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三是我的河南老乡。有人说她是网络上的社会学家,也有人在网络上封她为大陆龙应台。但她基本不上纸媒,一般只与几个熟悉的朋友在相对僻静的一两个论坛切磋辩论。故而先前她知道我,我却不知道她。看来,纸媒还是比网络媒体势力大、根底正。
看了几篇她的文章,我再不敢安坐于纸媒优势之上。'大陆龙应台'我不敢苟同。不是高低问题,是特色问题。龙应台才气映日,苏三'兄台'纵横深远,皆非寻常女流之辈。比如苏三谈欧洲王室,独具只眼,真乃见常人之所未见。
欧洲王室血统呈网状,千年不断线,上下不是直系血亲,便是旁系血亲,国家之间王室彼此都是亲戚,王室肥水一直不流外人田。这令中国皇室相形见绌,望洋兴叹。
她高度概括欧洲王室这种关系,曰:'西班牙是整个欧洲的老丈人。'何以言之?欧洲王子皇孙长期迷恋西班牙的公主格格,寻亲直扑西班牙,西班牙为欧洲各国王家养育了数不尽的王后。
我曾写过关于英王名称的文章,隐约感觉到欧洲王室血统这种网状结构,未来得及弄清楚、写出来,竟让小女子苏三捷足先登,能不叹服。尤其是'西班牙是欧洲的老丈人'一语,发现堪称伟大,表述堪称精彩,老丈人的女儿们说出,要比老丈人的女婿们说出,更加韵味无穷,摇曳生姿。
苏三把《偏执批判》书稿给我,拜读之后,她问有什么感觉,我电话里说,好比小孩子吃大人嚼馍,比原馍好消化得多。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这是
焦裕禄治理兰考时的名言。大人吃大人嚼的馍当然没有味道,可是小孩子就不一样了。不然,小孩子为什么不爱吃原馍,而乐于吃大人嚼过的馍呢?
读大部头的英国史、法国史,读之乎者也的竹林七贤,读全本的甘地、康有为、梁启超传,对于许多读者朋友来说,就跟小孩子吃原馍一样费劲;而今有人咀嚼成半消化品,顺顺溜溜下咽了,营养了,岂不是好事一桩?
我以嚼馍相比《偏执批判》,是很由衷的赞美。
苏三电话里很激赏这个比方,过后可能觉得这个定性并不能概括全面,又可能引发读者误解,于是发来电子邮件解释,说:'你点到的嚼馍二传手作用,是我很看重的一个工作。因为许多中国人看似了解西方,并且张口闭口西方,其实对西方的了解全在表面。要西化,要现代化,中国必须有一个真正深入了解西方的一个过程。社会的变革是一个特别复杂的过程,既然是一个社会向着另外一个社会模式转变,那么事先必须有事无巨细的整体了解学习。以往的100多年中国人向西学学习过科学,也学习过政治哲学,今天该是更细致地学习、研究西方文化的时代了。'
'另外,我的文字绝非是一种简单二传手的功能,它坚定地传达了我个人的观点与思想。网络上我的立场一贯鲜明而强硬:彻底的改良主义。这些观点体现在我的历史观与文化观中,并且在这本书中有大量的思考与细节支持。'
我很认同她的解说。她总能得心应手地支配各种材料,将其摆放在锦上添花的位置。自如出入于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随意点化复杂的中西社会文化现象,而且有一种洋洋洒洒、文不加点'大行不顾细谨'的大将风度,我没有联想到同类。
在电脑前看长篇,很累眼。我只是粗读而没有来得及细看,可是它委实值得细看。书中纷至的历史细节和沓来的苏氏灼见,非精读难为功。我急切期盼着它早日出版,捧在手里,摊在桌上,细细看。'急切'这个词,一点不夸张。
作者:老标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