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尼克松访华,我就访华了'
我愿意这样来归纳一下奈斯比特关注的焦点:1982年出版的《大趋势》是对美国的预测,为美国人打气。当人们纷纷赞扬日本,唱衰美国时,他说:'日本是第一,不过它只是一项衰退比赛中的新世界冠军,美国不应该总是悲叹旧工业的消失,我们应该探索新技术的发展前途。'1990年代美国信息经济的崛起,一举将日本超越,证明了作者的预见。接下来1996年出版的《亚洲大趋势》向西方人带去了亚洲崛起的信息,他提出亚洲将成为未来世界的中心。这一回,新书《定见》中有专门的一个章节论述了中国,受同等待遇的只有欧洲,我们注意到的是奈斯比特对中国的看法和预见积极乐观。
我们当然希望这一次他又预测对了。不过,我们不能忽略了奈斯比特著作的西方人立场,在我对他的采访中,提及目前中国各方利益难以平衡,正处于经济发展中的调整期,民众可能对他宏观大势美好前景的描述并不在意。他很直白的说:'我这本书可不是特意给中国人写的。'要知道西方世界对中国的了解还太少,还只停留在血汗工厂,劳动力价格低廉的认识之中,我只想把中国发达的一面展现给那些'无知'的人。'
来中国不下五十次了,近年来平均每年到中国三次,今年6月,8月都计划再来中国。可以说奈斯比特喜欢上中国话题,从他的谈话中还感觉出他的一点中国情结,奈斯比特很自豪的告诉我说,他在40年前便接触中国了。那是1967年的台湾之行,那次难以下咽的会餐让他记忆犹新。他还非常骄傲地说:'尼克松访华(1972年),我就访华'了,'我和前国家主席江泽民都有过两个小时的交流',他甚至开玩笑说:'我可是穷孩子出生,江主席家境比我好点'。所以,他在新书《定见》中的总结也很深情:'我越是回想中国的记忆,就越能意识到那里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还列举了自己作为南京大学客座教授这些与中国的渊源。当然,这些细致地叙述,一定也让他那些西方的读者对他中国专家的印象更加深刻。
'
中国城市正在进行伟大的复兴
《定见》整理了奈斯比特多年来的趋势观察的经验,共总结出11条规则。'定见'这一中文版书名容易被误解,以为是作者指出需要被打破的'固定的念头'。'定见'其实是作者看待世界的11种心态,奈斯比特也希望读者能用这些心态看待世界。说得再通俗点,也就是11条成功法则。'尽情想象,错又何妨'排在第一位,第二位是'愿景不要太超前于时代',其他的几条规则'要关注统计数据'、'成功靠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利用机会'、'科技,始终来源于人性'这些定见都观点鲜明,又一针见血。11条'定见'阐述完后,第二部分是由'欧洲、中国、经济、文化、进化时代'这些元素构成的'展望未来部分'。
整本书的许多标题和观点都让人记忆颇深。比如他说:不要忘了伊斯兰教在美国已经是排在基督教之后的第二大宗教,汉语已经是在美国使用最广的第二大外语;比如他对欧洲颇有微词,他说:欧洲人似乎不明白企业是需要盈利才能够继续下去的,欧盟在经济增长方面没有什么作为,甚至在一些情况下还阻碍了它的发展。另外,像这样一些标题同样短促有力:'小、精、灵活才能赢得市场';'最后的垄断者的衰落'国家货币的私有化';'中国:外围就是中心'。
这样结论性的语调与奈斯比特的工作性质是相关的,他成立的城市研究公司出于阅读尽可能多的报纸这一点子。'我浏览了一下报亭出售的全美各地的报纸上关于当地新闻的大标题。突然,我意识到,如果每天都能够阅读这些地方报纸,拿我就可能会发现国家的一些新趋势。'正是因为这样一个顿悟,他有了开创自己事业的Idea,才有他从IBM总裁助理的岗位上离职,才有《大趋势》的出版'
回到中国的话题,你也会发现,他一定也了解到不少中国本土的媒体报道。中国很多城市正在进行伟大的复兴这样的话题让太异常兴奋:'大家讨论的几乎都是中国制造业的进步,但是低估了中国城市的发展,除非你亲眼所见,否则很难相信这些城市正在进行伟大复兴。旧的市中心被拆除,数百万人被重新安置在新的建筑中,这一切都在慢慢塑造着21世纪的中国。'不仅是上海、北京、广州这样的大城市,他提到了青岛,宁波,扬州和南充,他说哈尔滨正在松花江对面建造一座可容纳900万人口的新城,郑州在规划一座150平方公里的新城'奈斯比特对中国的关注可见一斑。另外,他还着重墨描述了中国汽车业,中国电影业的崛起。
当然,好事并不全部属于中国,奈斯比特心目中美国的中心地位难以替代。虽然,奈斯比特预测,中国即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出口国,两年后将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但他也指出,按照经济行业标准,中国在世界上的排名不会太高;尽管媒体和政府都在大肆宣传中国将在不远的将来取代美国,但这是不大可能的。'虽然中国经济大幅增长,但一个不能忽视的现实是,中国经济总量仅仅2万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