他人融为一体的爱。'

  弗罗姆最后补充说:'我强调了自由的心理方面,但我也尽量表现,心理问题是与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社会经济、社会及政治结构密不可分的。'我们既要避免生物和形而上学概念方面的错误,又必须同样警惕社会学上相对主义的重大错误,后者把人视为社会环境所操纵的木偶。



为您推荐

《童书评论集-下册》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书籍特色 本书是徐鲁所著《童书评论集》的下册,列入 东湖书坊 系列,重点收录了徐鲁的书评文章,包括综述性的评论文章、儿童小说评论、儿童散文评论、儿童作品和图画..

《2015年-书评选粹》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北岳年选系列丛书之《2015年书评选粹》。我们早已无法回到未开化状态,因而只能“被迫与书一起生活。但生命太短暂了,以致我们只能选择和那些*伟大的书活在一起”。所谈之书虽出于古而实存于今,所有对过去的解说,..

《汉学书评》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著名汉学家杨联陞自比为汉学的看门人,其学术书评驰誉学界。本书辑录了杨先生60余篇中英文书评,所评皆为名家代表著作,内容遍涉语言、官制、考古、地理、边疆史、文学史、科技史、经济思想史、书画史、佛教史、史..

《回望朱自清朱自清书评集》内容简介|作者

《书评人可以歇歇了》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 《书评人可以歇歇了》是“80后”著名书评人许骥的书评文字的结集。其书评文字散见于《书城》《中华读书报》《《书屋》等各类报刊。其文字简洁明快,能直入作者以及图书的核心部分,受到作者以及读者的好评。本..

《江苏古籍序跋与书评》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公之于世。国家为了制止珍贵文物继续流失,把馀下的敦煌遗书交给京师图书馆(即今中国国家图书馆)保管收藏。1922年,陈垣先生主持整理《敦煌劫馀录》;1929年,胡鸣盛、许国霖先生对这些敦煌遗书..

《书目与书评》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信息大量电子化后,传统的图书受到挑战,现代生活方式的大量开掘,也令传统的文化接受形式有些黯然。图书,曾雄霸天下的文化产品,如今也在现代商品的冲击下有些危然自立。然而,确信者自当确信,无论人类怎样使用高科技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