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在完成任务的庆祝之后,往往很快就拿到了下一年一个更高的任务额度。奇怪的是,很多工作团队似乎也确实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更高更难的任务。难道目标的提升是没有止境的吗?但大家在做工作总结与计划的时候,当然并没有着眼于这个摸不着边际的问题,而是在问,我的哪些工作领域与方法值得坚持与拓展,哪些方面可以消除不必要的浪费与麻烦。于是这个更高的额度,伴随着细枝末节的改进,又一次奇迹般地完成了。精益求精,就是对这个现象最好的概括。而对'精益求精'有目的、有系统地研究、分析,并把它应用到实际管理、生产服务、甚至家庭生活的科学就叫做'精益管理'。它的中心思想是只做增加价值的事情,消除不必要的浪费,对完成目标过程的每一步不断质疑,持续改善。因此,它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和方法,更是如何做事的理念、意识和哲学。
事实上,'精益管理'流传到国内已有多年,并在诸如一汽这样的公司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一直到现在,包括中远、海尔等很多著名的公司都一直在积极地推行着精益管理。从一些失败的案例来看,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只是把精益停留在工具与方法的层面,而精益实施的关键却在于对人的影响,是文化的变革,是理念的转变,是工作哲学的进步。难怪在一部有关精益的小说《金矿》当中,主人公对处理人际关系问题是那么坚决。也正是由于'精益管理'也是一种意识和理念,它不仅可以在大公司中得到应用,在小公司中甚至更容易实施,更容易看见成效。
如今,'中国制造'开始遭遇'大批量生产困境',产业利润链不断下滑。格兰仕即使有60%的江山,也不得不压低经销商的价格,联想集团贵为全球PC老三,也一样惊呼利润趋薄。那么,从'精益管理'到'按需生产'以及'精益解决方案'之中能否获得一些灵感,使得都擅长在价值链内部打价格战的诸如国美与格兰仕之间,构筑一条富有竞争力的价值链呢?正如德鲁克在《新社会》中对'美国制造'本质的分析,不是技术,不是资本,而是'如何将人们组织在一起有效工作'的普遍原则,使得不仅仅是工厂,包括研究所,诊所,甚至《时代》、《财富》这些著名刊物的诞生,都与它相关。同样,'精益管理'作为一种生产方式也已为今日'中国制造'的提升准备了大量的经验与方法。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