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发生了什么,更应当有将要发生什么,抓紧什么,警惕什么-《环球企业家》书评
另一方面,中国本身已经从'世界工厂'变成了最大的'世界市场',成为全球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不容忽视的是,大多数在华跨国公司并没有真正理解中国市场的'中国特色'。他们的胃口和观念,与现实存在不少差距。这很可能导致企业销售额下降,甚至业务大面积亏损。中国市场不是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就像海外市场不是TCL等想象的那么简单一样。
无论如何,竞争格局已经发生变化,原有的平衡遭到无情破坏。跨国公司进中国,我们大呼'狼来了',声音里有着说不出的惊慌失措。中国公司走出去,也被称为'狼'。至少在气势上,中国公司显得很凶猛。当然,也就有人乘机炒'中国威胁论'的剩饭。
在华跨国公司,尤其是世界500强企业都是在自家练好内功,才敢出来'卖艺'。中国公司多先天不足,技术研发严重滞后,知识产权拥有量微乎其微,内部没有成熟的扩张战略,不知如何积极应对复杂多元的海外投资环境,规避市场风险,捕捉商业机会,'走出去'自然平添了几分'赌'的色彩。其实,国际化也不是简单的走出去。国际化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需要经历几个阶段。施振荣认为,所有的营销实务、管理、技术、员工等要有国际水准,才是国际水准的国际化。
只是不愿意失去最好的机会,或者最后的机会,非理性地进军海外,既不知彼,又不知己,中国企业自然会撞得头破血流。我们需要的是资金和战略的良性发展,不是恶性发展,至少,也应当是理性发展。
尽管遇到的难题千差万别,在华跨国公司还是和进军海外的中国公司一样,面临突破形形色色的围困,拥抱真正的市场。实现国际化之后,它们才能够通过市场,最紧密地拥抱在一起。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跨国婚姻。
爱情无国界,最终必然导致婚姻无国界。需求无国界,最终也必然导致市场无国界,企业无国界。
跨国婚姻有着逐渐被认可的过程。1956年,保加利亚艺术家万曼和中国姑娘宋怀桂在北京喜结连理。这是新中国第一桩跨国婚姻,也是经过周恩来亲自批准,才举行婚礼的。从需要特批到如今的跨国婚姻形成风潮,用了半个世纪。
不过,跨国婚姻的生命力至今仍受到质疑。不用说文化差异较大的中澳,就是文化比较接近的中国和日本,跨国婚姻也呈现'大量结婚,大量离婚'的现象。其中,最显著的原因是当事人预计的生活和现实差距太大,失落感日益强烈,最终感情破裂。有人分析,事实存在的文化鸿沟,在年轻人的眼里,成了浪漫无比的异国情调。当返回到现实中的油盐酱醋,差异转化为磨擦,裂痕丛生。
婚姻中,有些问题是两个人可以解决的,而有些问题,只能通过时间打磨掉。国际化进程中,市场变化多端,冲突此起彼伏,如果不能及时消化,就会堆积起来,导致没顶之灾。中国国内市场不够成熟,规则也不完善,生存和赢利都相对容易,而一旦到了成熟的竞争环境中,要做'瓷器活',没有'金刚钻',就只能现买,或者傻眼了。几乎所有欧洲大企业都宣称中国市场是其增长的希望所在。在华跨国公司从成熟环境中到正发育市场里,虽然有天然优势,但'水土不服',折在本土化上的不在少数。他们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复制在别处的'成功模式',结果是令人惋惜的自残。
作为'《环球企业家》丛书'之一,《突围》在行文上与专家专著迥然不同。借助财经人物媒体的天然优势,每个章节中信息源都很充足,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事件的真实性和立体感。这样写的另外一个好处是隐藏了作者的立场,只是将各方信息展示出来,让读者去做判断。当然,《突围》也不乏专业精神。在这本书中,我们看不到盛气凌人的结论,只有不疾不徐的推论。
注重描写事件,尤其是交易中的细节使这本书与众不同。它的副题是'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在加速全球化时代的制胜之道',但并没有明确列出通向胜利要铭记的要点。所有的答案都在细节描写中。作者明白,说教是苍白无力的,抽象也是苍白无力的,没有可以复制的成功模式。在某种情况下,应当强调什么,应当绕开什么,都要重新思考。书中用力讲述的,是事件的来龙去脉,实在费解之处,才点破。所谓'泼墨如水,惜墨如金'便是如此。
中国经济正迅猛崛起,世界也正重估中国的价值,市场走向成熟,竞争逐渐白热化。在《突围》的近30个典型案例中,我们可以打捞到的,除了发生了什么,更应当有将要发生什么,抓紧什么,警惕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