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琏:中国增长模式的关键抉择-《荒废集》书评
吴敬琏先生对发展经济学理论脉络的梳理表明,在主要依靠物质资本积累和其他资源投入驱动的早期增长模式之外,一些先行工业化国家早已转向主要依靠人力资本积累和效率提高驱动的现代增长模式。而我们在重化工业化浪潮中的所作所为,不过是对早期增长模式的延续。 既然早期增长模式和传统工业化道路'缺乏效率和必然带来严重社会后果',那为何它在中国的影响依然如此根深蒂固? 表层的原因,似乎是人们认为现代增长模式是发展中国家遥不可及的梦想。然而,吴敬琏先生的研究发现,其实,先行工业化国家在转向现代增长模式时,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有的甚至低于不少现在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之所以能够实现转变,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三个主要源泉的开发,即'与科学相关的技术'的广泛应用、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以及信息通信技术向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渗透。而在今日中国,对这些源泉的开发并非没有可能。加上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可利用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从相对低效的农业向相对高效的城市非农产业转移的机会,实现建立在效率提高基础之上的增长。 但'重化工业化'风行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在吴敬琏先生看来则是:与传统工业化道路相配套的体制和政策遗产仍然广泛存在并继续发生着作用。吴先生将其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把数量扩张作为主要目标的旧思想和老做法没有彻底改变;二是各级政府继续保持着过多的资源配置权力和对企业微观经济政策的干预权力;三是财政体制的缺陷使各级政府官员有动力和能力进行过度投资营建'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四是要素价格的严重扭曲鼓励高资源投入、低经济效率项目的扩张。因此,'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不断被复制出来,根本原因在于这种增长模式乃是现行经济体制的必然产物。' 基于这些深层次的原因,吴敬琏先生指出,'转变增长方式的要义,在于铲除传统增长模式的体制基础,建立和健全新增长模式的制度环境。'而要建立一个有效支持这种转变的制度基础,'其中关键的关键,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有限和有效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