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来,对待历史,被主流文化形塑的我们,往往只有一种眼光,一种视野,一种情怀。《老照片》的出现,让我们在常规、主流之外,在冰冷、僵硬的文字背后,以民间的立场与视角触摸到了历史的质感,依稀窥视到了被巨大的历史车轮碾碎的日常生活,把握到了那一份曾经被忽视的普通人的悲欢离合。十年后的今天,山东画
报社推出《感言老照片》,《老照片》主编冯克力对'老照片现象'进行了历史的定格。 '一个'不经意'的创意 '1994年,山东画报出版社刚一成立,即倾其人力与物力出版了《图片中国百年史》。这是一部以照片为主,配以简洁的文字,反映1894-1994年中国历史的大型画册。冯克力作为责任编辑之一,参与了《图片中国百年史》的编辑工作。在编这部画册的过程中,大家征集和接触到大量的历史照片。当时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的历史照片计有5000多幅,而实际选用到书里的只有2700多幅,一些摄影语言很丰富、很有意味的照片,或因离历史主线较远,或因牵涉到一些较为敏感的问题,未能选用。怎样将这些历史照片利用起来,成了一段时间里大家经常谈论的话题。 '大约在1995年八九月份的时候,出版社的总编辑汪家明提议出版一种丛书,讲照片背后的故事。最初他想了两个书名,一个是'往事与回忆',另一个是'老照片'。大家听了后都觉得还是叫'老照片'好。正赶上要讨论制定下一年的图书出版计划,便将《老照片》也列在了里面。那时大家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样一个看似不经意的创意,竟带动了中国'图文书'出版的热潮,并一举树立了山东画报出版社在业界的形象。 '一个多星期以后,冯克力草拟了'《老照片》(丛书)出版构想'。丛书性质:这是一本有较高文化品位、面向具有中等以上文化读者的通俗读物。专门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并配以翔实、活泼、意味隽永的文字,观照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什么样的照片算老照片? '有人说五十年,有人说十年,还有人认为去年以前的照片就是老照片了。其实,所谓新与老原本就是相对的,并没有什么绝对的界限,但《老照片》却不能没有自己的界定,而且如何界定,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老照片》的视角与取向。经过多方面的论证,最终他们将老照片的时间限定为距今二十年以前。作出这样的界定,主要是考虑到当时(1996年)往后退二十年正好是1976年,那一年发生的几件大事,使中国人的命运出现了重大转折,中国社会也由此进入了转型阶段,旧的景物、旧的习俗、旧的生活方式以及旧有的观念都加速了消亡和改变。他们认为,当此社会转型之时,《老照片》宜以一种近乎消闲的视角去回眸社会急剧转型之前的生存与发展,从而使人们于不经意间获得某种参照、某种调适。 '这样的书卖给谁? '冯克力很快便发现,'文章须围绕照片撰写',竟成了一个难题。 '《老照片》作为一种连续出版物,三个月出一本,光靠编《图片中国百年史》时收集到的照片,远远不够。为了获得稳定的照片和稿件来源,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马不停蹄地跑了国内一些大的档案馆和博物馆。当时到这些地方去组稿的时候,书还没有出来,仅凭一纸介绍信和一份打印的'征稿启事',向人游说。有的听了三言两语,就明白了《老照片》的意图,当下便说定了可提供的稿件。有的虽对其费尽了口舌,仍不解《老照片》为何物。还有的时候,未等听他们说明来意,对方便以'馆藏照片均属保密'为由而婉拒。有的干脆对出版《老照片》深具质疑:这样的书,你们卖给谁呀? '对于组稿的困难,冯克力已有相当的思想准备。在继续广泛向外界约稿的同时,他与汪家明商量,作为《老照片》的策划者,自己也应该动手写几篇稿件,从而传达他们对《老照片》的理解和把握。于是,汪家明先后为第一辑《老照片》写了《圣者之死》、《蒋介石与陈洁如》等几篇稿件,均为《图片中国百年史》的编余照片,即'难入正史'的那一类。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