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史(三卷)-《西方社会史》书评

  在讲到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浪漫主义催生的1848年民族运动和民主革命时,黑格尔说:历史是行动中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一系列的标志性的精神特征,它可以催生与之相对立的精神,从而实现一种结合,这一动态历史观后来被马克思所继承批判的发扬.动态历史观可以说是此三卷西方社会史的主线.。《西方社会史》的作者们所论述的并非只是关于社会基本元素的状况,而是旨在阐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律。他们的见解,特别是他们从文化根源和社会基础出发分分析历史演化的因果,无疑为解释历史现象提供了一个种客观主义的新视野,他们遵循经验归纳法,以经验事实作为研究历史的出发点。尽管历史事件特别是政治事件的发生受到人们的主观因素的影响,但却具有共同的客观基础,因此具有分析它们的普遍标准。

  第一卷:那些关于创世造人的观念是美索不达米亚人留给西方文明诸多遗产中的一部分。它们穿越了古代近东,在希伯来人中'安家落户'。希伯来人接受了许多美索不达米亚的宗教思想并使其成为自己信仰的一部分。《圣经》与美索不达米亚文学和宗教在主题上有诸多类似之处,如上帝造亚当、洪水、伊甸园和约伯的传奇等都可以在美索不达米亚那里找到原型.

  第二卷:世俗主义(Secularism)以对物质世界的关注取代了永恒的精神旨趣。世俗的思维方式倾向于发现事物发展的最大限度以及人类在此限度之内的终极目标。中世纪的商人也曾赤裸裸地逐利,僧侣也曾无休止地为财富争斗,正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也有深刻的精神追求;但是,在中世纪这样的宗教社会中,主导思想关注的是来世和身后,而在世俗社会中,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此生和现世,尤其是物质的获取.

  第三卷: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社会进入了一个复杂而艰难的时代'确切地说,是一个焦虑的时代。精神生活经历了一场危机,突出表现为消极主义、惶惶不安并着迷于各种非理性力量。艺术和音乐以反对旧形式并无止尽地进行试验为特色,同时电影和广播为大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标准化的娱乐方式.

  全书主要以文化为主题,读起来似乎察觉不到西方文明的间断性,如中国文化一样行云流水般的穿梭在历史的风云际会间,但本三卷书的力量还不足以颠覆西方文明存在多处断层的观点,作者用大量笔墨描写激烈的变革年代无定性状态,这一状态是有序进入无序的混乱期,可以感受到信仰的力量,人为的灾祸,技术变革对社会组织的冲击,重要人物性格对历史线性的影响以及历史的美妙.

  受卫战胜先生和朱先生的启发,现在习惯用理科的观点来看待人文的变化,尤其是物理化学,化学反应是旧键的断裂与新键的形成的平行交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分子的运动起着重要的作用,分子具有活化能,在一些外力的影响下成为活化分子,活化分子的流动性以及形成的中间体就是无定型的无序状态,社会变革的剧烈期似乎也可以这么看,在前变革期所积聚的能量使得大生态圈内的技术,思想等分子成为活化分子,他们的流动性以及内在性质破坏了原有序的结晶状态,从而使得社会变革期呈现混乱,但他们也促成一个新的结晶.无疑,西方社会史就能说明这个特点,尤其在第三卷,工业革命与政治革命后形成的现代国家形态,以更复杂的交替演变,同时也不难理解今天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所出现的种种现象,而这一现象与19世纪的工业革命有很大的雷同性,都是以改造传统,反生态规律等进行的,其总体流动性也造就社会熵值的增加.

  用了22天的时间看完这部很棒的著作,与此同时,也正看中国通史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卷,在对比中阅读,受益更深,更加说明了我以前的观点:人们通常埋怨人心不古,社会秩序与规则的脆弱,在激烈的变革年代就很强烈的表现出来,铁血政策和怀柔温和的政策都是建立秩序的一种形式:移风易俗或者将原来的法制,风俗进行损益,(周朝早期周公旦与姜太公在领地所推行的行政方式可以对比),阳秩序与规则是脆弱的,潜秩序与规则的力量就很大,这可能就是公共福利与私利的冲突,利己与利他的冲突,因此冲突是历史的元素,其表现在两种规则的博弈,结果是普遍性的价值观真空,犬儒主义的盛行,这些也许都是人类在不断的向前发展,进化特有的形式,进化不止,冲突不停.突变的与渐变的形式是那么的耐人寻味,他们的黏度(表征流体流动时所受内摩擦阻力的物理量)大小不等,能量转化的载体激进程度也不同,或许造成分配的结果更失衡.



为您推荐

《感知创意:艺术设计的视觉性及社会性建构》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本书主要学术创新是从艺术设计的社会性与视觉性两个重要因素来进行汇集及论述,内容涉及艺术设计的视觉传达、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和艺术设计教学等方面。视觉性是艺术设计课题研究的重要概念,其在现..

《人文社会科学通识文丛关于世界名曲的100个故事/人文社会科学通识文丛》内

内容简介音乐是很抽象的艺术,也是很简单很能震撼人心的魔咒,它如种子一般深深地埋进我们的心底。当我们不经意地竖起耳朵,细细聆听下去,总有某一种音乐的咒语,让我们深深地陶醉其间。 在每首名曲的背后,我们也总能发现一..

《艺术与社会译丛爵士乐如何思考:无限的即兴演奏艺术/(美)保罗.F.伯利纳》内

内容简介人们通常认为,爵士乐是一种即兴演奏的艺术。即便是两位素不相识的爵士乐手,只要一同登台,就能演奏出一连串和谐而美妙的音符。这些精彩绝伦的乐思,究竟是如何产生的?乐手们是怎样学会即兴演奏的?在保罗·F.伯利纳看..

《乐歌中国-近代音乐文化与社会转型》内容简介|作者

《话剧与上海市民社会》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书稿是一部博士论文。作品重新审视了1907-1949年间上海话剧运动发展历程。重点研究的是话剧的起源与上海租界的关系,话剧的剧目与上海社会变迁,话剧与市民社会、话剧在上海的市场化运作以及话剧与社会时尚之间..

《城市一代:世纪之交的中国电影与社会》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书籍特色 本书旨在深入分析,在20、21世纪之交孕育出中国城市一代电影的历史与社会语境.探讨其美学创新,及其与主流国产电影工业和国际电影市场之间矛盾而复杂的关系..

《返归未来-银幕上的历史与社会》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 著名电影学者戴锦华、王炎围绕电影与社会、电影与历史、美国电影中的政治、反恐电影、胶片与数码、冷战间谍片、人工智能与科幻电影等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展开七次对谈。全书虽以电影为主要讨论对象..