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大多数人眼里,能到外企工作意味着高薪,意味着你高人一等,意味着不单你自己风光,而且你的父母亲也可以在朋友之间风光无限。
即使现在,外企仍然是很多'天之骄子'的首选工作对象。有新闻报道,中国大学毕业生,能够进入外企工作的比例不到1%,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的微妙心理:外企要高于本土企业。
可是,外企自从来到中国,就在国人面前立起了一道高高的墙壁。它只在墙壁上开一扇小门,而且拔地三尺,高高的开在墙壁上方。由于门槛太高,能跨入这扇门的,就只能是那些精英中的精英,人杰中的英雄。
站在墙壁外面的人,就只能望门兴叹,偶尔想象一下高墙内部的另一种'人上人'的生活,然后叹一口气,摇一摇头,面带愧色转身而去。多少年来,能够跨进高墙内部的那些精英,似乎很少再从那扇高门跨出来。于是,里面的一切,就像皇宫大院一样,显得神秘莫测,不可捉摸。
现在,那扇门虽然还是高高在上,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从里面'逃'出来。逃出来的人不乏文采飞扬的人物,于是就有了《逃离外企》这本书。作者俞雷,曾在多家跨国企业任职,有着超过12年丰富的市场营销和管理工作实践经验,却在'尘埃落定'之时,逃离外企,并以自己的经历和视角,向大家公开了一些不为大众所知的外企内幕。
一是年龄普遍集中在30多岁,二是职位普遍集中在中层,三是集体趋势性跳槽。这个现象背后的实质,是外资企业和本土企业'人才战'加剧的一个具体表现,也更体现了外资企业中的经理人对自己职业生涯的一个再思考和再定位的过程。
在该书的营销方面,俞雷采用时下最热门的博客营销,在其博客上发布封面、征求传销意见,发布精彩章节,在其博客中,他这样分析市场环境:
1)在现今图书市场,一本立意和视角新颖的关于讨论职业人的职业生涯规划的书将有着巨大的读者群,它会涵盖入职0--20年的人士以及行将就业的大学生。
2)必须寻找出写作方式和推广方式的差异化,不能以教科书的方式去写,也不能光以教条去教导读者--而应该让读者参与其中,让大家一起来讨论职业生涯规划这个既大众又富有个性化的主题。
读完《逃离外企》这本书,在我脑子里留下这样几个有趣的名词:擦皮鞋,藩篱及透明的天花板。三个词大概能概括出全书的主旨。但这本书并不是在向你介绍'办公室政治'或者'500强入职面试指南',俞雷船长想说的是:逃离外企并不是对职业生涯的自我否定,而是涅磐,是一次再生。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