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城市的1000个细节》-《中国城市的1000个细节》书评
出发去流浪前,作者显然是经过充分准备的,从书中摘引的资料可以看出,历史上有关一个城市的最主要的史料、名人的评述等,都是作者的备选,'我几乎花了好几月的功夫,专门整理了一本小册子(如何治理滇池),原本是想到昆明顺便献官的。'每到一处,作者说他都是那个城市里最忙碌的人之一:'我曾连续一周在成都从早到晚数过共摆了多少个灵堂(我觉得一个城市必须要知道一天死多少人,由于殡仪馆的官办特色,那里提供的数据是不完整的);我曾在武昌数出共有15个掀开后连续3天没盖上的井盖(我没继续监督是因为我随后走了);我曾在上海徐家汇一条200米的弄堂数出共悬挂出了203条内裤,其中有各种花纹的比例达到了76%'还有的东西统计太难,比如我曾在兰州看它一天能养活多少个常住乞丐,数倒是数出了121个,但麻烦的是他们到处乱跑,所以数重复了没有就不知道了;至于狗屎,因为至今也没找到一种切实可行的科学统计方法,我只能说,上海和珠海是中国狗屎相对较少的城市。'
作者确实'尽到了一个流浪汉的最大责任',但这还不是这本书中到处散射的那种灵机一动的幽默与惊人准确的点评,而是,他就是从一个流浪汉的角度,从最低处,斜睨着或是向上,一眼就望到了我们习以为常但却可能是早已麻木的某些城市做派,或者,它从我们很不经意的暗处一下跳将而出,一下子就点到了一个城市的灵魂。在这样一个物蔽心智的狂躁年代,有人居然能这么气定神闲地连续几年流浪,就像一个城市的主人那样去尽一份发现的义务,这让我想起明朝那个王守仁先生,有一次他决心要穷一下竹子的理,专心致志地'格'了七天七夜,什么理也还没有悟出,却一累病倒了。
作者就是这样一个有着某种顽固不化的古典情怀的家伙,他的脚力和性情是阅读本书的润滑剂,哪怕只是跟上他的流浪情绪,也会让人不经意间总有所期待。还有,从文中的作者的行迹和感悟去猜测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也很好玩。
有趣常常都有赖经历赋形,出入于一种适度的苦难却从没想起要骂一声上天或是命运的娘,而不经历苦难似乎就像没有诚实,所以,没有苦难就自己创造条件去寻找,这种人的确不太适宜于生活在当代,他的最适当的年代应该是跟堂。吉诃德在一起。
所以,没有了堂。吉诃德,他就自己去冒充,理想、冒险、奇遇、女人都遇上了,当然,这是需要耗时间的,至少,一个文学青年就这么着熬到了文学中年'而在这个年龄,如果还写不出点什么有意思的东西,那确实就该停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