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流派众多,更替频繁,影响重大,被公认为中国现代文学运动的重要特征之一。据不完全统计,仅'五四'后头十年,大陆就有154个文学社团,而时为殖民地的台、港、澳地区多达300多个。社团流派研究的重要性自不容置疑。但与现代文学研究的整体进展相比还是相对薄弱。刚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社团史研究书系'则体现了这一领域的最新成果。书系把研究重点放在现代文学最原初的起点即个人的文学活动上,坚持从人事联系的历史材料入手回归社团研究本身,这看似放弃了对社团创作特点和思想脉络的专门探讨和概括性研究,实质是返璞归真,以退为进,在限定中寻求突破。这种通过大量资料的收集、甄别和梳理,尽可能在现代文学发生发展中进行历史还原的努力,正是该书系在充分汲取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对这一研究领域的最大拓展。
'书系在呈现不同文学社团的结集方式、团体机构、成员组成和人脉关系等各自特点,揭示它们在标新立异、相互竞争中发挥各自特殊作用的同时,还注意在具体历史情境中充分还原社团内部的个体差异,在外部条件和个体思想的变迁中,显现团体的内部分歧、争论乃至消亡的曲折过程,从而在社团层面动态地显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演化过程及其丰富历史内涵。在研究对象上,该书系也体现了两个方向的突破:在历史纵向上,栾梅健的南社研究和许俊雅的栎社研究,把学术视阈延伸到新文学之外的清代末期,而后者更是在横向空间上扩展至大陆以外即日据时期的台湾地区。书系在论述体例上也各呈千秋,研究者根据对象具体特点和各自会心,多样化地展开论述,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类型:一是按社团的形成、演变和消亡过程进行顺时叙述,如《民间的文人雅集:南社研究》(栾梅健著)、《飞扬跋扈为谁雄:新青年社研究》(庄森著)、《从兰社到》(金理著),这种体例便于呈现社团的演变脉络和生命过程;另一种是对社团起讫、成员结构和具体活动做立体的展开,如《栎社研究》(许俊雅著)、《文学研究会研究》(石曙萍著)和《语丝社研究》(陈离著),便于清晰地还原各社团的具体实践活动,分析评价其历史影响;而咸立强的《寻找归宿的流浪者:创造社研究》则体现了两种论述方式相结合的努力。随着书系第二辑的即将问世,可以期待的是,它将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社团研究、流派和思潮研究乃至文学史整体研究,都是一个有力的推动。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