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简介上说,作者麦卡勒斯是女性,二十九岁瘫痪。她有另一部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在国内七八十年代的时候,为当时热衷文学人士喜爱。除此,我不再掌握更多信息,但从小说细细看去,却看出作者的敏感内心与观察眼力。
几个主要人物并非轮番出场,被作者白描简绍各人特点语言风格,而是直棱棱地用主观视角切入每个人物的生活和心理,读者的思维因此被迫要不断进行切换。麦卡勒斯很聪明,她知道人们都曾有这样的时刻:体会到孤独疏离,回顾四周,觉得一切荒唐'她用自己的心体会到了人间的孤独,每种生活中的喜乐、琐事,每个人置身生活中的无奈、退却、稍纵即逝的激情、举足不前的温情,都在她笔下闪回。小说背后一句评论说得到位,作者'对人类灵魂之终究无法安慰和治愈有着惊人的洞察力'(Klaus Mann)。这篇小说里,主观视角常用的意识流,也不似同为女作家的伍尔芙那般漫长迷乱风格,而是轻巧准确,就像是刚刚自己的一次走神发呆,一次眼神交错一次迷路茫然。
用此法写人物,跳跃感不小心就会成为断裂感,人物之间用何种途径连接起来?用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未尝不可,这种交错的方式在电影里常用。比如由伍尔芙小说《达洛维夫人》改编的《时时刻刻》,叙事的交错与电影的蒙太奇恰好分别讲述三个不同女人的心情。而这篇小说里,麦卡勒斯却用本是隔绝的孤独感让人们产生联系,正是因为与孤独相伴的是倾诉的欲望,这欲望便成为一道在人群中找寻同类的锐利目光,与倾诉欲相错位的现实,更让这目光在聚焦之后悄然黯淡。
小说发生在小镇,每个人都有生动的所思所想,一个人拥有一个完整世界。小女孩米克陷在青春期的混乱与音乐的热爱之中,爱幻想;咖啡店老板米克喜欢观察店里的客人,尤其对奇怪的人好奇;客人中就有爱喝酒的杰克'布朗特,他有着探究人生使命的热情;还有黑人医生考普兰德医生'而所有这些人,都爱向一个人倾诉,这个人是哑巴辛格,因为'他们觉得哑巴总能理解一切,不管他们想说的是什么。而且可能比那还要多'。
而哑巴辛格,会读唇语,看着这些人翻动的嘴唇,但心中懂得多少只有他自己明白。他的生活安静平稳,却有着唯一的胖子朋友,他远行去看他,打着急切的手语,尽管后者只是懒洋洋地看着他。这手势急切得令人感动,却又略为伤感:每个人最好的倾诉对象,仅仅是因为他们无法理解,无明显意义的回应有着足够暧昧的想象余地,被倾诉者想象成为知音。
一曲高山流水,一个觅知音的主题,而小说素材使用的只是一些微妙感觉的细节。作者定是个内敛的人,并未粗犷地使出匕首刺到痛处流出鲜艳的血或脓,轻描淡写也能让人触动回忆中被忽略的一角。这种小小感触怕是女作家的爱好,张爱玲有一篇小散文,写的就是自己常听到兵营传来的号声,身边人却从没听到过,一个深夜,她听到街上路人吹起军号的旋律,便有莫名的一股感情涌到心头。麦卡勒斯写的何尝不是'觅知音',而小镇逼仄的空间让美好幻灭让想象碰壁,个人的思绪也在失落与空洞中生出残忍和冲动来,难免产生出暴烈的结局。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